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石油危机(能源超限战连载32)

(思进注:近日,因俄乌冲突,能源问题几乎每天刷屏,各类分析更是众说纷纭,注意到有些分析是事实的陈述、逻辑自洽;不过,好些判断则可能失之偏颇。恰好在近10年前由我策划,和庞忠甲先生合著的《能源超限战》(2016年06月01日出版)分析了能源问题的方方面面,特别是结论点出:“人与动物的差别不在于对工具的利用,更在于对能源的利用。一直以来,能源危机之说虚虚实实。石油和矿物燃料告罄有日,而新能源尤其是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发展,却使得当代能源危机成为一个伪命题”……现在看来毫不过时,那就从07月06日开始,特选摘其中部分内容,和大家分享……)

回顾石油危机(能源超限战连载32)(1)

石油巨头,叱咤风云:石油大鳄是怎样炼成的?

---“战国”时期

在1975 年,一位英国记者写了本关于石油历史的书,这本书中提出了Seven Sisters 一词,自此,“七姐妹”成为了西方石油工业巨头的代名词。

七姊妹(The Seven Sisters),又称国际大石油公司(The International Majors)指的是在标准石油被美国法院判决分割之后,所形成的三家较大的石油公司与另外四家石油公司所组成的垄断性企业联盟,曾对世界石油市场影响甚巨。1950到1970年间,此联盟曾大举于中东钻油,达到巅峰状态,但1970年代之后,因为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成功,七姐妹联盟逐渐走向解体。

七姊妹包括:

· 新泽西标准石油,即后来的埃克森(Exxon)石油公司;

· 纽约标准石油,即后来的美孚(Mobil)石油公司,1998 年与埃克森(Exxon)合并组成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

· 加利福尼亚标准石油,后来成为雪佛龙(Chevron),2001 年购并了七姐妹的另外一家德士古(Texaco),现名仍叫雪佛龙(Chevron);

· 德士古(Texaco),是属于德州本地资本并且得到政界支持的石油公司,后来并入雪佛龙成为雪佛龙德士古,最后更名为雪佛龙;

· 海湾石油(Gulf Oil),是梅隆家族的企业。同德士古都是依托德州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大量油气发现,顶住了标准石油公司的压力成长起来,成为有实力向海外发展的两家美国石油公司。1984 年也为雪佛龙(Chevron)所收购;

· 英国波斯石油公司,是在中东找油的第一家石油公司,英国政府在其中投资,并控股40%,随着中东(尤其是伊朗)石油工业发展壮大。但在伊朗革命后被迫撤走,然后全力经营北海油田。后来取名英国石油公司(British Petroleum,BP),也称为超越石油(Beyond Petroleum);

· 壳牌公司(Shell),在印尼(当时是荷属殖民地东印度群岛)起家。其母公司有两家:一家是皇家荷兰石油公司,另一家是英国的壳牌运输贸易公司。1907年,这两家公司合并,组成皇家荷兰—壳牌集团,为英荷合资公司。

标准(美孚)石油公司解体后,世界石油市场上形成了“战国”局面。20世纪初,这七大石油公司在世界各地激烈竞争,20年代中期发生了大规模的价格战,对各方都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1924年,苏联开始把它的巴库煤油打入世界市场。坚决反苏的壳牌和新泽西石油标准在巴库的石油资产被布尔什维克没收了,因此结成反苏联盟。而美孚等公司则积极同苏联人做生意,同他们签约购买大量价钱便宜的煤油,就近投放印度及远东地区。

用“赤色”苏联的煤油来冲击它的传统市场,令壳牌非常气愤。1927年,它首先在印度,后来扩展到东半球其他地方,发动一场大规模的价格战,谴责这两家美国公司与“共产党勾结”。

价格战的结果是两败俱伤。1928年,壳牌与新泽西对抗苏联的行动越来越有气无力。此际伊拉克发现了库尔库克油田,罗马尼亚、墨西哥、委内瑞拉的原油源源不断进入市场,油价正在下滑。

在这种背景下,“七姐妹”转进了一个“联姻”时期。“七姐妹”在世界各主要产油国(尤其是中东)互相“联姻”,结成了广泛的、多层次的关系网。

---“联姻”时期

联姻的正式成形是,1928年由壳牌领导人发起的阿克纳卡里(苏格兰)会谈,壳牌、BP和新泽西三家石油公司达成了瓜分世界石油市场的“阿克纳卡里协定”。主要内容有二:

一是停止价格战,维持各公司在世界市场上的现状,也即按现状瓜分市场,并商定一个石油配额,不得超产,除非超产油卖给参加协议的合伙者。

二是就世界市场的原油价格商定了一个“法则”。由于当时美国的原油产量占世界一半以上,而且主要从德克萨斯州墨西哥湾港口出口,而美国原油生产成本也是世界最高的,因此,就以美国墨西哥湾的离岸价格加上从墨西哥湾到消费中心的运费,来计算原油价格。这叫“基点定价制”。

随后,“七姐妹”的其他四家和几乎所有参与世界市场争夺的公司都接受了这个协议。这是一个有利于七大石油公司在世界各地尤其是在中东找油的规则,它在任何时候都将保证高成本的美国原油生产商有利可图,并使拉美、中东各公司由于其原油生产成本低而获利良多。

同年,美国、英国、法国和荷兰四国政府和石油公司签署《红线协定》(The Red Line Agreement),划分了石油公司的开采领地。意味着以七大石油公司为主编织成功了盘根错节的关系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皆荣、一损皆损、共存共荣的利益共同体——垄断资本主义石油市场的卡特尔。但是,该协议留了两大缺口:一是不与苏联合作,不吸纳苏联参加;二是美国有反垄断法约束,这市场瓜分不包括美国国内市场。

事实上,尽管有了“联姻”,价格战并未消停。一年后,壳牌打入了美国市场,向新泽西等美国公司挑战,迅速扩大业务。1931年,新泽西看准了远东地区是壳牌的薄弱环节,向壳牌发动了新的价格战。(待续)

回顾石油危机(能源超限战连载32)(2)

(思进注:除注明作者之外,所有文章皆为思进原创。原创文章,谢绝未保留作者相关信息的任何形式的转载。【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原作者个人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自行判断。内容或者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具体投资建议、不作任何商业用途、更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