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笔锋与笔势技巧(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

第21課 橫豎的複合筆勢「一」

我們現在是講二級課程,識勢。首先花了兩堂課講筆勢的基本理論,然後六堂課,講單一筆勢,單一筆勢在張旭系統中就是「永」字八個點畫,我講課時,分為點、橫豎和撇捺三部分來講。然後是複合筆勢,首先講了張旭的「五勢」,以了解古人的思想,張旭「五勢」都是複合筆勢,是「永」字基礎上發展而來的。講完了「五勢」,介紹後人補充的複合筆勢。

书法笔锋与笔势技巧(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1)

點的組合到上一堂課已經講完了,今天開始講橫豎的組合,然後是撇捺的複合筆勢,最後還有一些特別複雜的筆勢。表中已經講過的內容,我用紅色表示。

你看,紅色已經有一大片,沒有講過的已經不多了,但張旭的五勢是講使轉,是原則性的,後人以點畫形體來區分,較為直觀,補充了大量的筆勢。各位看過這個系統表,就知道我們現在走到了哪一步,今天我繼續講橫豎的複合筆勢,讓我們繼續。

一 已經講過的橫豎筆勢

我們先來複習一下已經講過的橫豎筆勢,這裡面有單一筆勢和複合筆勢兩類。

1.1 橫的單一筆勢

书法笔锋与笔势技巧(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2)

橫的單一筆勢,以前我們講過,在「永」字中有兩種:一是平放的橫,勒勢,六號位。另一條是向上的橫,策勢,三號位。

這裡我提一個思考題:既然有向上的橫,那有沒有向下的橫呢?

向下的橫偏向九號方向,這就是側勢,因為它和「永」字第一點的方向是相同的。「永」字中九號方向還有磔,就是最後的捺筆,磔是張開的意思,而側是不平的意思,所以向下這一橫走勢叫側,不叫磔。

王羲之《喪亂帖》

书法笔锋与笔势技巧(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3)

你看王羲之《喪亂帖》中的「肝」字,右旁「干」兩橫一豎,這兩橫都是九號位的。有沒有人說這是兩個捺呢?當然沒有,這是兩個橫,只不過側了一點。

橫的化勢,上面這一條是覆,下面這一條是仰。

书法笔锋与笔势技巧(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4)

所謂仰覆,如果把他們分成兩半,覆這條線就是先向上後向下,先策後側,仰這條線就是先向下後向上,先側後策,所以仰覆也可以說是複合線條。這樣一來,藍色這三條是「永」字八法中原有的走勢,紅色這兩條是化勢,其實也是一種組合。

1.2 豎的單一筆勢

书法笔锋与笔势技巧(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5)

接下來看看豎的單一筆勢,基本一條是縱。豎筆有沒有斜一點情況呢?也有。譬如奮筆勢,中間藍色的那一段豎就是經常會出現斜的情況,這是因為手腕一左一右引起的,搖腕的幅度一大就會這樣。但我們認為這還是豎,不是撇。我為什麽把這條縱標為紅色呢?

书法笔锋与笔势技巧(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6)

這是因為「永」字八法中沒有這條線,「永」字中只有努,與之相對的就是裹。「永」字八法中也沒有裹,這也是化出來的筆勢。

1.3 橫的複合筆勢:奮筆勢

书法笔锋与笔势技巧(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7)

好,現在看看橫的複合筆勢。最重要的就是「五勢」之一的奮筆勢,這是橫的連續。

我們也已經講過曲尺勢和犁樑勢,這都是右上角。

书法笔锋与笔势技巧(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8)

如果在張旭的眼中,它們只是奮筆勢一開而已,這是橫豎線條的連寫,屬於使。

張旭的「五勢」在於揭示線條的使轉本質,而後代人眼光在於點畫的形狀,學起來比較直觀。如果結合這兩種觀點,由表及裡,是學習書法的好方法。

书法笔锋与笔势技巧(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9)

舉例來說,寫奮筆勢一開半,用我剛才講到的策、橫和側三條線,可以排出九種樣子:橫加橫,策加橫,側加橫,策加策,橫加策,側加策等等,這些組合本質都是一樣的,都是橫筆的使,但是表面形狀不一樣。

這時候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說這些都是奮筆勢一開半,如果你給每一組合的表面形狀起一個名字,那就太繁瑣了。

书法笔锋与笔势技巧(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10)

《玉堂禁經》有討論一畫的變化,稱為「勒法異勢」,

二畫的變化稱為「策變異勢」,

三畫叫「三畫異勢」,這就是討論剛才講的那些橫畫的變化,所謂「異勢」,就是變化。

王羲之《蘭亭序》

书法笔锋与笔势技巧(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11)

