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红色足迹 重温红色记忆(卫士们的新征程)

追寻红色足迹 重温红色记忆(卫士们的新征程)(1)

武警瑞金中队官兵学习“十七棵信念树”的故事 本文图片均由澎湃新闻记者 马作鹏 摄

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1929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军长朱德、党代表毛泽东率领红军主力3600余人,到达瑞金大柏地。

毛泽东巧借大柏地的险峻地形,设伏歼敌800余人,缴获枪支800余支,这场战斗是“红军成立以来最有荣誉之战”。

1931年11月,第一个全国性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这里诞生,中国共产党开始了治国理政的伟大探索和实践。

穿越烽火狼烟的革命岁月,武警江西省总队赣州支队瑞金中队(以下简称“武警瑞金中队”)的一代代官兵接过“红军的枪”,把革命军人的血性虎气挥洒在“红色故都”,守护一方安宁。

时光荏苒,还是在这片红色热土。武警瑞金中队官兵将苏区精神视为“血脉之源”和“传家之宝”,迈向新征程。

追寻红色足迹 重温红色记忆(卫士们的新征程)(2)

武警瑞金中队官兵在执勤岗位上

十七棵松树下,探寻初心

武警瑞金中队,曾经有个“刺头兵”。

浙江籍战士叶晨阳,入伍前在父亲的建筑公司上班,每月工资收入近万元,父母安排他把部队当“跳板”。

刚到中队时,他抱定“一混到底”的态度,而且还总“怼”班长:“何必太较真”?如今,叶晨阳却一改往日面貌,成了中队的理论骨干和政治“小教员”。

当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问他现在怎么变得这么勤奋踏实,他坦言道:“主要是‘十七棵信念树’的故事改变了我。”

叶晨阳所说的“十七棵信念树”,是一个悲壮的革命故事……

1931年,为打破敌人“围剿”,中央苏区开展大规模扩红运动。

华屋是江西瑞金市远近闻名的烈士村。苏区时期,华屋村43户群众积极响应,17位青年参加红军。在中央红军战略转移前,这17位红军战士回乡与亲人道别,临行前每人到后山种下一棵松树,约定革命胜利后一起返乡。他们还作出承诺,如果有人回不来,活着的人不仅要为阵亡的战友照顾好父母,也要照看好这些松树。

这一年,他们之中最年长的39岁,最小的年龄仅13岁。

青山依旧在,未见儿郎归……17位青年血洒疆场,再也没有归来,但那17棵松却栉风沐雨80余载,被当地人称呼为“信念树”。

追寻红色足迹 重温红色记忆(卫士们的新征程)(3)

中队官兵聚焦大胜仗,永葆本色

革命理想高于天,理想信念就是革命军人精神上的“钙”。

叶晨阳想起指导员在课堂上讲述的那些令人震撼的红色故事,想起在华屋村史馆里一幅幅悲壮的图片,心里跌宕起伏:“我从小生活环境优越,学习也不怎么用功,整天就想着玩游戏、刷装备,却不知如今国家独立富强、人民生活幸福是无数革命先烈前赴后继、英勇牺牲换来的。”

仅此一课,叶晨阳开始积极主动干工作,刻苦训练提素质,逐渐成长为班长骨干的“小帮手”。

除此之外,他还被驻地苏区历史和红色故事深深吸引,主动利用课余时间系统学习中央苏区革命斗争史,不到半年便成为中队的理论骨干和政治“小教员”。

2019年8月,临近退伍,叶晨阳的母亲三番五次劝他回家,称家里已经安排好了工作,但他坚持留在中队安心服役。

叶晨阳说,“能在这片红土地上当兵是件光荣而神圣的事,自己在中队找到了存在的意义,也更能实现人生价值。”

追寻红色足迹 重温红色记忆(卫士们的新征程)(4)

武警瑞金中队官兵在红军烈士纪念塔前缅怀先烈

聚焦打胜仗,永葆本色

在共和国摇篮建功,能打胜仗方显军人本色。中队官兵始终保持着能打胜仗的优良作风。

2007年2月,春寒料峭。

瑞金市看守所内的犯罪嫌疑人唐某,因涉嫌抢劫被刑事拘留一个月,一直烦闷着如何逃出去过大年,却苦于没有丝毫可乘的机会。

武警瑞金中队上等兵阳成林回忆,2007年2月5日那天。他站的是10时至12时——中队官兵公认的“最美一岗”,而且下哨就吃午饭了,班长还答应今天替他小值日,阳成林想想便觉得美滋滋的。

阳成林说,10时50分,看守所干警将唐某从提审室押回监所,刚刚提审完的唐某耷拉着脑袋走在前头,干警一手拿着手铐尾随其后,一路不时地“教训”着唐某。

唐某瞄了瞄几米开外的看守所大门,瞬间瞥见监门口前方有几辆自行车没上锁,乘干警不备,突然转身狂奔,迅速抢走停放在看守所监区门口的一辆自行车,跨骑上去,便往看守所大门方向逃窜。

“站住!再跑我就开枪了!”岗楼上的执勤哨兵阳成林及时发现这一情况,迅速发出口头警告,并毫不犹豫地鸣枪示警,拉响警报。

领班员徐杰斌在中队监控画面中同时发现了情况,迅速向勤务值班员报告在押犯脱逃情况。

一时间,中队警报刺鸣,中队长姜宝剑迅速带领应急小分队往在押犯逃跑方向实施追击,排长组织正在开展战术训练的其他官兵迅速向营房楼前集结待命,指导员孟祥斌向支队作战勤务值班室报告了情况,并指挥部队按预案展开行动。

“封锁大门,应急小分队进去!”姜中队长下令,与战士们飞奔向前,提示后续部队跟上。

2分钟内,尾随而至的中队官兵对看守所形成合围之势。眼见离大门只有几米远了,大门外却出现端枪冲来的武警官兵身影,唐某见正面脱逃无望,跳开自行车扑进了大门旁边的竹丛中。

“站住,不许动!”

