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容易让人泪崩的纪录片(今年最让人心伤的纪录片)
那是1970年2月,最严寒、最阴沉的一天。
意大利导演,卢奇诺·维斯康蒂(Luchino Visconti)正前往斯德哥尔摩的路上。
他是20世纪世界影坛最杰出的人物之一,不但在于他电影的艺术性,围绕他身上的标签,也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他出身自意大利北部的贵族,还是一个党员,却随身带着仆人。
而且,他还是公开的同性恋者,在20世纪保守的时代氛围里,你可以想象,这堪称是极端的离经叛道。
意大利电影大师维斯康蒂(1906-1976)
这一趟斯德哥尔摩之旅,是为他下一部电影,《魂断威尼斯》而选角。
《魂断威尼斯》是20世纪最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和人道主义者,德国小说家托马斯·曼的代表作之一。
故事描写一名文学家(电影中改为一位作曲家)在威尼斯邂逅波兰少年后骤然爆发的激情。他的理性、尊严与知识,在对美和情感的追求中被击溃。
《魂断威尼斯》首版签名版,前两年的售价是28000美元起跳
可以说,这部电影成败的关键,显然是要找到那名美少年——
他的美,能让所有观众眼前一亮,而且可以让人们能代入作家的视角,为这种超凡脱俗的美所困惑,崩溃。
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他看了几个男孩,按照程序让他们走动、微笑、拍照,告别前说「谢谢」。没有人给他「顿悟」的感觉。
然后,门开了,15岁的伯恩·安德森(Björn Andrésen)走进了房间。
绝美少年之初亮相
「他很帅…站起来,走一走?哇…他真高。真美。」
阅人无数如维斯康蒂都有点坐不住了
维斯康蒂通过翻译向伯恩发出指导,目光却寸步不离伯恩。
在选角的时候,他试着变成电影里那个渴求美色的老艺术家——阿申巴赫。
我会像书里写的那样,迷恋上这个男孩吗?
「让他把上衣脱掉…然后对着镜头微笑。」
剧组在斯德哥尔摩看了十几个男孩,这是维斯康蒂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要求试镜人脱掉上衣。
「很好…带他去拍照,拍特写,穿衣服的不穿的都拍。」
当时维斯康蒂没有直接敲定伯恩,还觉得他「有点高了」,但辗转赫尔辛基、华沙和慕尼黑以后,他越来越确定,伯恩就是最合适的塔奇奥——「一个抽象的想法,一个思维的产物。」
他就像是照着维斯康蒂口袋里装着的、预先画好的人物造型画一样,长出来的。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
《魂断威尼斯》在1971年春夏的戛纳电影节上,成为全场焦点,获得了主竞赛提名,最终获得了戛纳25年纪念奖。
1971年3月1日,《魂断威尼斯》伦敦世界首映,英女皇都来了
在首映后的记者会上,来自全球的媒体,把焦点都放在维斯康蒂身旁那张陌生的、美得不可方物的脸孔上。
维斯康蒂对他的描述——「这世界上最漂亮的少年」,成为各大报刊的头条标题。
当时报纸头条标题:「这世界上最漂亮的少年」
但显然,少年还未习惯这种关注,对成为焦点十分抗拒,「我感觉自己就像被一群蝙蝠所包围一样。」
与其说他还未习惯这种镁光灯下的生活,毋宁说,他对这一场来势汹汹的名利,还毫无心理准备。
虽然敏感如他,也已隐隐预感到,生命中一场盛大的风暴即将到来。
但这无阻他在那一年,成为了世界级的、最耀眼新人明星。
尤其在日本,他深受欢迎,被索尼公司邀请去发展,拍广告、录唱片。
他是公认的、影响日本日后娱乐业发展的第一人。其后,日本才涌现了更多偶像明星,开启了昭和时代,娱乐至死的黄金岁月。
全日本都为这个美男子而疯狂
在日本,他像是一个木偶人,被唱片公司牵制着。
80年代中期,伯恩悄然返回到瑞典,结婚生子。
然而在日本那几年,长期依赖药物,让他形成了酗酒、沉默寡言的生活习惯。
他从世界第一美少年,坠入凡间,成为了众多默默无闻的普通人其中一员。
没有人再找他当主角,也没有唱片公司为他出唱片。
在接下来将近40年的时间长河里,他几乎被世人所遗忘。
在《魂断威尼斯》公映整整50年后,纪录片《世界上最美丽的男孩》(The Most Beautiful Boy in the World)找到了他,试图找出答案:
为何一个美好的开始,最终变成了不可收拾的悲剧。
世 界 上 最 美 丽 的 男 孩 The Most Beautiful Boy in the World 2021 导演: 克里斯蒂娜·林斯多姆 / 克里斯蒂安·佩特里 豆 瓣 7.5
在《世界上最美丽的男孩》中,伯恩的悲剧,一早就写在了开头。
在他刚懂事的时候,母亲就死了,用一种不辞而别的方式。
在伯恩的家庭录像里,有一段是他终其一生反复观看的。
在发黄的胶片里,有一天,他母亲微笑着向他挥手,然后转身离去,再也没有回来过。
伯恩的家庭录像里,保留着母亲最后的影像
直到警察在森林里,发现了母亲的尸体。
//从此以后,自那一天起,自那一刻起,
没有人再提到妈妈,没有一个字提到她。
