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一词两赋三重人生境界(宋词达人于学周解读苏轼千古名句)

苏轼于北宋熙宁九年正月十三和八月十五写了两首词,分别是《满江红·正月十三日。雪中送文安国还朝》和《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前一首是送别朋友的应酬之作,后面是苏轼的代表作,世人耳熟能详。把这两首词放在一起,结合这一年的历史事件来读,会引发出若干想象。

熙宁九年,宋王朝政局波诡云谲,神宗支持,王安石主导的变法走到了拐点。上一年,熙宁八年(1075)二月,王安石再次复相,被复官为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另又兼任译经润文使、加食邑一千户并实封四百户。罢相起复的王安石在返回朝廷的路上写下《泊船瓜洲》一诗:

京口瓜洲一水间,锺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风又绿江南岸”,是王安石的名句,了解其创作背景可以知道,这不单纯是一句写景诗,“绿”之炼字,也不单纯是一种文学行为。王安石于熙宁七年首次罢相,可以看做是政治上的以退为进,他多次推荐吕惠卿和韩绛为相,希望自己的政治遗产承继有序,不至于人息政亡。他推荐的继承人均获重用,可没成想,权力的诱惑实在太过猛烈,致使上位后的吕惠卿视王安石为仇雠,得势以后百般阻止王安石再次上位,又多次和韩绛闹矛盾,斗不过吕惠卿的韩绛自行请辞,趁机向神宗请求恢复王安石的相位。这才有了王安石的复出。苏轼就是在这一段背景下任密州知州的。

在密州,苏轼诗写得不多,而词写得不少,也正是在这一段时间,他确立了自己“豪放”的词风。先看正月十三写的送别词:

满江红·正月十三日。雪中送文安国还朝

天岂无情,天也解、多情留客。春向暖、朝来底事,尚飘轻雪。君过春来纡组绶,我应归去耽泉石(一作老去寻泉石)。恐异时、杯酒忽(一作复)相思,云山隔。浮世事,俱难必。人纵健、头应白。何辞更一醉,此欢难觅。欲向(一作不用向)佳人诉离恨,泪珠先已凝双睫。但莫遣、新燕却来时,音书绝。

文安国即文勋(?-1101或1102),宋代庐江人(今属安徽),是名臣包拯的外甥,曾任太府寺丞、福建路转运判官、广南东路转运判官、荆湖南路转运判官以及温州瑞安县令等。文安国比苏轼年龄略长,能言善辩。工篆书,南岳镇南门有其篆书南岳二字,为世所珍,其用笔方严劲正,雄伟劲净。善山水。与苏轼、黄庭坚、米芾、李之仪、毛滂等均有交游。他于熙宁八年冬因事到密州,查苏轼年谱,从熙宁八年到到熙宁九年正月十三日,苏轼多次有诗文涉及到他。这首为文勋回朝写的送别词,时间是正月十三,密州的天气还是隆冬,“春向暖、朝来底事,尚飘轻雪”是实写天气,会不会寓意政局气氛不敢妄测。尽管是应酬,可从“君过春来纡组绶,我应归去耽泉石”两句中,能读出一点对故人升迁的祝贺和自己淡泊生涯的无奈。苏轼慨叹“浮世事,俱难必”,希望老友别去后能够音书常通,毕竟文安国是要回朝任职,通过他的信息能够知道点庙堂里的风声。熙宁九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改革到了关键时刻,重新执政的王安石,眼见队伍散了,变法的初衷和实现过程的冲突依法激烈,形势亦非自己能够掌控,他以为手臂的儿子王雱也因吕惠卿阴招没能成为龙图阁直学士,接着便英年早逝,白发人送黑发人,让他悲痛不已,多次上疏请求解除宰相职务。这一年的中秋节前后,正是王安石要辞职,神宗仍挽留的时候,政局往何处去,是每一个从政者不能不关注的大事,苏轼不能例外。在此背景下写就的下面这阕水调歌头,其文学之外的意味不言而喻。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这是词序,也是读懂这首词的关键。施蛰存先生认为“‘丙辰中秋,欢饮达旦’是此词的主要创作动机,而‘兼怀子由’是次要的创作动机。”这的确是极富洞察力的深见,接下来施先生经过一番文词解读,得出如下结论,“东坡作此词时,王安石还未罢免,但当时的政治空气,必已有动荡的迹象,所以东坡以为可以有机会召还复职,不过还有所顾虑,故表示了‘何似在人间’的旷达思想。”陈祖美先生在《“以意逆志”读苏轼——对其赴密、居密时作品鸟瞰》一文中,对这首词分析得更加透彻:“词写于‘丙辰中秋’,即熙宁九年八月十五日。一年前,苏轼在密州时的头号政敌吕惠卿和被他发挥得更加扰民的‘手实法’均被罢黜,这是苏轼与变法派较量所取得的一个不小的胜利。他到密州上任‘二十余日’就上书丞相韩绛历数‘手实法’之害,终于看到了吕惠卿应有的下场,不能不是他窃喜于心。与此同时,新法弊病百出,变法派之间勾心斗角,他们离败北为期不远。果然,此后不到两个月的熙宁九年十月,王安石第二次罢相。所以接下去的词序云:‘欢饮达旦’,远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欢庆中秋。至于‘大醉,作此篇’,当是苏轼惯用的障眼法,不能设想一个沉醉的人会写出如此醒世的词章。”陈先生进一步分析,苏轼“请郡东方”,知密州的“内驱力是政治韬略,而不是‘鸰原之思’。”通过对《水调歌头》这样的解读,对前一首《满江红》里的“天岂无情”“春向暖、朝来底事,尚飘轻雪”“君过春来纡组绶,我应归去耽泉石”等句就会有言外之意的思量。

诗言志,词抒情,任职密州的苏轼首先是一位职业官僚,是一位有着出众才华的入世者,是一位渴望“致君尧舜”的士大夫,当是他正值四十岁左右的盛年,尚且能发“少年狂”,他此时的诗词歌赋无不渗透着入世建功的动机和想法,忽略了这一点,单纯欣赏其文词表面的意思未免有点买椟还珠的遗憾。

苏轼一词两赋三重人生境界(宋词达人于学周解读苏轼千古名句)(1)

(作者是青岛电视台编导、宋词暨苏轼研究者、访美学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