你看王羲之《蘭亭序》「亭」字和「託」字,起筆頭上一點一橫,都可以把它當作是橫橫,也就是奮筆勢一開半。古代也有給它另起名字的,這對學書法的人來說記憶量太大了。

1.4 豎的複合筆勢:豎筆勢

书法笔锋与笔势技巧(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12)

至於豎筆勢,其基本思想和奮筆勢是相同的,如果是豎筆勢一開,那就是一個左下角,一個折,再來一次,就增加一個。豎筆勢怎樣用已經講過了,這裡只是提醒一下。

二 抬筆功能

书法笔锋与笔势技巧(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13)

單純的橫豎連寫,那是變不出什麽花樣來的,像這樣階梯式的線條,實際用途不大。但一有抬筆功能,立即改觀。

书法笔锋与笔势技巧(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14)

以豎筆勢兩開為例,只要把第二筆擡高,就是一個「上」字,這個我已經在前面課程中講過了。

如果下面那個橫畫縮短點,不和第一筆豎相交,這就是一個「口」字。

书法笔锋与笔势技巧(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15)

也就是說,從使轉角度看,「口」字和「上」字大圈是一樣的,所不同的只是搖腕的幅度,所以出來的形狀不一樣。

如果第一個橫抬筆向上時和豎筆相交,那就是「土」字,這也取決搖腕的幅度。

书法笔锋与笔势技巧(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16)

所以說張旭的「五勢」,是抓住了使轉的本質,搖腕的幅度決定了最後的形狀。

如果一豎特別長,就出現了這樣一個形狀,

书法笔锋与笔势技巧(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17)

這個組合非常有用,在書寫中出現的頻率很高,我們就稱它為豎筆勢兩開,抬筆一次。

我們還會遇到一個豎筆勢三開、抬筆一次的情況,寫出來的結果,就是這樣一豎三橫。

书法笔锋与笔势技巧(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18)

簡言之:

■奮筆勢和豎筆勢,搖腕幾次決定幾開。 

■同樣的開數,有沒有抬筆影響最後形狀。 

■同樣抬筆,搖腕幅度大小也影響結果。

所以書寫出來的最後結果,或者說最後的字形,是搖腕次數和幅度決定的。

褚遂良《雁塔聖教序》

书法笔锋与笔势技巧(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19)

我們來看一些具體的例子,褚遂良這個「比」字,左邊就是利用抬筆功能,寫了一個「上」字形,右邊也是抬筆寫的,所不同的是,左邊寫了一豎就抬筆,右邊是先寫了一開再抬筆的。

王羲之《蘭亭序》

书法笔锋与笔势技巧(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20)

王羲之這個「至」字,下面是「土」字形,他是先寫中間一豎,然後抬筆寫兩橫,抬筆的牽絲看得清清楚楚。

智永《真草千字文》

书法笔锋与笔势技巧(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21)

智永草書「羊」字,上面羊頭等於一個「上」字,下面呢?一豎兩橫,其實也是「上」,只不過搖腕幅度不同,影響到每個筆畫的長短不一樣,所以最終的筆勢形狀就不同。

书法笔锋与笔势技巧(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22)

孫過庭《書譜》「工」字,兩次抬筆,第一次寫了一橫,收筆後抬筆向左,第二次寫了一豎,用一個優美的牽絲抬筆向左,這樣三個筆畫很清晰,但又很流暢。

真書抬筆牽絲往往不表現出來,如智永《真草千字文》,這個「工」字的寫法和孫過庭其實是一樣的,有沒有抬筆呢?同樣抬筆,只不過牽絲不表現出來而已。

王羲之《蘭亭序》

书法笔锋与笔势技巧(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23)

王羲之這個「在」字,下面是「土」字。他是先寫一橫,抬筆向上,一豎下來,又特意抬筆向左,把點畫分得很清楚。

褚遂良《陰符經》

书法笔锋与笔势技巧(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24)

《陰符經》這個「在」字最後一橫,為什麽分成兩半,左半比右半粗很多呢?這是因為寫了一豎後抬筆向左,牽絲留在紙上,左半粗的原因,實際上是一橫上面有牽絲的痕跡,所以才會看起來比較粗。

挑土勢

书法笔锋与笔势技巧(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25)

日本《紫薇字樣》有一個挑土勢,就是「土」字邊。如果左邊是「士」,如「壻」,就是挑士勢。你看,作者的思想就是只看點畫的形狀,講究長短,不講使轉的。每個形狀起一個名字,你說這樣煩不煩?

