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成龙是何官职(于成龙为官19年连升11级)

“清正廉明”四个字,是无数为官者最初的愿景,也是天下百姓都希求的境界,然而,真正去践行却是一件难事历史上既有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的奸臣,也有两袖清风、为民除害的好官,而我们今天要讲的这位主人公,可谓是好官里的佼佼者,被称为清朝第一廉吏,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于成龙是何官职?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于成龙是何官职(于成龙为官19年连升11级)

于成龙是何官职

“清正廉明”四个字,是无数为官者最初的愿景,也是天下百姓都希求的境界,然而,真正去践行却是一件难事。历史上既有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的奸臣,也有两袖清风、为民除害的好官,而我们今天要讲的这位主人公,可谓是好官里的佼佼者,被称为清朝第一廉吏!

更让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为之动容,那么,他到底是谁?又做出了多大功绩呢?

痛骂时局成为副榜贡生,后以监生身份入仕

在周遭纷纷扰扰的诱惑中做一个清官,需要一种不惜与众人为敌的勇气,而于成龙仿佛是生来就具有这种勇气。公元1639年(崇祯十二年)于成龙参加乡试的时候,只不过是个没有什么权势的书生罢了,可他看到朝堂上下乱象丛生,连带着科举考场也满是徇私舞弊之事,不禁义愤填膺,于是,他竟然把自己的不满和愤怒都抒发在了考卷上,尽情地批判如今时局的种种弊端!

这就好比是高考生在作文里大谈社会弊病一般,结果也可想而知了,于成龙没能考中,只是做了个副榜贡生,不过,也不算完全落选,还是可以参加会试。但是,于成龙觉得这个身份不符合自己的才能,再加上当时父亲身体抱恙,他就干脆放弃了会试,回家照顾父母去了。

之后,时局突变,明朝灭亡、清军入关,而于成龙还是渴望能入朝做官、造福一方百姓,于是,他再三思量之后,还是决定参加清朝的科举考试,就算被人耻笑,也不能阻挡他的志向,只可惜,他的科举之路十分坎坷,几次都没有考中,后来幸而得到了官员的赏识,推荐他到国子监当了监生,学业完毕后可以接受朝廷的分配,总算是入了仕途。

不过,以监生的身份做官,比不上正统的科举出身,不仅在朝廷上容易被人瞧不起,发展空间也非常有限,只能做些地方小官,当然,于成龙并不拘泥于这些,毕竟,他的目标不是权倾朝野,而是造福一方百姓。

奔赴罗城当县令,于成龙力挽狂澜

于成龙结束国子监的学业后,吏部便给他分配官职,让他到罗城当县令,这个职位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烫手山芋。在此之前,几任县令都没做下去,之后所有被派到这里的官员都想方设法调走,身边的人也都劝他不要去,可是于成龙还是毅然前往,希望能改变罗城的局面。

到了罗城以后,于成龙才明白为何大家都不愿意来这里。原来,罗城刚刚归属清政府统治,还没有被好好地治理过,流寇频繁地来这里作乱,到处都是一团糟的样子,当地人也不愿意在这里生活,能搬走的基本都搬走了,只剩下6户穷苦人家,实在是没能力逃离这个地方。

于成龙来这里上任,但是连个像样的衙门都没有,他只好随便找了个破草屋办公,但是,罗城惨淡的光景没有打消于成龙的意志,他一上任就贴出了告示,表示自己一定要还罗城太平!紧接着,他向朝廷写了申请,亲自带兵攻打流寇,不顾自己已经年近半百,周围的流寇也意识到罗城现在有了当家的,渐渐不敢再来作乱了。

罗城安宁下来以后,不少人纷纷回到这里生活,看着罗城人口慢慢兴旺起来,于成龙便开始积极鼓励百姓们开荒耕种,还尽可能地减轻大家的赋税压力,希望罗城的经济尽快复苏起来。不仅如此,于成龙还兴办学堂,因为只有教育才能让一个地方拥有真正持久的发展动力。在于成龙数年的努力下,罗城的局面终于扭转,不仅一改往日的颓败萧瑟,还成了颇有名气的大县,吸引了更多百姓在此定居。

接连做出骄人政绩,县令终成两江总督

于成龙在罗城的本事被人看到之后,朝廷又派他去合州任职,表面上看这是在提拔他,实际上是又抛给了他一个难题。原来,合州虽然土地很多,但是一直十分荒凉,没有流民愿意在此生活,于成龙发现这个问题后,便装扮成农民的样子和当地百姓攀谈,才知道这里的土地和住房划分存在很多矛盾,百姓们非常排外,于是,于成龙向朝廷请示,减免了合州的赋税,又帮着划分了土地和居住地,百姓们的生活压力小了,矛盾解决了,也就不再排外,合州很快就兴旺了起来。

之后,于成龙又被升为武昌知府,此时,他已经从一个小小的县令来到了四品官员的位置,而且武昌的经济也十分富足,然而,这看似是个不错的差事,挑战却又一次来到了于成龙面前。于成龙来到这里没多久,吴三桂就起兵造反了,且已经暗地里勾结了武昌的不少官员,此时他们便趁乱大肆抓捕百姓,意在破坏这里的治安稳定,于成龙见状,赶紧出面平复大家的情绪,而百姓们也久闻于成龙的大名,事态便得到了控制。

没过多久,吴三桂再次发起暴乱,局面一度失控,不少官员甚至打算干脆放弃这里,而于成龙则坚决不肯,留下来和百姓共同进退,还亲自拉起了一支队伍声讨反贼,百姓们看到于成龙如此英勇无畏,也纷纷加入了他的阵营,居然真的把风波给平息了,这也许就是得了民心的力量吧!

于成龙的事迹传到朝廷后,康熙大受触动,赞叹他是“大清第一廉吏”,亲手写诗赠给他,还把他封为两江总督,从知县到两江总督这19年来于成龙整整连升了11级,且两江总督这一官职已经相当于清朝的封疆大吏,绝非一个监生出身的官员能达到的位置,这是于成龙自己给自己赢得的奇迹!

然而,生老病死是谁都逃不过的命运,于成龙也在68岁这年走到了生命的尽头,留下的遗物竟然只有一身官服,可见在位期间他有多么廉洁!康熙追赠他为太子太保,赐谥号“清端”,而他的事迹在去世后依然被百姓感念,雍正为他修建了贤良祠,还多次用于成龙激励诸位大臣,乾隆同样无比敬重这位好官,还给他的祠堂赐了一块题着“清风是式”的牌匾。

结语:

官员从百姓中来,又到百姓中去,他们的作为和成败都会被一方百姓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于成龙虽然半生坎坷,人到中年才谋的一个小官,但他真正做到了公而忘私、以身作则,不仅赢得了百姓们的交口称赞,更让三代帝王都感念不已,这样的父母官,直到今天也是我们学习和敬仰的对象!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