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人士谈电动车(关于电动车这点事我悟了)

文 | Karakush

前两天,家里盘算卖掉手里的某传统豪华品牌燃油车,好给新买的电动车腾个位置。

因为在内环里找车位,着实比三十岁在人民公园找对象还要残酷。

消息披露给4S店销售李老师,他一顿电话围堵:使不得。

电动车虽然是大趋势,但是还不成熟,不要被气氛唬住。油车还是扛鼎的硬货,不然为什么上海蓝牌还能拍到一张9万?

(你给我翻译翻译,如果不是为了限制燃油车增速,为什么甜美的上海蓝牌还能拍到甜美的一张9万?)

专业人士谈电动车(关于电动车这点事我悟了)(1)

油车事小,贵在牌蓝。思想很豁胖,正好豁在中老年人的腰杆上:有多少上海蓝牌可以重来?爱情可以它都不一定可以。蓝牌不是购买燃油车的通行证,而是不想白辛苦的安全感。

蓝牌保住了,双脚就能离地了,病毒也就关闭了,聪明的智商又占领高地了,无论意外和明天哪个先来,都有万全的准备了。

真是谢谢李老师。

现在那台油车顽固地留在原地,一副要和禁燃共沉沦的样子;电动车不得不停到一个街区开外的车库里,每个月另缴1300块的坑位金。

正是这个肉疼的时刻,让我领悟:2022年着实正处于汽车历史的奇点上。

李老师是里头一个现象。卖拐之外,他甚至不曾试图浪费一句骚话,从产品或者品牌角度,对竞品实施正面打击。

是不是侧面说明,他心里慌得一批。他要么没摸清,竞争源自哪里;要么门儿清,原本的护城河,在技术变革裹挟产品和需求一起变革的市场环境里,正在失去神奇。不如牌照自带的降维竞争力。

仅仅两年前,大部分人买新能源车不过是为了牌照;两年后,这份牌照羞辱能反弹到燃油车上,至少合情合理得足以进入销售话术里。

你或许遇不上李老师,但是今年你一定也会感到被新能源车迅速支配的莫名。昨天的荒谬、离谱、奇迹,成为今天理所当然的事情。

一个真正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往往就是这样的:那些平素缓慢或先后或平行发生的事件,都会压缩到一个决定一切的唯一瞬间:唯一的一声“行”,或者唯一的一声“不”,不早不迟地使这一时刻长留史册。

它决定一个品牌的生死,一个行业的浮沉,一个民族的兴废,甚至全人类的命运。当然也包括个人车位的得失悲喜。

专业人士谈电动车(关于电动车这点事我悟了)(2)

专业人士谈电动车(关于电动车这点事我悟了)(3)

格局有点大,证据并不渣。

这个尖峰时刻,和前面漫长无谓的岁月有着质的区隔。

第一个信号就是滲透率。

今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车的市场渗透率达到21.6%,6月单月达到23.8%(根据乘联会口径,甚至达到27.4%)。

对比去年全年渗透率还在13%~14%的水平,个别单月突破20%的门槛时,业内还会警惕是由于季节性需求叠加合资企业供应链问题。

今年不止整体远超预期,并且显著跳离线性发展。

我国从2009年投身新能源车事业,前期渗透率爬坡非常缓慢,突破1%用了六年,到2015年达到1.4%,突破10%又用了六年,其中5个点是在去年完成的,到2020年仅为5.8%。而突破20%仅仅用了半年。

这几乎是描着罗杰斯的创新扩散理论模型起的飞。在从10%到25%的过程中加速扩散,因为正好跨越人群鸿沟:从早期接受者(占消费者群体的13.5%-14%),跨越到早期大多数(占消费群体约34%)。他们整体开放,又没有那么放开。

如果说2014年买特斯拉Model S的人是第一批尝新的创新者,那么到2018年买蔚来ES8的人就属于早期接受者。后者人数增长到一定程度,早期大多数就会跟风加入,理论上不需要过多营销教育,企业就能迎来相对低成本的收入暴增。

我们一直在期待的所谓市场“拐点”,也就是此刻。早期多数人的市场深度,(如果以2500万/年作为总量),将达到850万。谁能在本阶段吸纳更多用户,建立壁垒或标准,就更有机会拿到下一赛段的入场券,触达晚期大多数的增量。

专业人士谈电动车(关于电动车这点事我悟了)(4)

这部分人需要各方面条件成熟,才会考虑购买新产品,通常消费倾向大公司头部,也就是目前传统(合资/豪华)车企的票仓,对于新产品获客成本相对更高。所以如果不能抓住早期大多数快速成长的车企,从人群来说,可能很难有爆发式增长的机会。

