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内第一桥泉州洛阳桥(洛阳桥安平桥闽中桥梁甲天下)

海内第一桥泉州洛阳桥(洛阳桥安平桥闽中桥梁甲天下)(1)

洛阳桥全景

海内第一桥泉州洛阳桥(洛阳桥安平桥闽中桥梁甲天下)(2)

安平桥双尖型桥墩

文物名片

洛阳桥、安平桥

洛阳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跨海梁式石桥,现桥长731米、宽4.5米,花岗石砌筑,船型桥墩45座。建于北宋皇祐五年至嘉祐四年(1053年—1059年),首创“筏型基础”“浮运架梁”“养蛎固基”等先进建桥技术,代表中国当时最先进的造桥技艺。

安平桥,俗称五里桥,建于南宋绍兴八年至二十二年(1138年—1152年),是中世纪世界最长的梁式石桥,享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盛誉。桥基采用“睡木沉基”法,在世界桥梁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它是安海港兴盛的历史见证,也是泉州海上丝绸之路港口城市的重要载体。

两宋时期,泉州桥梁建造技术已经纯熟,并且在技术上有许多新的成就。洛阳桥以首创“筏型基础”“养蛎固基”“浮运架梁”等先进的建桥技术,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项重要发明,载入世界桥梁史册,与北京的卢沟桥、河北的赵州桥、广东的广济桥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桥。安平桥又以其“睡木沉基”等先进的造桥技术和世界第一跨海长桥的伟大成就,在世界桥梁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前世传奇

900多年前的跨海“基建狂魔”

讲述人 吴艺娟(泉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主任)

宋元时期,泉州跃居为东方第一大港,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相媲美。这一时期所造桥梁不仅数量多、速度快,而且技术水平高、工程规模大,还发明了许多先进的造桥技术,在我国乃至世界桥梁史上都是空前的,以至后人有“闽中桥梁甲天下,泉州桥梁甲闽中”之美誉。

泉州在宋代以前桥梁的建筑数量非常少。两宋时期是泉州造桥热的高峰期,32年内就修建了25座桥梁,长达五六千丈(约三四十里)。绝大多数的桥梁建于滨海或海湾之上,贯穿泉州通往闽南、南粤的交通,连接城南港区和城市中心网络,大大方便了海舶运输集散货物的需要。“如果当时来往海外的船只不多,就不会开辟那么多的港区,没有那样多商货丛集的港区,也不会有这些靠海长桥。”

洛阳桥位于泉州洛阳江的入海口处。清乾隆《泉州府志》载:“万安桥(即洛阳桥)未建,旧设渡口渡人,每岁遇飓风大作,沉舟而死者无数。”因此渡口取名“万安渡”,祈望万古安澜。据《福建通志》记载:“宋庆历初(1041年),郡人李宠始甃石作浮桥。皇祐五年(1053年),僧宗设及郡人王实、卢锡偶为石桥,未就。会蔡襄守郡,踵而成之。”

蔡襄在前人作浮桥的基础上,架石为梁,首创了现代称为“筏型基础”的新型桥基,即在江底沿着桥梁中线抛掷石块,并向两侧展开一定宽度,形成一条横跨江底的矮石堤,作为桥墩的基址。直到19世纪末,世界各地在现代桥梁工程中才采用“筏型基础”,运用迄今只有百余年的时间,洛阳桥已筑成同样做法的桥墩底盘,这是我国桥工在900多年前的重大贡献。

《中国古代桥梁》一书称洛阳桥“为梁桥的代表”,《泉州府志》卷七十五则称之为“海内第一桥”。据记载,北宋泉州有十桥,其余桥梁最长仅八十丈,而洛阳桥则长三百六十丈,是以称为“第一桥”。

“睡木沉基”这种筑基法,是继洛阳桥“筏型基础”后的又一项可贵创造,在当时泉州所造桥梁工程中较普遍应用。1980年11月,值安平桥(五里桥)重修之时,从桥墩考古发掘工作得出,安平桥建造时也采用“睡木沉基”的做法,也叫“卧椿沉基”。由于有些港道水深泥烂,抛石容易陷下散落,浪费大量石材,而“睡木沉基”法是在泥滩上将椿木平列分层交叉,然后垒压上大石条,随石条的加高,重量不断增大,木头排便渐渐沉陷至港底的承重层,从而奠定桥墩的基础。

