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最后一次回故宫真实电影(这部在故宫实地取景的电影)

在冯小刚导演的电影《大腕》里,片中的人物导演泰勒曾经这样评价《末代皇帝》这部电影:

"当贝托鲁奇拍摄关于皇帝的电影时,他对这个皇帝一视同仁,对待他像平凡人一样,从他还是孩子的时候开始叙述,而且把王位视为悲剧,这一点也没错"。

溥仪最后一次回故宫真实电影(这部在故宫实地取景的电影)(1)

《大腕》中的泰勒在戏里是一名好莱坞的大腕导演,当时的他来到了中国的故宫,想要重拍《末代皇帝》。

他希望为观众呈现出好的作品,也希望对得起自己的心。然而一直到影片的最后,他都还是没能完成重制版《末代皇帝》的拍摄。

这倒也在情理之中,《末代皇帝》确实难以再被超越。毕竟,贝托鲁奇那深情而又真实的讲述方式,以及不偏不倚的呈现,都是少有的。

溥仪最后一次回故宫真实电影(这部在故宫实地取景的电影)(2)

《末代皇帝》全片长达三个半小时(电视版)。对于一部电影来说,三个半小时是漫长的,但对于《末代皇帝》而言,对于这部记录溥仪一生故事的电影来说,我却觉得三个半小时恰到好处。

甚至在电影即将结束时,我还有一种怅然若失之感,总觉得意犹未尽。

但没办法,影片的画面已经追随着溥仪寂寞的一生走到了尽头。

01、闪回式的双线

在这三个半小时里,每一个分镜、每一个画面,给观众带来的都是欣赏艺术的享受。

《末代皇帝》是第一部得到中国政府许可在紫禁城内拍摄的故事片,也就是说真的是在故宫中拍摄的。

溥仪最后一次回故宫真实电影(这部在故宫实地取景的电影)(3)

正因如此,这部电影带有着"与生俱来"的气势恢宏,在广角镜头下更是给人身临其境的压迫感和真实感。

影片的场景并非从故宫开始,最初的画面是在中苏边界的火车站,一群满清的战犯被押解至此,而溥仪也是其中的一员。

在火车站冰冷的卫生间里,溥仪试图通过割腕结束自己的生命。在监狱长赶到将他救起之前,鲜血和时间一起流逝。

而《末代皇帝》的故事,也就在清醒与昏迷、现实与过去的交织闪现中展开。

溥仪最后一次回故宫真实电影(这部在故宫实地取景的电影)(4)

溥仪最后一次回故宫真实电影(这部在故宫实地取景的电影)(5)

电影的情节大致可以分为两条线,一是1950年的"现在",二是1908年的北京,紫禁城内。

这两条线的主要区别不仅在于人物的服装和画面的环境,更在于贝托鲁奇对于色彩的运用。

偏暖的红黄色调是历史时空画面的底色,而在现实时空中则是以冷灰色调为主,这也正是溥仪内心的体现。

02、红与黄、血和钱

红与黄不仅仅体现在画面的色彩上,也体现在画面中故宫的建筑上。

在《大腕》中,泰勒还曾有过这样一段台词:"中国的皇宫,有两种颜色,红和黄。红色的墙,金色的瓦。红色代表鲜血,黄色代表金钱。血和钱,这是东方人的权力观点。谁能像这样展示权力呢?只有皇帝敢这么做"。

溥仪最后一次回故宫真实电影(这部在故宫实地取景的电影)(6)

溥仪的一生是失败的、是一种警醒,从历史的角度看是为我们所不齿的。

而贝托鲁奇试图打破这样的成见,他所展现出的是溥仪作为一个普通人的一生。

在贝托鲁奇的镜头下,我们可以感受到,溥仪的生命并非是大起大落,而是在一开始就已经坠入了深渊。

"血和钱"并不是他主动索取的,而是被迫加在他身上的枷锁,也是他一生都未能冲破的桎梏。

溥仪最后一次回故宫真实电影(这部在故宫实地取景的电影)(7)

03、细节与暗线

除了色彩层面串联起的两条时间线之外,《末代皇帝》中贯穿始终的线索还有不少,其中一个就是"门"。

从童年时代走不出的家门,到袁世凯登基坐着汽车驶入故宫的那扇门,再到溥仪为了便于骑自行车把门槛锯断的门,还有多年之后他想进却进不去只能扒着门缝向里面张望的紫禁城门——一个又一个"门"的元素,构筑起了溥仪的内心世界。

溥仪最后一次回故宫真实电影(这部在故宫实地取景的电影)(8)

溥仪最后一次回故宫真实电影(这部在故宫实地取景的电影)(9)

