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理论常识(细读篆刻学六书)
引言:“六书”是文字学和篆刻学的重要概念!学文字学,学篆刻,“六书”是绕不过去、必须深究的概念。
明代最著名的篆刻家何震曾有一句名言:“六书不精义入神,而能驱刀如笔,吾不信也。”
这是何震的经验之谈,在他心里,不学好“六书”,篆刻根本无从谈起。
实际上,何震能从一个纯商业化的刻字匠进而转变为篆刻艺术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在20岁时拜篆刻鼻祖文彭为师,但我们可以从资料得出结论,何震从文彭那里学习到的内容主要是“六书”。所谓“国博(文彭)究心六书,主臣(何震)从之讨论尽日夜不休。”师徒二人所交流的内容,主要是“六书”。
(新版本的《篆刻学》)
无独有偶,邓散木先生在《篆刻学》开篇介绍完识篆的重要性之后,首先介绍的内容,也是“六书”,他说:
生民之初,人事简陋,故其文字,即仅限于象形指事,已足为用。及后人一渐繁,文字之需要寝迫,遂因象形指事,互为孳乳,于是以声与形相附而为形声,形与形相附而为会意,异其字同其义而为转注,异其义而同其字而为假借,此即所谓六书也,六书既备,则构成文字之因素以广……
显然,他认为:识篆是篆刻之本,识篆必究文字之源,而究文字之源,必从“六书”着手。
本文将详细介绍“六书”,深入细致地探讨“六书”方方面面。
“六书”的起源“六书”的名称最早见于《周礼》,原文是:
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这是中国最早的基础教育,当时国家培育人才,最基础的教育就是以上这些内容,实际就是“六艺”,包括礼乐、射术、书、驭(车马)术等,其中第五条就是“六书”,注意,这里的六书,指的不是六种书法技艺,它指的是中国汉字最初的造字原理。
关于“六书”的排序及名称,有三种具有代表意义的说法:
1、郑众《周礼注》的解释,他所称的“六书”是: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
2、班固《汉书·艺文志》他解释“六书”是: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
3、许慎《说文解字叙》,他认为的“六书”是: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三家“六书”)
注意,三家“六书”排序和名称略有差异。
有意思的是,这三家的“六书”理论最早其实源于一家:
郑众的父亲是郑兴,郑兴是刘歆的弟子;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实际上本于刘歆的《七略》;许慎是贾逵的弟子,而贾逵的父亲贾徽也是刘歆的弟子。三家继承的都是刘歆的理论,既是源出一家,其深层的差异我们可以暂时忽略,因为它只是三家不同的理解又繁衍成系统理论罢了,我们要做的,就是“择其善者而从之”。
邓散木先生正是这样做的,他批判性地得出结论:
班郑同首象形,盖本于历史之演进,许为哲家,以始一终亥立说,故首列指事。
故六书之叙次,当从班氏,而其名称,则当以许为宗。
班固、郑众都把“象形”列为“六书”之首,是源于文字演进的基本规律,即文字起于象形;许慎有哲学家思想,因此将《说文解字》的字序安排为“始一终亥”(“一”是第一个部首,“亥”是最后一个部首)。
所以:邓先生认为“六书”的顺序,应当遵从班固之说,“六书”的名称,则应当遵从许慎之说。
(邓散木《篆刻学》第三页)
也就是说,邓先生认为正确学习“六书”的名称和顺序应当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也有部分学者把指事、象形、形声、会意称为“四体”,把转注、假借称为“二用”,是有道理的,“四体”是从文字的形体结构规律来说的;“二用”是就文字符号的运用规律来说的,当然,也有专家和学者不认可“四体二用”的说法,争论无益,暂且搁置。
“六书”细说1、象形
《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世界上几乎所有民族的古文字都是客观事物的图像(记数字是刻画符号,比较特殊,但也是一种抽象的图像),以此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姚孝遂《许慎与说文解字》,作家出版社,2008年第一版,下同,不再另注)。
这中间要解决一个问题,就是文字绝不能等同于图画,图画就是图画,文字是经过规则化、线条化、符号化了的。它是将客观图像典型化、抽象化的符号。
(从图画到文字)
许慎举例说:“日”“月”是也。
但他在说解“日”字时,说“从口、一”,这显然是“会意字“”的表述(《说文解字》中,凡是说“从某某”的,必定是会意字),而日是典型的象形字,就是圆形的太阳。没有从口、一的说解必要,它正确的解说应当是“象日之形”。
“月”的解释,靠谱得多。他训“月”为“阙”,这个说法把月亮的取象点说出来了。在人们心中,月亮是时圆时阙(缺)的,但阙(缺)是经常的,而圆是暂时的。所以,“月”是典型的象形字。
(日、月的象形)
现代人当然知道月亮一直是圆的,只是相对于地球上人的目光,它才时圆时缺。也就是说,象形字是根据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取其最突出的特征部分以为符号,比如牛、羊。
(牛羊不同的头部特征与牛羊二字)
另外,还要注意,所有的象形字都应该是一个完整的形体,不能加以分割(只有极个别的叠体象形字)。
2、指事
《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这个概念很有争议,因为“视而可识”可能是象形字;“察而可见”,则可能是会意字。好在,许慎举的有例子,就是“上下是也。”
(上与下)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给的解释很准确:“有在一之上者,有在一之下者,视之而可识为上下,察之而见上下之意。”
总结起来,指事字有这样的特征:
1、它是抽象之形,而不是象具体之形。或者说,它是象事,而不是象物,这是“指事”字与“象形”字的区别。
