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中所有插曲(功夫里的这首配乐你经常听到)
今天小编给大家介绍一首比较熟悉的小提琴曲——《流浪者之歌》。名字可能大家觉得陌生,但是听一听,你会觉得很熟悉,好像在哪听过!
因为它曾经出现在各种喜剧里面,比如《乌龙院》里郝邵文失恋的时候就会用到这首曲子开头那一段。而周星驰的电影《功夫》的里,也用到了这首曲子,因此在中国观众的心里,甚至会觉得有一丝喜剧效果,听到就会发出会心一笑。
电影《功夫》片段
-
包租婆追阿星这段,引用的是乐曲第四部分,极快的快板,欢快的节奏加深了这段的喜感。
-
阿星在十字路口交通信号灯的铁皮屋里逼毒的这段,用的是乐曲的第一部分,充满忧伤悲痛的情绪。
-
最后肥仔聪和阿星在街边讲话那一段,引用了乐曲第二部分,节奏缓慢,有种夕阳西下,生活暂时归零的平静感。
《流浪者之歌》(Zigeunerweisen, Op. 20)又名《吉普赛之歌》,是西班牙作曲家帕布罗·德·萨拉萨蒂于1878年完成的一首管弦乐队伴奏的小提琴曲。音乐主题与吉普赛人有关,并在最后一节使用了查尔达什的旋律(一种匈牙利民俗舞蹈。起源于马札尔人及吉普赛人)。
帕布罗·德·萨拉萨蒂
全曲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
中板,C小调,4/4拍子。由强而有力的管弦乐齐奏作为开始,然后主奏小提琴奏出充满忧伤的旋律,把人的思维引入吉卜赛人特有的命运氛围中。
第二部分
缓板,由小提琴奏出新的旋律,是一种美丽的忧郁,以变奏和反复做技巧性极强的发展,轻巧的泛音和华丽的左手拨弦显示出这一主题的丰富内涵。在这部分,管弦乐并不太明显,始终是以小提琴的轻柔旋律为主题。
第三部分
稍为缓慢的缓板,2/4拍子。作者将一首匈牙利吉普赛歌加以改编点拨,使之表现力更强,旋律更优美。小提琴装上弱音器,"极有表情地"奏出充满感伤情调的旋律,悲伤的情绪达到极点。
第四部分
2/4拍子,急变为极快的快板, 有与第二、三部分形成明显对比的豪迈性,象征着吉卜赛人的另一面——永不衰竭的生命力。
以管弦乐的强奏作为先导,小提琴演奏出十分欢快的旋律,右手的快速拨奏与高音区的滑奏无比欢愉;这一旋律告一段落后,又用小提琴的拨奏开始新的旋律,接着是由十六分音符的断奏所构成的像游丝般的旋律,充满舞蹈气氛;然后以更具技巧性的拨奏再现第四部分的最初部分,逐渐朝气蓬勃地趋于高潮,最后像闪电般结束乐曲。
这首小提琴曲其实是萨拉萨蒂根据在布达佩斯旅行中 听到的几首吉普赛曲调创作而成,体现的是吉普赛人放荡不羁的性格特点。对于吉普赛人,我们能够想起的有塔罗牌?波西米亚风?巴黎圣母院?
吉普赛人通常称为罗姆人(Rom),是一个古老的、充满传奇色彩的民族。现代学者们多认为他们源出于印度次大陆,一般认为是在公元1000年前后向西长途迁徒,11世纪到波斯,14世纪初到东南欧,15世纪到西欧。20世纪下半叶,吉普赛人的踪迹已遍布北美和南美,并到达澳大利亚。
翩翩起舞的吉普赛人
吉普赛人是从不定居的流浪民族,这个民族活泼、乐观、能歌善舞,历史上多从事占卜、歌舞等职业,世世代代过着清苦而又饱受歧视的生活。因为流浪与贫穷的生活所演化出的特殊生活方式与求生方法而长期遭受歧视和迫害。至今有许多人对吉普赛人仍保有极其反面的印象,认为他们是乞丐、扒手、小偷或者人贩子。
他们历尽艰难,饱受沧桑,在世界各地漂泊流浪,一代又一代。大蓬车是这些流浪者最常见的栖身之所,饥饿、寒冷和疾病时时困扰着他们。他们的漂泊史又是他们的血泪史。
吉普赛人的大篷车
吉普赛人的真理在哪里?
就我的记忆所及,
我带着帐篷走遍世界各地,
寻找真挚的爱,
寻找幸福和正义。
我随岁月而苍老,
却仍未见到真诚的爱,
也未听到正义的声音。
我不知道,吉普赛人的真理在哪里。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关于我们:
《音乐星球》是HAMI工作室旗下首款音乐教育类游戏,我们着力于打造寓教于乐的智能音乐环境,让我们一起体验音乐的美妙和学习的乐趣吧!hamifamily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