她是一个摄影师,她写诗,她画画,她是个记者。//
母亲的缺席,以及生父如迷,这份遗憾如影随形地伴随了伯恩一生。
伯恩来到这世上的时候,有着一张贵族脸,可以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但现实情况是,他直到13岁才发现父亲和自己没有血缘关系。
少年时代的伯恩
这种混乱的家庭背景,大概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个15岁的少年没在学校安度青春,而是早早进入演艺圈挣钱。
可是做演员,伯恩也不走运。被维斯康蒂选中之前,他的几部作品都没什么名气。而让他一炮走红的《魂断威尼斯》,票房成绩不仅失败,还严重限制了他的戏路。
最让他烦恼的是,电影里阿申巴赫和塔奇奥之间暧昧的张力,被很多人简单粗暴地理解为同性恋。
他们还把好奇的目光投回到伯恩身上。既然你演的塔奇奥那么好,那你八成也是个同性恋吧。
对此,《魂断威尼斯》的剧组不仅没帮上忙,反而加强了外人对伯恩的误解。
剧组的大部分成员,包括维斯康蒂,都是同性恋者。1971年,一行人去戛纳参展,闲暇时间想找点乐子,竟然带着年轻的伯恩去gay club游玩。
在那里,没人关心这个孩子的不知所措。服务生们直勾勾地盯着他,像看一盘美味佳肴一样垂涎欲滴。
尽管非常不舒服,伯恩也不敢反抗,因为大发脾气,愤然离场,无异于社交上的自杀。
维斯康蒂当时的情人赫尔穆特·贝格本来就对伯恩拿到塔奇奥的角色感到不满。
维斯康蒂造就了伯恩,伯恩也一辈子活在他的阴影之下
再看到维斯康蒂对他那么关照,贝格更是嫉妒地面目全非,居然多次造谣说伯恩死于车祸、空难、滥用药物,1976年,还莫名其妙地卷入了一场谋杀案。
种种纠纷和传言给伯恩造成了极大的困扰。他的演艺事业在《魂断威尼斯》以后就基本上停滞了。
这不是因为没人找他演,很多人向他发出邀约,角色统统是同性恋,或者美少年,他不愿意接。
1971年、1972年,他两次飞去日本,指望能重新开始。
日本人很欢迎他,给他选衣服,拍写真,但弄来弄去,他才看明白,对方仍然在往塔奇奥的方向打扮他。
1972年的伯恩已经16岁,身高见长,五官也更成熟了,但摄影师还是想让他保持在15岁的样子。
伯恩在日本出的唱片
伯恩没有浪费时间,勤勤勉勉地给明治雪吻拍了几条广告,还为CBS/SONY录了两首歌,「Forever Together」和「For Loving」。
1971年,他第一次和家人去日本,尝试了当地美食。日本的接待方一边拍照,一边对伯恩吃东西的表情和动作发出日式感慨。
「伯恩夹了一点寿喜烧。至于生鸡蛋嘛,他肯定很讨厌吧,好像都没有吃。」
「伯恩咬了一大口米饼,他脸上的表情可是你在电影里看不到的啊。」
「伯恩有一点点生气了。这是因为别人告诉他,年纪不够不能喝清酒,他之前还挺期待的呢。」
伯恩在吃寿喜烧
大概因为这种水土不服,喜欢音乐的伯恩放弃了在日本做歌手的事业。两首歌录完,他就告诉日本的粉丝,不会再继续。
日本漫画鼻祖池田理代子的作品《凡尔赛玫瑰》里的男主就是以他为原型创作的
走在异国他乡,伯恩依旧会被记者认出来指指点点。看啊,塔奇奥。
此情此景太熟悉了,伯恩意识到自己已经陷入一个死结,不管是在法国、意大利,还是在日本,他都逃不开自己这张脸。
短暂停留后,伯恩选择回家,回到斯德哥尔摩,蜗居在窄小的公寓里,就像一块冰,化成了水,蒸发在大地上,了无痕迹。
多年以后,伯恩重返东京,酒店里的一切依旧让他感到熟悉
有时候你搞不清楚,伯恩这一生,到底在追求什么?
现在你可以看得很清楚,他在当集万千宠爱一身的大明星的时候,他并不专心,对于大众垂涎的目光,他根本不太在意。
甚至可以说,他对于自己很美这件事,表现得很困惑,也毫不在意。
他到底在寻找些什么?他也许自己也搞不太清楚。
回到斯德哥尔摩的日子里,他像常人一样,结婚生子。
婚姻也没有给他带来什么实质性的改变。每天依旧无穷无尽的酗酒、药物。
他不是个称职的丈夫,更不是个合格的父亲。
在一次酩酊大罪中,他的儿子躺在身旁,窒息而不觉,最终死亡。
这件事给他后半生烙上了永久无法抹平的罪疚感。
妻子也因此离他而去。
他日复一日地宅居在小公寓里,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前些年,纪录片剧组刚来到的时候,拍到了他因为在家里不安全使用燃气,屋子里乱七八糟发出恶臭,正面临要被房东驱赶。
幸好他当时的女朋友帮忙收拾,对房东晓之以理,才免了被驱赶的命运。
终其半生,他才找到了当年母亲死亡的一点点真相,浮现上来。
在当年母亲自杀留下的遗物里,他发现了母亲留下的遗言:
//我正变得越来越隐蔽。
我已经放弃了我所拥有的一切,但我不会死。
剩下的就只是一扇门。
我没有死,我只是消失了。
也许,我会苏醒过来。
那我就回来找你。//
如今的伯恩,依旧蜗居在斯德哥尔摩的小公寓里,他已经和自己的女儿取得了和解。
对于过去的一切,似乎已经放下不少。
66岁的他,回到了50年前,那片让他成名的威尼斯的海滩上。
那是一个没有回忆、温暖的地方。
也许,足够让他渡过余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