3名应急小分队成员迅速跑上前,形成合围之势,唐某面对三支冷森森的枪口,瞬间耷拉下来,趴在地上一动也不敢动,束手就擒。

战斗结束,勤务值班室内,指导员孟祥斌目睹了抓捕全过程,拿起喊话器,下达了“情况解除”的口令。他微笑着对值班员徐杰斌说:“天网恢恢!我们就是天网!”

10时53分,唐某在官兵和干警的协力下,被押入监室羁押。

追寻红色足迹 重温红色记忆(卫士们的新征程)(5)

中队官兵继承苏区精神,为民服务

继承苏区精神,一心为民

瑞金沙洲坝是个干旱缺水的地方。

1933年4月,毛泽东随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和中革军委从江西瑞金的叶坪村迁到沙洲坝。他看到村民吃水困难的情况很是痛心,决定帮村民解决这个问题。

一天清晨,毛泽东带着几位同志沿着沙洲河步行而上寻找水源。沙洲坝是一个前连丘陵、后依高山的村庄,前面村边蜿蜒而过的沙洲河河床遍地沙石,滴水不存。他们费尽苦心,历尽坎坷,终于在后山找到了一股山泉,暂时解决了村里的喝水问题,但仍然无法长期供水。于是,毛泽东和大伙商量挖井。

但当时有村民迷信风水,传闻沙洲坝是旱龙爷的地盘。他们认为,挖井会得罪旱龙爷,殃及四邻,祸及子孙,都不敢挖,宁可喝脏塘水过日。

毛泽东了解这一情况后,笑着对大家说:“挖井是为了大伙有干净的水喝,真要是有旱龙爷来找麻烦,就让他找我毛泽东好了!”听到这番话,大伙都笑了起来,终于同意挖口井。

在毛泽东的带动下,村里的群众、红军战士、中央机关的工作人员一起,挖的挖,铲的铲,挑的挑。一个礼拜左右,一口五六米深的水井终于挖好了。为了使井水更加清澈,毛泽东还亲自下井底铺砂石,垫木炭。

毛泽东为群众挖井的事一传开,中央各机关纷纷给沙洲坝其他各村挖起了井,一时掀起了为老百姓开挖井水的热潮,很快解决了当地群众的饮水问题。

一心为民的优良传统,武警瑞金中队官兵身上也得到了传承。

追寻红色足迹 重温红色记忆(卫士们的新征程)(6)

武警瑞金中队在敬老院与老人下象棋

2012年冬天,瑞金市象湖镇敬老院的杨美英(已于2017年去世)一上午都在摸索着清扫房间,擦拭家具。忙完家务,她又开始为自己收拾打扮,穿上漂亮的丝绸对襟棉袄,仔细梳理着那略显花白却依然浓密的齐耳银发。

每有重要客人到来,杨奶奶都要这样精心准备一番。

早上,敬老院院长告诉她,武警瑞金中队来电话了,说是今天姚指导员带即将退伍返乡的老兵过来看望她。

像这样的“告别”活动有过多少回?杨奶奶已经记不清了。至于那一拨一拨来过她“家”的战士,她更是数都数不过来。

她只记得最初听到“武警”这个名字的时候,一群大小伙子来敬老院清垃圾、排污水、扫楼梯……一天下来连院子里的味道都完全变了样。

据武警瑞金中队官兵们介绍,战士们与杨奶奶结缘,完全事出偶然。

那是1997年初春的一天,无依无靠的杨奶奶上街买米,为躲避一辆疾驶而过的汽车而摔倒在地,外出购物的中队战士李勇见状连忙上前搀扶,并帮她扛起米袋,送她回家。

武警官兵们回忆,当年李勇走进老人家中,屋内黑漆漆一片,透着些微弱的光亮能看到床上杂乱地放着几床旧棉被,破旧的小方桌上放有3个碗,碗里的饭菜都快发霉了……目睹现状,李勇的眼眶湿润了,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他做梦都不会想到老人的生活竟如此艰难。

匆匆回到中队,心事重重的李勇立即向时任指导员万永强详细汇报此事,提出自己要照顾杨奶奶的请求,并恳请中队出面将杨奶奶送到中队共建单位光荣敬老院,方便今后照顾。

得到指导员同意后,李勇又立即返回杨奶奶家,与她商量住进敬老院的想法。

就这样,街边不小心的一跤,让杨奶奶“拣”回了一个大“孙子”。杨奶奶入住敬老院后,每逢周末,李勇都会到杨奶奶“家”,帮着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

花开花落,人生有涯。李勇多年前就退伍了,但爱心却一茬茬传递下来。

此后到了老兵退伍时刻,战士们就带着水果、蔬菜来到敬老院,忙着帮老人们梳头理发、擦玻璃、扫大院,和老人们合影留念,一切都如往常一样,只是战士们显露出太多的不舍,而老人们的脸上,也流露出太多的依恋。

在瑞金,革命先烈用赤诚与生命铸就了苏区精神与传统,孕育了融入民族血脉和灵魂的红色基因。武警赣州支队瑞金中队成长在共和国的摇篮,紧盯任务,矢志不渝打造坚强过硬的堡垒。

该中队连续19年被武警江西省总队表彰为“基层建设先进中队”“基层建设标兵中队”,2次被武警部队表彰为“基层建设先进单位”,先后荣立集体二等功4次,集体三等功8次。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