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代表性建筑半圆形(古迹的重建和风水)

美利楼建于1844年,由花岗岩和木质材料构建而成,是英国维多利亚和亚洲建筑风格的漂亮结合。

香港代表性建筑半圆形(古迹的重建和风水)(1)

宽深的门廊适于使建筑物在炎热的天气里保持通风和凉爽。本来是中国唐楼的建筑风格,中国人南方地区喜欢使用这种建筑模式,用于临街的小楼建设中,常常是商住两用,下面开店上面住人。英国人吸收了中式唐楼的风格后的发挥设计,最初大量使用在印度殖民风格的建筑上,在印度南孟买老区至今还能大量见到大量的类似的建筑,但是远不如美利楼精致。

香港代表性建筑半圆形(古迹的重建和风水)(2)

美利楼最大的特色就是中西合璧,西式的廊柱和地面,瓦顶则采用的中式风格

香港代表性建筑半圆形(古迹的重建和风水)(3)

此楼原属于英军军营的军官宿舍,二战日本占领期间,曾经作为日本宪兵总部,在此拷打,关押,杀害了大量的军民,由此此楼阴气不绝,后来多有闹鬼的传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利楼曾经被多个香港政府部门作为办公室。1975年至1982年期间,美利楼成为了差饷物业估价署的总部。

香港代表性建筑半圆形(古迹的重建和风水)(4)

1982年美利楼搬迁到赤柱,在其原址上修建中银大厦。

因为原楼的闹鬼传说,从风水上说,美利楼搬迁的选址也颇费考量,赤柱在香港最南端,阳气旺盛,同时南方生气不绝的海风有利于吹散原来的阴气,并且美利楼的附近是还有煞气极重的赤柱军营和赤柱监狱,也利于压制邪气,同时背靠天后宫,以庙宇的香火来祈福超度。而且此地海光山色极美,和历史悠久的美利楼相得益彰。

香港代表性建筑半圆形(古迹的重建和风水)(5)

美利楼的搬迁在香港文物保护史上的典范,政府把美利楼的近3000多件花岗岩砖石一一编号,然后再搬到赤柱进行复建,处于对美利楼的建筑的保护,在复建时实际上已经对其承重结构做了改变,旧有的梁柱实际已经不再起到承重的作用了,对此是否合适,在文物保护界还有争论,如今的美利楼和原来的建筑已经有相当的差异,比如原来用于通风的烟囱在拆卸时遗失了,便挪用了也有百多年历史的高街精神病院的八条烟囱,重建后的柱廊上的天花是后加的,美利楼为的旗杆原属于二战前天马舰海军基地,旁边“同昌大押”的石柱是原上海街的重建项目。

如今的美利楼里,一楼是商场,二楼有两家西式餐厅,并添加了一些现代化的便民设施。已是游人如织的著名景点,和同样搬到此处的卜公码头一起同沐在赤柱的优美风光中,静看沧桑。

香港代表性建筑半圆形(古迹的重建和风水)(6)

香港代表性建筑半圆形(古迹的重建和风水)(7)

香港代表性建筑半圆形(古迹的重建和风水)(8)

香港代表性建筑半圆形(古迹的重建和风水)(9)

香港代表性建筑半圆形(古迹的重建和风水)(10)

香港代表性建筑半圆形(古迹的重建和风水)(1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