2、它既不是独体字,也不是合体字。它可以在独体的符号之外加上不是独体的符号(只是符号),它不是两个以上独体符号的结合。这是“指事”字与“会意”字的根本区别。
(指事字)
另外,“指事”字不能是单纯两个以上独立形体的结合,其中必有表示部位、处所等的符号,这种符号是不能作为文字而独立存在的。同时,“指事”字又都表示抽象的概念,而不表示某一具体的物体。
3、会意
《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显然,会意字必须是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形以成字。因为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形,因此,会意字又有二体会意字;三体会意字、四体会意字等不同类型的会意字。
相对来说,会意字大多数是二体组合的,《说文解字》里凡连续为文说“从某某者”,都是会意字。比如“莫”字,就是暮,《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日且冥也。从日在茻中”,如图:
(莫的会意)
会合“日在茻中”以见日暮之意,但是其中的“日”或“茻”,与“暮”的意义毫不相关。
又比如“秉”字,《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禾束也。从又持禾。”又,就是手,就是“手能握之禾束”。就是现在说的“一把”。会合“从又持禾”之谊,就是“秉”。
(秉的会意)
当然,也有两部分无法连续为文的,《说文解字》就表述为“从某从某。”因此,凡《说文解字》中,表述“从某从某”者,也都是会意字。
还有一种会意字,就是叠体会意字。比如,“森”是“从林,从木。”“茻”就是“众艸也,从四屮。”
4、形声
《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汉字中,形声字最多,《说文解字》中,形声字所占的比重最大,许慎对形声字也解说的最为清楚明确,凡是《说文解字》中标称“从某、某声。”“从某,某省声。”以及“从某,某亦声”的都是形声字。部分学者认为,“从某,某亦声”是会意兼形声字,声音包含意义。
江河是也。江河的三点水是两个字的“形”部,“工”和“可”是两个字的“声”部。相对较好理解(个别不好理解的形声字,是因为古今音的不同导致的难解)。此不再另行举例。
5、转注
《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关于转注的理解,争论最大,历代学者对于许慎所下的定义有很多不同的理解。甚至“转注”到底是造字之法还是用字之法,也有两派不同的意见。
一类认为“转注”是造字之法,以江声为代表;一类认为“转注”是用字之法,以戴震为代表。争论繁复,各执一端,罗列出来也不利于理解,姚孝遂先生归纳的相对较利于理解:
简言之:凡属同义词,彼此可以互相注释的,都可以谓之转注。转注字又分同部转注和异部转注:
(1)同部转注
许慎说的“考、老”即属于此类。
又比如《说文》心部三个字的解释:恚:“恨也”、恨:“怨也”、怨:“恚也”,这三个字同义,彼此展转相注,互为转注字。
又比如《说文》言部三个字的解释:语:“论也”、论:“议也”、议:“语也”,这三个字同义,彼此展转相注,互为转注字。
(2)异部转注
比如《说文》牛部的犗:“騬牛也”;《说文》马部的“騬”,给的解释是“犗马也。”;《说文》犬部的猗,给的解释是“犗犬也。”这几个字也互为转注字,有共同的意义,即“阄割(去势)”过的,不论是牛、马、犬。
(去势的马)
由此,我们看:转注既是造字法,也是用字之法,它既可能因为某些意义无法表达,转注造字,也可以因展转相注用某字转注某字。
往简单了理解,转注的实质是同义词。
6、假借
《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託事,令长是也。”
关于假借,段玉裁的解释很到位:
託者寄也。谓依傍同声而寄于此则凡事物之无字者,皆得寄而有字。如汉人谓县令曰令长。县万户以上为令,减万户为长。令之本义,发号也。长之本义,久远也。县令、县长本无字,而由发号久远之义引申展转而为之,是谓假借。
客观事物非常复杂,人的思想也非常丰富,如果有一种事物就造一个字,如果有一个想法就造一个字,那么,势必会产生多到无法计量的文字形体,以致造成掌握和使用上的极大困难,尤其是一些非常抽象的概念,既无形可象,也无意可会,于是人们就用某些声音相同的文字以表达不同之义。
比如:古文的“凤”是象形字,凤飞,群鸟跟从,所以也用作朋党的“朋”字(《说文解字》无“朋”字),这就是假借。
(凤与朋的假借关系)
众多的假借字,其来源基本如此。
往简单了理解,假借字就是多义词。
总结:“六书”理论的运用按姚孝遂先生的总结:中国古文字,依照其形体结构来说,属于象形文字。这种文字形体非常复杂,而且符号数量巨大。但随着发展,这种符号化了的文字,就其发展阶段来说,它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与语音非常紧密地结合起来的文字,是一种表音文字。
(汉字字模)
现在的汉字,是通过记录语音来表达概念,而不是通过文字形象本身来表达概念的。而且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文字的形、音、义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需要我们对它自身的特点,它的形、音、义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解,而为了进行了解,就需要有一套了解的理论和方法,这种理论和方法之一就是“六书”。
“六书”中的象形、指示、会意、形声主要讲文字的形体结构规律,即字之体;转注、假借是讲文字的形、音、义关系,即字之用。掌握了“六书”理论,实际上就是掌握了打开汉字造字原理之门的钥匙。
(邓散木像)
当然,篆刻是与文字相关的艺术,精研“六书”理论,对篆刻助益当然巨大,所以,何震和邓散木先生都把“六书”放在了篆刻最基础的位置。
(【细读《篆刻学》】之3,部分图片引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