「土」字也好、「士」字也好,都可以歸入奮筆勢一開半,抬筆兩次。因為寫法本質是相同的,所以一定要起名的話,叫一個挑土勢就夠了,長短不論,好像豎筆勢不管幾開都是豎筆勢。

簡言之:

■「五勢」本質是講使轉,使轉來之於搖腕。

■豎筆勢和奮筆勢中出現抬筆,只是搖腕加大。

■抬筆會影響最後的筆勢形狀。

張旭說豎筆勢可以寫出一個「上」字,說明他不管最後的筆勢形狀,使轉才是根據。

三 石楯勢

現在我來介紹一個新筆勢,是利用抬筆功能創造的,名字叫石楯勢。

欄桿我們大家都知道,如果你開車前面路上出現一根橫木,那就是欄桿,意思是不可進入。

书法笔锋与笔势技巧(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26)

比較複雜一些的欄桿,下面還有支撐的木頭,王逸《楚辭》注說:

「縱曰檻,橫曰楯。」

所以《說文解字》說:楯,「闌楯也」,

合起來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欄桿。

书法笔锋与笔势技巧(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27)

這是一個兩開半的奮筆勢,原本是順次寫下來的,如果我把它分開,在寫了一開以後,我抬筆向上,然後寫餘下的一開半,這就產生了一個新筆勢:石楯勢。

智永《真草千字文》

书法笔锋与笔势技巧(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28)

智永《真草千字文》的「羽」字,就是用了石楯勢。這是左右兩組,每一組如果從形狀上來說,就是先寫了一個鈎努勢,然後寫上兩橫。但就使轉而言,每一組都可以看成是奮筆勢兩開半,其中抬筆一次。

簡言之:

■古書有把整個「羽」字當作一個石楯勢。 

■我意整個「羽」字是左右兩組,筆勢重複。

■石楯勢應該是「羽」字的一半。

筆勢只是整個字的一個部件,不應該是整個字。

集王羲之《聖教序》

书法笔锋与笔势技巧(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29)

舉例來說,王羲之這個「雪」字,上面是「雨」,下面就是石楯勢。如果石楯勢是整個「羽」字,就不好辦了。

王羲之《蘭亭序》

书法笔锋与笔势技巧(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30)

王羲之《蘭亭序》中的「盡」字,起手取勢就是石楯勢,雖然中間一橫比較長,但整個筆勢沒有改變。

书法笔锋与笔势技巧(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31)

歐陽詢《九成宮》這個「與」字,上面的右旁,也是石楯勢。這種寫法非常普遍,他是學王羲之的寫法,《蘭亭序》中的「與」字也是這樣取勢的。

石楯勢有一個使用注意,《漢谿書法通解》說:

《漢谿書法通解》清·戈守智

■在字首者宜用畫,字旁者宜用點,各隨其勢也

這是什麽意思呢?這是對晉唐書法作品非常仔細的一個研究。石楯勢如果出現在一個字的上面,那中間兩筆就用橫。

智永《真草千字文》

书法笔锋与笔势技巧(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32)

你看智永《真草千字文》的「翠」、「習」兩個字,石楯勢處於字的上部,確實是用橫筆的。

如果石楯勢出現在一個字的旁邊,這時候就用點了。

书法笔锋与笔势技巧(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33)

如智永《真草千字文》的「翔」字,石楯勢在右面,一個用了龍爪,一個用了鐵鈴。

柳公權《神策軍碑》

书法笔锋与笔势技巧(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34)

那其他晉唐書法家是不是也這樣寫呢?柳公權《神策軍碑》中的「翠」字,石楯勢在上面,我們見到石楯勢中間兩筆確實是用橫的。

顔真卿《多寶塔碑》

书法笔锋与笔势技巧(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35)

顔真卿《多寶塔碑》有一個「翊」字,石楯勢在右面,也真的是用了點,寫了兩個龍爪勢。是不是所有晉唐的書法家都這樣寫呢?這還要繼續研究和統計,但就剛才所舉的例子,已經說明確實有一批大書法家是遵守這個方法的。

书法笔锋与笔势技巧(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36)

本節要點:

■複習已經講過的橫豎筆勢。 

■抬筆功能。 

■石楯勢

複習思考:

 ■奮筆勢兩開半,抬筆一次創造出石楯勢,如果換成豎筆勢兩開半,同樣抬筆一次,寫出來是什麽樣子,你想它叫什麽好?

 ■字典中有這個部首「彑」,本義是豬頭。你知道這個豬頭查字典時可改為什麽形狀嗎?

书法笔锋与笔势技巧(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37)

点击下方"了解更多"观看本课完整视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