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最牛科举考试(一个高度近视的试子因为写得慢意外中了状元)

北宋是我国科举考试逐步正规化、制度化的历史时期。宋初主要沿袭李唐、五代的方法,基本上每年都开科举,但录取的人数很少,而且影响有限。

赵匡胤建隆元年(960)至宋太宗赵光义端拱二年(989)期间,科举考试以最先交卷者为状元。杨砺、宋准、王嗣宗、胡旦、苏易简、陈尧叟这些宋初名臣都是因抢先交卷状元及第的。文思敏捷、下笔千言直抒胸臆固然是才华横溢,但仅凭快慢定高低,那些老成持重、作文喜欢雕琢精益求精的人自然就吃亏了。一榜接一榜的以最先交卷者为状元,状元入仕起点高,升迁快,由此产生的名人效应势必会效仿者众。许多读书人只在速度上下功夫,而忽略了文章的质量,更不愿认真在积累知识上用功了。

大宋最牛科举考试(一个高度近视的试子因为写得慢意外中了状元)(1)

长此以往,在宋廷逐渐形成了一种华而不实的文风。一些有识之士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一再向宋太宗上疏指出事情的严重性。赵光义不傻,也明白了此事对科举的危害性,决定遏制这股歪风邪气,不再以行文快慢作为决定名次的标准。

淳化三年(992)的会试共有1.7万余士子应试,盛况空前。赵光义深感这是个一举扭转不良风气的好机会,就命令考官仔细阅卷,严惩争先交卷草率成文的浮华之徒。同时采纳了福建莆田人将作监丞陈靖的建议,出台了“糊名考试”的办法。

大宋最牛科举考试(一个高度近视的试子因为写得慢意外中了状元)(2)

会试一共考三场,在赵光义的授意下,考官在第一场就出了一个十分冷僻的题目。多数考生一看当时就傻眼了,纷纷喧嚷着要求考官予以解释说明。宋初参加试举的考生水平参差,因此遇到这样的情形,考官都会帮助说明,哪知这次考官都保持了沉默。不少平时自吹自擂才思敏捷的考生这次都抓瞎了。

但毕竟参加考试的考生有一万多人,其中也有真才实学的人,年仅十七岁的江南才子钱易还不到中午时候就做完了答卷,第一个交卷离场。他前脚离开,考官们就把他的试卷丢到了垃圾桶中,直接取消了他考试资格。第一场考试结果颁布,夺魁呼声最高的钱易名落孙山,反而是文名远逊他的河南举子孙何夺得省元(宋代会试由尚书省主持,故又称为省试,第一名称“省元”)。许多考生还没有意识到这是赵官家有意为之,一大帮以李庶几为首侥幸过关的快手们对孙何夺得省元很是不服,他们在汴梁城中一家著名饼店聚会,展开了作文大赛,扬言谁在厨师烙好一张饼的时间内完成一韵诗,谁就是高手。一帮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轻人旁若无人的吵吵嚷嚷,根本没有留意有人在暗中窥视。

大宋最牛科举考试(一个高度近视的试子因为写得慢意外中了状元)(3)

消息很快就传到了考官耳中,他们对这些自以为是的年轻人更心生厌恶。殿试时候,赵光义有意出了一道更为冷僻的题目《卮言日出》(出自《庄子-寓言》),决心再给快手一些厉害瞧瞧。殿试开始后,李庶几还没有搞明白题目出处,就东拼西凑胡乱写了一篇文章,当别人还在抓耳挠腮、苦思冥想之际,他就得意洋洋抢先交了卷。他的同伴一见,也纷纷有样学样胡乱拼凑一篇文章马虎交差。几个人一出考场,不等成绩张榜公布,就东奔西跑为庆贺状元及第提前订酒店、发请柬。殿试结束确定名次时,几个考官就将李庶几等人在饼店比赛的事情一五一十的告诉了赵光义。赵光义闻言大怒,将几人一并黜落,并且罚他们两科之内不得参加殿试。

大宋最牛科举考试(一个高度近视的试子因为写得慢意外中了状元)(4)

这次殿试的结果,仍是河南试子孙何勇夺状元。史称孙何“文思苦迟”、“文理可观”,是北宋科举史上第一个三元及第的状元郎。

其实,史料中对孙何的记载都是溢美之词。孙何也想写的快一些,但是他无法快起来,他因为读书太用功而高度近视。在写文章的时候必须眼睛凑到试卷上一笔一划认真对待,哪知道因祸得福,因为写得慢反而中了状元。

大宋最牛科举考试(一个高度近视的试子因为写得慢意外中了状元)(5)

历史告诉我们,许多时候起得早不见的身体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