早先业内判断拐点将出现在2025年。按照产业发展规划,原本目标是到2025年渗透率达到25%。在制定目标的2019年看来不可谓不激进,以至于在形势严峻的2020年还现实地将其下调到20%;但是今年似乎已经有望冲击提前完成,那么淘汰赛或许也会提前开始。

当然,今年受到一些短期动因的影响。5月中下旬以来,为了快速恢复疫情影响,多地出台补贴刺激新能源消费;加上油价无情,平凡的92号也敢要10块钱,进一步刺激消费转型,至少也是拉低分母水平。结果就是渗透率相比实际消费拐点,可能会显得前置一点。

但是人群跨越,是一个可体感的变化。到6月底,全国新能源车保有量突破1000万辆(1001万辆)。而在2020年底只有492万辆,意味着两年内你在路上看到的新能源车翻倍。

尤其在新能源大城,比如深圳、上海,今年上半年新能源车渗透率已经超过40%。在其他高渗透率的城市中,比如温州、宁波、长沙渗透率均超过20%,他们并不是限牌限行城市。

专业人士谈电动车(关于电动车这点事我悟了)(5)

常态化的消费环境里,不会认为新能源车是某种新产品。

麻了的一个标志,有一个刁钻的角度可以反应,比如我们对待事故的态度。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今年一季度数据,接报各类交通工具火灾1.9万起,其中新能源汽车640起,也就是说平均每天超过7起。

这样的事件在两年前会被无限放大,作为该企业乃至品类倒闭的证据,尽管2020年起火概率仅为万分之0.26。按照上述数据,今天起火概率在万分之0.72左右,但是作为新闻事件的关注度持续走低。

就像同期燃油车,起火率在万分之1~2。这属于常态化的不幸。

专业人士谈电动车(关于电动车这点事我悟了)(6)

这波可以溯源到2021年下半年的起飞,群星闪耀时,最值得一提的是比亚迪。

到今年上半年,比亚迪累计销售新能源车641,350辆,同比增长314.90%;超越特斯拉56.3万辆汽车,成为全球新能源车(包含混动车型)销冠。

尽管特斯拉是受到疫情拖累,上海工厂曾一度关闭,但是并不影响比亚迪成为名正言顺的王者。6月王传福透露,目前比亚迪在手订单超过50万辆,且积压的订单数量正在逐月增加,交付周期需要5-6个月之久。

在DMI领衔下,上半年插混汽车产销同比分别增长1.8倍和1.7倍。而接下去其市场深度将在纯电领域得到,比亚迪围绕电池建立的垂直竞争力,赋能各个价位段以其他个企难以比拟的性价比。

目前月销持续过万的,除了特斯拉和上汽通用五菱,就是比亚迪三家。相比其他二者,比亚迪根正苗红,技术自研,自信体面。这在我国基本上具备吊打一切的素质,同理可见华为。

专业人士谈电动车(关于电动车这点事我悟了)(7)

专业人士谈电动车(关于电动车这点事我悟了)(8)

一个处于飞速上升期的赛道,一个最大的标志就是,人人都能说五分钟脱口秀。

你以为我说的是余承东,实际上我要说的是,刘永灼。

恒驰新能源汽车集团总裁刘永灼,近期表示,恒驰大卖已成定局。

没什么比闲人能混,更说明盛世的。

专业人士谈电动车(关于电动车这点事我悟了)(9)

尖峰时刻,不只有哇的一响,还有嘘的一声。

上半年,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1043.4万辆和1035.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6.0%和3.4%;而新能源产销分别完成266.1万辆和260万辆,同比均增长1.2倍。意味着油车复健情况并不乐观。

留给企业调整的窗口期正在迅速缩短。Jeep退出就是一个并不可惜的败局。

稳健企业尚有斡旋的余地,比如上半年除了比亚迪,唯一取得同比增长的企业,是广汽丰田,一汽丰田也把降幅控制在低水平。日系保守经营总是能扛住风险。

但是困扰所有合资企业的问题仍是,新能源化过低。

到7月,长安新能源渗透率占比18%,长城13%,上汽乘用车23%,吉利23%,广汽乘用车48%,奇瑞32%。而主流合资企业渗透率最高的是上汽大众为10%。

尽管大鱼们权且处在领先位置,但是优势正在迅速缩小,这和新能源化程度呈现出相关性。上半年,新能源化更高的自主品牌累计销售489.1万辆,同比增长16.5%,占比47.2%,占有率同比上升5.3个百分点。

即便是豪华品牌,比如BBA上半年在华销量分别为35.58万辆、37.87万辆、31.7万辆,下滑幅度均超20%。

专业人士谈电动车(关于电动车这点事我悟了)(10)

我并不认为传统车企毫无机会。但是亦步亦趋的新能源策略,到今天值得重新审视。

比如从更新李老师的内训资料开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