安平桥桥墩有三种形式,一种是长方形墩,第二种是双尖船型墩,第三种是单尖船型墩。南宋时期泉州修筑的桥梁,未再有洛阳桥的“筏型基础”筑基法,而多采用“睡木沉基”法。如泉州石笋桥、顺济桥、南安丰州金鸡桥等。

明人何乔远《洛阳万安桥赋》有句:“洛阳长桥卧海波,江翻流撼奈桥何?垒石重栈屹不动,牡蛎戢戢生咸鹾。”诗中赞美了海蛎对洛阳桥的作用。“养蛎固基”是蔡襄善于观察事物,合理地应用于桥梁基础上的科学方法。《宋史·蔡襄传》载,他“种蛎于础以为固,至今赖焉”。史书的记载,证实养蛎固基是人为有意识的做法,并非自然附着,而且推而广之,应用到胶固桥墩。人们在所抛石块上大量繁殖蛎房,利用其生长迅速、繁殖力强、胶凝性好的特性,将江底石块黏合成坚固的整体基础。

由于这种“养蛎固基”的效益显著,桥建成后,历代均严令禁取蛎房。明代王慎中《重修泉州府万安桥碑记》云:“盖蛎附址石,则涂泥聚,而石得相胶蟠以固。故忠惠公(蔡襄)于桥之南北表石为台,以识其界,禁敢取蛎界内者。”“址石所累,蛎辄封之”的固基法,虽然在内江内河建桥筑基时无法应用,但这种把生物学与桥梁建筑学相结合的固桥技术,在历史上也是首创。

宋时泉州所建桥梁,从桥基、桥墩至桥板,均采取地产花岗岩作建桥材料,石构建筑坚固耐用,但其质地沉重,给搬运、起落、就位带来一定难度。1993年大修时实测,洛阳桥桥板,最大长11米、宽0.98米、厚0.8米;安平桥桥板,1980年大修时实测,长8米~11.2米、宽0.4米~0.8米、厚0.34米~0.82米。按每立方米花岗岩2.7吨~2.8吨计算,每条石板重数吨,洛阳桥梁板有的重达15吨。

王慎中《重修泉州府万安桥碑记》还云:“凿石伐木,激浪以涨舟,悬机以弦牵……”所谓“激浪以涨舟”,也就是罗英所著《中国石桥》说的,将沿岸采的石梁预先放在木排上(或船上),趁涨潮之时驰入二墩之间,俟潮落木排下降,石梁便架于墩上。所谓“悬机以弦牵”,则指当时的吊装设备,在海水落潮木排下降时,由于波浪的涌动,木排不稳定,因此一绳千钧,悬箩装石,牵引石料就位,筑成石墩,架正石桥,完成桥梁安装。这是潮水可及的一些地方,筑墩架梁可采取的科学方法。

两宋时期,泉州桥梁建造技术已经纯熟,并且在技术上有许多新的成就。洛阳桥以首创“筏型基础”“养蛎固基”“浮运架梁”等先进的建桥技术,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项重要发明,载入世界桥梁史册,与北京的卢沟桥、河北的赵州桥、广东的广济桥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桥。安平桥又以其“睡木沉基”等先进的造桥技术和世界第一跨海长桥的伟大成就,在世界桥梁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为中国乃至世界桥梁史留下了极为宝贵的实物资料。

海内第一桥泉州洛阳桥(洛阳桥安平桥闽中桥梁甲天下)(3)

洛阳桥养蛎固基

今生故事

泉州人的气质:“站如东西塔,卧如洛阳桥”

东南网10月19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李向娟 何金)金秋时节,漫步在古朴的洛阳桥上,近观青翠的红树林,远眺汪洋的大海,清风拂面,感慨万千。在刺桐花开的日子里,挺立在桥尾的蔡襄石像分外高大,名臣、古桥相得益彰,让人不禁要为历史名人、为古代劳动人民的非凡创举点赞。

这座历经千年的中国著名的跨海梁式大石桥,桥面虽有些不平整,但桥身依然稳固如初,桥墩石仍可见到缀满白色蛎房痕迹,桥上来往人群络绎不绝。

作为泉州的重要交通设施,洛阳桥北起蔡襄路,上跨洛阳江出海口,南至桥南街,全长700多米,以其先进的营造技艺,保存至今。洛阳桥中亭附近有宋代摩崖石刻、蔡襄祠、昭惠庙等遗迹。