另一个线索就是"蝈蝈"。溥仪三岁登基的时候,一位太傅送了他一只蝈蝈,而这只蝈蝈也成为了溥仪童年时的玩伴。

而影片的最后,溥仪买了一张门票走进了故宫,佝偻着背爬上长长的台阶,回到了太和殿。

在当年他的龙椅下,摸出了那个装着蝈蝈的罐子,递给了管理员的儿子。

溥仪最后一次回故宫真实电影(这部在故宫实地取景的电影)(10)

小男孩打开这个罐子,一只如同溥仪一般老态龙钟的蝈蝈爬了出来。

在那一刻的画面中,周围的一切都是黯淡无光的,唯一鲜亮的是小男孩胸前的红领巾。

历史是永远定格的,但时代的车轮将会滚滚向前。

溥仪是不幸的,他的不幸来自于那个时代的悲哀。

时至今日,"皇帝"这个词已然离我们很遥远,成为了历史概念,成为了清宫剧中的角色。

溥仪最后一次回故宫真实电影(这部在故宫实地取景的电影)(11)

而我想,生活在今天的每一个人,即便有着不同的生活起点,却都不可否认是幸运的。

因为我们所在的,是能够掌控自己命运的时代。

末代皇帝式的悲剧,已经随着大清的灭亡而终结。

影片中还有一个细节很有意思,也就是最后溥仪回到故宫的时候,两次跨越护栏的情景。

一次是太和殿前标示着"禁止入内,违者罚款"的护栏,一次是在太和殿内龙椅前的护栏。

溥仪最后一次回故宫真实电影(这部在故宫实地取景的电影)(12)

两次跨越的动作都没有丝毫的犹豫,都是那么的不假思索。这样的一个细节,更加鲜活而又真实地体现出了溥仪的形象。

这样的呈现方式并非是要体现溥仪不遵守现代社会的秩序。

我想这大概是因为在他的潜意识里,始终都觉得故宫仍是他的家,无比复杂的情感也就暗含在了这样的画面里。

04、选角故事

《末代皇帝》的成功与经典,与演员的演绎是分不开的,尊龙、陈冲、邬君梅这几位主演在电影上映后也就此名声大噪。

溥仪最后一次回故宫真实电影(这部在故宫实地取景的电影)(13)

尤其是饰演溥仪的尊龙,将溥仪在青年、中年、老年的不同状态很传神地体现了出来,不论是外在形态的变化还是历经一切后内心的悲凉都尽显其中。毫不夸张的话,尊龙之后,再无“溥仪”。

当初在选角的时候,尊龙是第一个试镜溥仪的人,贝托鲁奇很满意,但他却并不相信可以这么轻易而顺利地找到溥仪的人选。

于是又寻觅了几个月但依然无果,并没有找到比尊龙更出色更适合的人选,于是这才启用了尊龙。

溥仪最后一次回故宫真实电影(这部在故宫实地取景的电影)(14)

关于尊龙有一件很有名的事,那就是所谓的"罢演《霸王别姬》"。据说在一开始的时候,程蝶衣这个角色原本是找到了尊龙,但后来因为种种原因,陈凯歌导演最终启用了哥哥张国荣,呈现出了最后我们所看到的完美效果。

像这样与角色擦肩而过的故事,同样也发生在《末代皇帝》中。

在选角的时候,贝托鲁奇也曾经找到了梁家辉,因为他在电影《火龙》中,也很好地诠释了溥仪这个角色。

溥仪最后一次回故宫真实电影(这部在故宫实地取景的电影)(15)

但梁家辉拒绝了,他说"第一,我已经演过溥仪了,我已经知道他的结果,也知道整个过程,第二,你现在跟我师父有这么一个官司,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拒绝你"。

时至今日,《末代皇帝》已经成为了世界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然而同样讲述溥仪人生的电影《火龙》却鲜有人知晓。或许每一部好电影,都正是在这样阴差阳错的缘分中成就的。

溥仪最后一次回故宫真实电影(这部在故宫实地取景的电影)(16)

《末代皇帝》上映于1987年,时隔33年再看,仍觉得这是一部无法超越的电影。

不仅仅在于取景地的绝无仅有,不仅仅在于它是出自贝托鲁奇之手,也不仅仅在于令人叫绝的色彩、构图和恰到好处的配乐。

更重要的是,这部电影打破了现代人的思维定式与成见,用最真实的视角展示了清宫的病态之美,用最平凡的角度,刻画了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末代皇帝溥仪,命中注定的悲哀一生。(撰文:桃子)

溥仪最后一次回故宫真实电影(这部在故宫实地取景的电影)(17)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