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到民国首都(一座小城的半部中华史)
代州古城最早为西汉上馆城,仅是一座小村镇。北魏孝明帝时期,雁门郡和广武县治所由广武古城迁入上馆城,北周大象元年(579),肆州治所又由九原迁来,上馆城一时成为州、郡、县三级治所。再至隋开皇五年(585),肆州改名代州。
而在历史上,有代国、代郡、代州的多种称谓。
历史上称“代国”有四:
最早为商周诸侯国之一的代国,故地在今山西大同市辖东部与河北蔚县一带。汤封同姓代子立国。春秋时代末期,公元前475年赵襄子使人宴请代王 。使厨人操铜枓以食代王及从者,行斟,阴令宰人各以枓击杀代王及从官,遂兴兵平代地,灭代国,后来赵武灵王在代国之地置代郡。
中华书局2008年出版的黄绍雄著《代国代郡通志》通过文献和实证两方面考证,比较扎实地解决了历史疑惑。结论是:“代国是由商王朝所封的,它的建立有明确的时间,即商汤时,亦即公元前16世纪初。从建国到公元前475年灭亡,其年世约1100多年。其中经历了商朝约550年左右,西周275年,春秋294年。”代国的都城代王城(今河北蔚县代王城镇),在现今河北蔚县城东北约10公里。“代王城遗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郭呈椭圆形,东西宽3400米,南北长2200米,周长9265米;城垣犹存,高3—12米,夯土板筑,墙基宽10—12米;9座城门虽然仅存豁口,但名称保留至今,分别为:正南荥阳门,东南兴隆门,正东宝源门,东北迎海门,正北富农门、文胜门,西北兴圃门,正西钟秀门,西南崇德门。
代国的疆域与其它古国一样,既有一个动态的问题,又由于文献记载的粗疏和抵牾,很难描绘出一副精准的疆域图。但到了春秋晚期,代国的疆域相对稳定,相关的文字也比较频密,还是能够绘制出比较贴近的图示来。北部,包含了“无穷之门”(今河北张北);东南,有城邑乐徐(今河北易县南);西南,夏屋山之东(今山西繁峙县东半部)。
对照现今行政区划,代国国土包括:今河北省的蔚县、涞源、阳原、怀安、万全、张家口市区及张北的南部、尚义的南部、宣化西部、易县西南部;今山西省的灵丘、广灵、大同县、阳高、天镇及浑源的东部北部、繁峙的东部;今内蒙古的兴和南部、丰镇东面一部。
第二个代国为秦灭赵后之代国,为赵国公子赵嘉(赵悼襄王之子)所创。赵国被秦灭了以后,赵嘉奔入代郡,自封为王,是为代王。公元前222年,秦将王贲攻代国,代王赵嘉兵败,想投靠匈奴,王贲穷追不舍,抓了赵嘉,关入牢中。灭了代国,于代国之地重置代郡。
第三个代国为西汉的诸侯国。早期面积很大,地跨晋冀蒙三省区,后逐渐缩小,最后只剩太原郡二十县。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刘邦封兄长刘喜为代王,高祖九年(前198年),匈奴进攻代国,刘喜弃国而逃,废为郃阳侯。刘喜所封之代国基本即赵、秦之代郡,即赵襄子所灭代国之地。之后,先后封赵歇、刘如意等为代王。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刘邦带兵平定了代地陈豨的叛乱,立7岁的刘恒为代王,都于中都(今山西平遥西南)。为了加强边防,割取太原郡21县增属代国。《汉书·地理志》:太原郡21县,晋阳、葰人、界休、榆次、中都、于离、兹氏、狼盂、邬、盂、平陶、汾阳、京陵、阳曲、大陵、原平、祁、上艾、虑虒、阳邑、广武。刘恒(汉文帝)时的代国,有代郡、雁门郡、定襄郡、太原郡四郡,相当于今山西中部、东北部与河北西北部。汉文帝二年(前203年),封皇子刘武为代王,次年改封为淮阳王。汉文帝四年,太原王刘参更号代王,实居太原。刘参死后,子刘登嗣位,刘登死后,子刘义嗣位,元鼎三年(前114年)改封为清河王。废代国,恢复太原郡。