在洛阳桥建成后的960多年间,历经多次自然和人为的破坏,前后修缮达26次。从泉郡士绅、僧人倡建之后,历经明代震后重修、民国年间改造,再到20世纪90年代局部性复原维修,洛阳桥才得以保存至今,其间得到了官方和民间各方力量的支持与参与。

从官方到民间,从当地居民到青少年学生,各阶层人士都积极投入到洛阳桥的保护、阐释和宣传工作中,继续守护洛阳桥这座文化遗产。

王立便是洛阳桥的守护者之一。上班时间,王立每隔两小时,都要去洛阳桥上巡查一番,做好洛阳桥本体及附属文物日常管护。这已经成为王立的工作常态。“看看桥附近有没有违章搭盖或非法施工,还有没有游客涂鸦……”身为泉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工作人员,王立说,在巡查中若发现文物异常状况都会第一时间上报相关部门,及时处置。

为确保洛阳古桥这个重要申遗点之一能够“万古安澜”,除建立保护范围、标识等“四有”档案,分批组织本体修缮外,泉州市还依托科技力量,建立起集远程实时视频监控、桥体振动监测、桥周小型气象站、无人机定期巡查于一体的监控监测平台,再结合人工24小时巡逻,值守人员能够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行动、第一时间处置破坏文物的人为或自然因素,实现了全天候、全方位对桥保护。

泉州市洛江区也出台相关规定,加强洛阳桥遗产区周边的环境管控,更好地保护洛阳桥以及桥南社区村落历史文化。比如,成立桥南社区文物保护巡查队,每天巡查洛阳桥;做好洛阳桥桥南遗产区的道路垃圾清理;设定移动执法亭,对外来机动车、电动车上桥和古街古桥摆摊设点进行劝导;制止改扩建等违法行为。

自从洛阳江上一桥飞架后,南北畅通,行人车马凌波而过,如履平地,带来了宋元古泉州的繁荣与兴旺。洛阳桥的建造,实现了泉州港海上贸易品的陆海联运,反映了古泉州(刺桐)城繁荣时期兴盛的海洋贸易活动。

如今,随着夜经济的走热,这座古桥也在夜幕的装点下散发出别样的韵味。最近,在洛阳桥旁举办的洛江夜间生活节上,泉州璀璨的非遗文化,如妆糕人制作技艺、十音铜锣、洞箫、俞家棍及提线木偶、梨园剧、茶艺表演等融入其中,让市民在体验夜消费中,感受人文历史的文化魅力。据不完全统计,洛江区借力洛阳桥,带动沿街商铺和住宿业,拉动周边消费近20万元。

“站如东西塔,卧如洛阳桥”已成为泉州人的精神气质,代代相传,述说着泉州先民的智慧和精神,谱写了泉州向海而生的辉煌历史篇章。

专家点评

省文物考古博物馆学会理事、泉州市文旅局副局长吕秀家:

中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称洛阳桥为“中国古代桥梁的状元”,时任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首席协调员的亨利·克利尔博士在2002年称:按标准Ⅰ“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单一座洛阳桥就可以申遗。

洛阳桥的伟大,在于创造了杰出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洛阳桥在构建宋元时期泉州“东方第一大港”发达完善、水陆复合的运输网络中,具开拓性的里程碑意义,打通了泉州港连接北上中原广大内陆腹地的关键性交通枢纽……其带动石雕、石塔、石桥、石殿堂艺术发展,推动泉州成为中国古代石造技艺的高峰。洛阳桥的伟大,还在于成为官方主导、全民合力“敢闯敢试”建造大型公共设施的典范,并千年传承,成为泉州人过去、现在和未来爱拼敢赢的精神源泉。

泉州市申遗中心副主任、文博副研究员黄明珍:

“闽中桥梁甲天下,泉州桥梁甲闽中”,在宋元中国海外贸易最兴盛时期,泉州兴建的桥梁多达175座,其中最负盛名的当属素有“海内第一桥”之誉的洛阳桥。它是宋代政府官员主导,海商、士大夫、僧侣等通力协作,采用“筏型基础”“养蛎固基”“浮运架梁”等创造性技术建造的大型跨海石桥,是通往中国广大内陆地区的交通要道,对于推动“东方第一大港”泉州海外贸易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