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寺秋海棠赏析(觅苏记宜兴海棠园)

东坡一直筹划居住在宜兴,为何又决定借居在常州的孙氏宅中呢?这件事跟他宜兴的朋友邵民瞻有直接关系。

在古代,永定村被称为永定里,宜兴邵氏望族世居此地,东坡与永定里邵梁、邵民瞻父子关系密切。邵梁的父亲邵灵甫乐善好施,宋咸平年间宜兴遭受特大旱灾,邵灵甫拿出两千多担粮食以供代赈,用大量的人疏通河道。邵梁在大中祥符八年考中进士,他的孙子邵刚、及族孙邵潜以及邵潜的儿子邵材于熙宁六年同科中进士,当地人认为这是邵灵甫得到的善报。

大悲寺秋海棠赏析(觅苏记宜兴海棠园)(1)

左侧回廊

关于邵氏父子与东坡的关系,元丰八年苏轼再游张公洞后写了首名为《游张公洞》的诗,他在此诗的小序中说:“初归阳羡,子由从歙溪来,与邵梁父子、单锡兄弟同游张公洞,惜别子由。”可见东坡第一次到宜兴时,就与邵氏父子一同去游玩。《宜兴县志》载:“邵民瞻,居邑之永定里。苏轼至宜兴,民瞻从之游。后轼自海南归,蔡京方禁锢党人,生平亲故莫敢与通,独民瞻与晨夕周旋,不稍畏避东坡。《归阳羡》词有‘画楼东畔,天远夕阳多’句,因以‘天远’名邵氏之堂为手书额。”

大悲寺秋海棠赏析(觅苏记宜兴海棠园)(2)

九曲小桥

东坡被贬之后,很多人都怕被连累而纷纷躲避他,唯有邵民瞻整天陪着东坡,可见此人乃是仗义之辈。后来东坡还给他题了天远堂的匾额,但此题匾之事差点给东坡招来大祸,关于此事的细节,周顺娣在《苏东坡宜兴足迹印记赋于我的情愫和影响》一文中说:

宋元丰(公元 1078-1085 年神宗),携来蜀本西府海棠,手植于邵民瞻东苑,畅饮于临水之塘,谓民瞻曰:“永定地僻民淳,长啸无所虑,诚天高皇帝远也”。两人情投意合,苏东坡豪性勃发,立书“天远堂”匾额相赠,落款“眉山苏轼书”,篆章曰:“德寿之玺。”时很壮观、奇观,艳誉东南。有一言官所知向皇上密报谓“天远”为鄙弃人君云云。皇上大怒,派朝廷臣查处。幸朝中有苏东坡亲友,急马飞报。东坡民瞻连夜商讨应对之策。决定改撰邵氏家谱序言,添上“其题词有‘画楼东畔,天远夕阳多’之句”。待廷臣来查时,说明家谱有此句,故额题堂号为“天远堂”。奇祸遂免。

大悲寺秋海棠赏析(觅苏记宜兴海棠园)(3)

叠石上没有海棠

对于后来的情况,该文中又写道:

后因战火毁灭故居,幸“天远堂”三字完好,民瞻外甥鲁钊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 年)重建东苑时,摹苏真迹,重镌新匾,且于右侧书“东坡遗额”,左书“丙申春季旦,甥鲁钊敬摹”。清代宜兴县令万立钧撰联:“天远堂前,敲铁板铜钹,高唱大江东去;海棠树下,数金枝玉叶,遥从巴蜀西来”。清顺治甲午邵氏重修世谱,再摹前额,皆谓鲁钊款无异蛇足,遂遗之。

大悲寺秋海棠赏析(觅苏记宜兴海棠园)(4)

感觉这是一株海棠

但这件事也说明东坡与邵民瞻的关系极其密切,故东坡在宜兴地区买宅之事也托此人办理。对于此事,南宋费衮《东坡卜居阳羡》一文中有如下详细记录:

