饮湖上初晴后雨千古流传句子(名句诵典青山遮不住)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宋/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人间词话这首词写于1176年。当时辛弃疾南归十余年,在江西为官,常往返于湖南、江西等地。他途径造口时,俯瞰不舍昼夜流逝而去的江水,思绪也似江水般波澜起伏,绵延不绝。南宋在军事上、外交上一再受挫,其提出的恢复中原之策略未被采纳,理想越来越遥不可及。于是他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以抒己怀。
这位一生只为收复失地、重振河山的英雄,却只能登台览景,追怀历史:南宋王朝危如累卵,金人依然虎视眈眈。怅望故园,愁对江山,无奈地倾听山鸟悲吟,只能将悲愤之怀化为悲凉慨然之句。他倾之笔端,在造口壁上完成了这阕永恒不绝的悲音。可以说这首词是志士的悲怆歌,是英雄的末路曲!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仰望西北,故都长安遥不可及,中间阻隔了无数层层叠叠的苍茫青山,在那连绵不断的青山里,词人所热爱的故园与同胞正遭受着金人铁蹄的肆意践踏。如今,长安只能引颈以望,而且远望不到了!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天色渐渐暗了,黄昏悄然来临,深山中又传来鹧鸪鸣叫,声声悲切,愈添意境沉郁凄迷之氛围。鹧鸪声声,是呼唤词人莫忘南归之怀抱耶?亦勾起其志业未就之忠愤耶?或如山那畔中原父老同胞之哀告耶?实难作一实指。实为词人的肺腑之言。残阳如血,苍山如染,对景追昔,辛弃疾不禁忧涛喷涌,愁怀激荡。可是,他又有什么法子呢?面对烈士垂暮,志士失途的现状,他只能在这暮霭沉沉的时刻,独自倾听那鹧鸪鸟从深山更深处传来的声声悲诉!
辛弃疾的报国梦,最终熄灭在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与自甘屈辱里,英雄已经远去,他化成了一阕清江壮曲,在郁孤台下不息地悲歌……
文史拾遗造口
造口这个地方,见证过一段屈辱的历史。南宋建炎三年,隆祐太后坐御舟沿赣江南下,逃到万安造口一带。金兵穷追不舍,几度赶上隆祐太后,以至于太后身边的大批卫兵四散逃亡,随身携带的金银财宝丧失殆尽。所以,“行人泪”中不仅是过往行客的旅途辛酸,也包含着一段国耻。
郁孤台
词中的郁孤台在赣州城西北角,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得名。唐李勉为虔州(即赣州)刺史,登临北望,慨然曰:“余虽不及子牟,而心在魏阙一也。”
“身在江湖,心存魏阙”是唐宋人经常用的典故。语出《庄子》:“中山公子牟谓瞻子曰: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意思是说身在江湖上隐居,心却关注着朝廷政事。辛弃疾登临郁孤台,自会想起子牟的心存魏阙和李勉的望阙。因此,就有了“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毕竟东流去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这两句词的意思是无数重山虽然遮去了视线,却不能挡住江水奔流。暗示收复失地这股潮流力量很大,又寓有岁月如流的感叹。
中国的地形特点之一为西高东低,很多著名大河都是东流入海,故常用“东流”形容河水奔流。虽然赣江中下游总体流向是自南向北,这里说“毕竟东流去”,从古汉语习惯上是可以的,如成语“付诸东流”。但用现代汉语翻译为“江水滚滚东流”就不妥了。这里的“东流”应理解为“奔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