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矛盾观及其历史意义(孔子的器与不器的思考)

近日在家读《论语》,孔子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赤的志向的评判引人深思,,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孔子的矛盾观及其历史意义?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孔子的矛盾观及其历史意义(孔子的器与不器的思考)

孔子的矛盾观及其历史意义

近日在家读《论语》,孔子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赤的志向的评判引人深思,

感触颇多。子路的志向是“千乘之国,攝乎大国之间,加之于师旅,因之以饥馑,

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求的志向是“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的志向是“愿为小相也。”

点的志向“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孔子曰:“吾与点也。”如果撇开其他因素,为何只赞同点的志向,颇令人深思。

前三者都是具体的治国才能,或者说都是某一方的长处,皆曰器,唯有点,任性自由,

发自内心,可谓不器。孔子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其基本含义就是不能固化自己,自我设限,把自己的特长当成天花板,

故孔子说:“君子不器”、“我与点也。”点有自己的内心丰盈,没有固化自己的器,

换成现在的话来说,器之固化,容易形成偏执的观点,颇有一叶障目的缺陷。

器者,专长也;器者,固化也;器者,自存之本也;不器者,通识也;

不器者,超越也;不器者,形而上也。身怀利器,或曰有某一方面的特长,

自然生存有了底气;不器的胸怀,可以使你的器更加富有含金量,

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位物理学家,而且对音乐也有很深的造诣,尤其是对小提琴的钟情;

乔布斯不仅仅是苹果手机的创意,而且到印度精心修禅赋予不少灵感;

孔子不仅是文学家、思想家,而且对音乐、驾车、射箭、外交等方面都有涉猎......

器而不器,不器而器,这是思想锤炼的过程,这也是一种境界,联想到今日之教育,

偏面强调某一方面的才艺或者特长,而短视于其他方面的发展,也许只能是瘸腿的人,

正如所言: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器者,不能达到圆满、高上的道德境界。

器与不器,如何拿捏,值得我们思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