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工匠精神争当大国工匠(首届大国工匠论坛征文厚植工匠文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礼赞劳动创造,讴歌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2017年国务院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完善激励机制,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在2020年的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强调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精辟概括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指出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这充分体现了厚植工匠文化、涵养工匠精神,对于我国培养更多大国工匠,推动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重要文化价值和思想意义,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传承工匠精神争当大国工匠?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传承工匠精神争当大国工匠(首届大国工匠论坛征文厚植工匠文化)

传承工匠精神争当大国工匠

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礼赞劳动创造,讴歌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2017年国务院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完善激励机制,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在2020年的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强调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精辟概括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指出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这充分体现了厚植工匠文化、涵养工匠精神,对于我国培养更多大国工匠,推动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重要文化价值和思想意义。

一、工匠文化的内涵

工匠文化,也称匠人文化。匠人具备一流的手艺和技术,对工作极度认真和负责。为使手艺达到熟练精巧,他们有着超乎寻常甚至近于极致的艺术般的追求。工匠既是一个职业共同体,也是一种生存方式,还是一种精神慰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的道德规范,在个人要求方面,要形成脚踏实地、忠于职守、爱岗敬业的社会主义职业精神,同时要形成诚实劳动、信守承诺的个人修养和品质,这些要求与工匠精神、工匠文化体系相通相融。

以物质产品为表征的工匠文化。对于物质产品特征的共同价值追求,是物质文化的重要表征形式之一。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物质产品体现出的文化,包括所用的技术和艺术。物质文化与社会经济活动的组织方式直接相关,借助经济、社会、金融和市场的基础设施显示出来。不同物质文化状况反映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以及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水平。物质文化不单指“物质”,不是所有物质形态的单纯存在或组合。自然状态下存在的物质,不属于物质文化的范畴。物质文化更重要的是强调一种文化或文明状态。从制造业角度来讲,工匠物质文化是指极致完美的制造产品表现出的文化,即在产品的开发、设计、生产的制作过程中每一道程序,都做到尽善尽美。无论产品的功能、技术还是外观都要做到精细化和人性化,追求卓越产品的质量。

以行为准则为表征的工匠文化。行为文化是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特定行为方式和行为结果的积淀,这种行为方式是人们的所作所为的具体表现,体现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取向,受制度的约束和导向。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这种行为背后体现的是一种职业情怀和人生理想,蕴含着追求卓越的价值取向,是工匠行为文化的具体体现。

以管理实践为表征的工匠文化。管理文化是指将一个组织的全体人员结合在一起的标准和行为方式。管理文化代表组织的目标、信念、哲学伦理及价值观,是管理精神中最核心、最本质的成分。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组织生产、管理生产过程采用不同的方式、遵守不同的价值认同,就是工匠管理文化的具体体现。正如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充分体现出了对人的充分尊重的价值观。不同管理理念的差异化的观点、不同观念指导下形成的技术应用,必然会产生不同的文化面貌。

二、传承与弘扬工匠文化的意义和价值

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新形势下,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要继续学先进赶先进,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崇高精神和高尚品格鞭策自己,焕发劳动热情,厚植工匠文化,恪守职业道德,将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作为自觉行为。

工匠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对于激励广大劳动者奋发有为、追求卓越,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等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有利于树立中国制造精益求精的意识。我国各行各业的工匠平凡而伟大,他们凭借传承钻研、精益求精,打造出优秀产品,缔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制造的奇迹。精益求精是工匠文化的内涵,也是中国制造的本“质”所在。只有把精益求精的工匠文化深深融入中国制造当中,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中国制造从量变到质变的突破,中国制造强国之路才能走得更快更远。

有利于致力中国制造严谨专注的行为。传承与弘扬工匠文化,可以激励和促进劳动者投入理想奋斗和梦想追求,做产品不仅是一种物质行为,更成为一种实现理想的人文行为。个体的职业认同是职业成功最重要的基础,工匠实现职业身份的认同,有利于认识职业世界、形成职业归属感和职业意义感,建构自我与职业世界的共同体,由此工匠必须具备专业精神、职业态度、人文素养。工匠培育的不仅是技艺,更重要的是培育严谨极致的行为。只有同时具有职业技能和职业行为的工匠,才能不断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制造业人才的需求。

有利于培育中国制造完美极致的追求。李克强总理指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要靠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工艺创新,其中关键是以客户为中心。我国自古就有尊崇和弘扬工匠精神的优良传统,一些工艺水平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瓷器、丝绸、家具等精美制品和许多庞大壮观的工程建造,都离不开劳动者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有利于增强中国制造创新开放的动力。指出:“国际经济竞争甚至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就是创新能力的竞争。谁能在创新上下先手棋,谁就能掌握主动。”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坚持以创新为内核,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完善创新机制,全方位推进科技创新、企业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品牌创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针对当前制造业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大胆探索,勇于改革,在工作机制、载体和方法上有所突破。工匠文化指向之一就是凡事追求极致和完美,在过程中本身就需要以最开放的姿态吸收最前沿的技术,创造最新的成果。而创新是一门技术,如果没有工匠精神,不追求极致必然不会有创新成果。

三、传承与弘扬工匠文化的路径思考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吸收产业文化和优秀企业文化,推动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推动产业文化和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是职业院校开展工匠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要策略,有利于建立健全工匠文化传承创新和育人机制,探索厚植工匠文化、培育工匠精神的新模式、新途径、新方法。

厚植工匠文化土壤,营造良好氛围。一是充分发挥国家、省市职业教育活动周、职业教育活动月、职业教育成果展等大型活动对于弘扬工匠文化的重要作用。通过“开放校园、企业参观、技能展示、产品展示”等形式,为社会各界深入了解职业教育、体验职业教育、共享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果,近距离感受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提供条件,并发挥积极作用。二是用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平台。大赛是弘扬工匠精神和工匠文化的重要载体,近年来,竞赛内容更加注重对工匠精神的培育,要求比赛选手技艺更加精益求精、操作更加严谨规范,同时强化创新创意综合能力考核,注重团队合作和细节过程,将更多工匠素养纳入考核范围,为展示职业教育教学成果、转化职业教育优秀教学成果提供了高水平的平台。三是开展“劳模、大国工匠进职校”活动。邀请全国劳动模范、大国工匠和各行业领域技术专家、领军人物走进校园,以开展先进事迹报告、学习劳动模范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设立大师工作室等形式,引导广大学生学习领会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在与劳模和工匠的交流学习中增长见识、砥砺品质、强化本领、收获成功。

深化人才培养改革,落实有力举措。一是积极推行现代学徒制、企业新型学徒制等校企合作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与国内外先进企业合作,共同开展技术技能人才“双元”培养,融入企业真实工作情境与职业岗位知识,吸收引进先进企业文化与学校文化相融合,构建全面系统的“双元”育人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以岗位成才为路径,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二是校企共建人才培养标准,落实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实习标准等标准化文件,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合理确定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结构比例,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

加强工匠精神培育,形成育人机制。充分落实《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中关于大力培育工匠精神的要求,围绕教育教学、教材编写、教学评价等形成完善制度体系,以制度形式完善弘扬工匠文化的要求,促进相关工作落到实处。推进工匠精神进校园、进课堂,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制造业人才。注重将职业素养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在专业课程中,从学习目标的设定到学习评价验收全过程融入职业素养有关内容;根据课程特点专门设置章节,讲授职业道德有关内容。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工匠文化、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作者:赵娜,单位:吉林省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