第四个代国为鲜卑拓拔氏之代国(338-376年),十六国时期,鲜卑人拓跋猗卢建立的政权,是北魏的前身。魏晋时期鲜卑拓跋部游牧于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一带。曹魏甘露三年(258)鲜卑大人拓跋力微徙居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北),召集诸部,确立了在部落中的大酋长地位。力微卒,诸部离叛。晋元康五年(295)拓跋部分为三部,拓跋猗卢统西部,后来统一三部。310年,晋怀帝进封拓跋猗卢为大单于,封代公。晋愍帝建兴三年(315)为代王,置官属,食代、常山二郡。晋愍帝建兴四年(316),拓跋猗卢暴死,代国为争夺权利而大乱。晋咸康四年(338年)拓跋什翼犍即代王位,置百官,制法律,由部落联盟最终转变为国家形式。拓拔代国建国三年(340年),代国定都云中盛乐宫,后又在故城南筑盛乐新城,发展农业。代国建国三十九年(376年),前秦苻坚发兵击代国。什翼犍兵败奔逃后被杀。代国亡。代国亡后,什翼犍儿子拓跋珪北逾阴山,依于匈奴贺兰部,公元386年,在贺兰部等部族的支持下,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际在牛川自称代王,重建代国,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同年四月,改称魏王。公元398年六月,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398年七月,道武帝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称帝。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大举改革。拓拔代国从封代公到改国号为魏共存在88年,但鲜卑人习惯上仍认为自己是“代人”。
代郡
代郡,战国属赵,赵武灵王置代郡,秦朝为三十六郡之一。秦朝时代郡辖山西阳高至河北蔚县一带,郡治代县(今河北省蔚县代王城)。汉初为代国,辖桑干、道人、当城、高柳、马城、班氏,延陵,且如、平邑、阳原、东安阳、参合、平舒、代、灵丘等县。不久为代郡,郡治桑干县,辖代、桑干、道人、当城、高柳、马城、班氏,延陵,且如、平邑、阳原、东安阳、参合、平舒、灵丘、广昌、卤城等县。东汉移郡治高柳,在今山西阳高县西北。辖代、当城、平舒、桑干、北平邑、东安阳、马城、班氏、道人、灵丘、狋示等县。三国魏时辖代、平舒、当城、桑干、马城等县。西晋又移郡治代县(在今河北省蔚县东)。东魏天平二年(535年)又置代郡,治所在平城(今山西大同)。辖平城、太平、武周、永固等四县,均在雁门关之北。北齐时废郡,其属地划入朔州,“代郡”之名从此走入历史。
代郡辖域为今大同市东部和河北省西北边地一带。其中的道人县治在今阳高县东南,高柳县和参合县治都在今阳高县东,班氏县治在今怀仁县东,狋氏县治在今阳高县东南,平舒县治在今广灵县,延陵县治在今天镇县北境,灵丘县治在今灵丘县东,卤城县治在今繁峙县东,平邑县治在今大同县东水地。其余,且如县治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兴和县北,桑干等7县县治分别在今河北省涞源县、蔚县、阳源县和怀安县一带。
代州
“代州”设于隋朝585年,辖区含现在忻州市代县、五台、繁峙等县。隋文帝杨坚篡周自立后,从开皇三年(583年)推行州县制,隋开皇五年(585)废雁门郡,并改肆州为代州,代州始称于此。今忻州市代县,秦代为广武县,西汉广武县属并州太原郡。东汉改属雁门郡。三国时为雁门郡治。隋开皇五年雁门郡改称代州。开皇十八年(598年)因避杨广讳改广武县为雁门县。隋炀帝登基后,于大业中改州为郡,大业初年(605年)改代州复为雁门郡。唐武德元年(618年)复置代州,天宝初(742年)改为雁门郡。乾元初(758年)复称代州。明洪武二年始改代州为代县,清雍正二年升为直隶州,属山西省政司。民国元年改为代县,属置雁门道(民国十年废道署),1946年代县解放,属忻县专署管辖,1958年至1960年与繁峙县合并为繁峙县,属晋北专署。1961年恢复代县。
《魏书》《隋书》《山西通志》所提到之“代人”,皆为北魏拓拔鲜卑代国之人。唐和唐以后代州才是忻州所辖崞县、雁门、五台、繁峙等。
来源:网络资料整理
原标题:历史上的代国、代郡、代州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