建中靖国元年,东坡自儋北归,卜居阳羡。阳羡士大夫犹畏而不敢与之游。独士人邵民瞻,从学于坡,坡亦喜其人,时时相与仗策,过长桥,访山水为乐。

邵为坡买宅一所,为钱五百缗,坡倾囊仅能偿之。卜吉入新第,既得日矣。夜与邵步月,偶至一村落,闻妇人哭声极哀,坡徙倚听之,曰:“异哉,何其悲也!岂有大难割之爱,触于其心欤?吾将问之。”遂与邵推扉而入,则一老妪,见坡,泣自若。坡问妪何以哀伤至是,妪曰:“吾家有一居,相传百年,保守不敢动,以至于我。而吾子不肖,遂举以售诸人。吾今日迁徙来此,百年旧居,一旦诀别,宁不痛心,此吾之所以泣也。”坡亦为怆然,问其故居所在,则坡以五百缗所得者也。坡因再三慰抚,徐谓之曰:“妪之旧居,乃我所售也,不必深悲,今日以此屋还妪。”即命取屋券,对妪焚之,呼其子,命翌日迎母还旧第,竟不索其直。

大悲寺秋海棠赏析(觅苏记宜兴海棠园)(5)

这座小桥大有来历

正是在邵民瞻的帮助下,东坡终于买到一处宅院,但东坡为了买此宅竟花掉了手中所有的钱,但是他入住不久,某天晚上跟邵民瞻出去散步时,听到一位妇人的哭泣声极其哀伤,于是二人前往问之。那位老妇人说他们家原有一处院落传了百年,可惜他儿子是不肖之子,竟然将祖宅卖于他人,以至于让她痛哭不已。

东坡闻听此言,也替老妇人哀伤,而后问她出售的那处宅院在哪里,未曾想老妇人说出的地点正是东坡新买之宅,此事让东坡大动恻隐之心,他告诉老妇人说那处房屋正是自己所买,不必哀伤,今日会将此屋还给她。说完之后他取出购房的文书当着老妇人的面烧掉了,同时叫来妇人之子,让他明天带母亲住回原居,并且东坡没有要回已经支付的购房款。

大悲寺秋海棠赏析(觅苏记宜兴海棠园)(6)

大门紧闭的园中园

对于这件事,费衮在文中又写道:“坡自是遂还毗陵,不复买宅,而借顾塘桥孙氏居暂息焉。是岁七月,坡竟殁于借居。前辈所为,类如此,而世多不知,独吾州传其事云。”

东坡将宜兴所买之宅还给了老妇,而后他返回常州,想来他已没钱在常州再买一处宅院,故只能借住在孙氏宅中,只是未曾想他去世在了这处借住之宅。而东坡为人之仗义,也由此而凸显。

大悲寺秋海棠赏析(觅苏记宜兴海棠园)(7)

介绍牌

从以上的故事可以看出,东坡跟邵民瞻关系十分密切,虽然东坡没有实现在宜兴种三百棵柑橘的愿望,然而他却在邵民瞻的东苑种下了一棵西府海棠。这棵海棠树生长了几百年,直到上世纪中期方被台风折断,然其又发了新芽,宜兴市政协所编的《苏轼与宜兴》一书中提及:“1952年,苏轼手植‘西府海棠’主杆被台风刮断,后继生枝杆,叶茂花盛。1982年,邵氏后裔邵伯堂奔走呼吁,宜兴县人民政府拨款在海棠树周围建围墙,辟为海棠园。”

大悲寺秋海棠赏析(觅苏记宜兴海棠园)(8)

用力推门,纹丝不动

2020年8月6日,我参观完宜兴东坡书院,而后跟着导航一路前行,前去探看东坡海棠园。沿途路况颇佳,虽然没有高速路,但道路很是宽阔只是限速较低。行驶到闸口镇一带时拐入了一条很窄的水泥路,继续前行,穿过一座高大的立交桥,前行之路的两侧变得荒凉起来,这让我怀疑是否找错了地方。然而开到永定村时,眼前展现的却是一片新农村的景象:户户小楼、家家庭院,白墙灰瓦,一水的仿古建筑,这才是北方人叹羡的鱼米之乡。

大悲寺秋海棠赏析(觅苏记宜兴海棠园)(9)

东坡所题之匾

刚到村口就看到一堵影壁墙,上书“东坡海棠园”,看来地址没错。然我未找到停车场,于是把车停到了一个院落的门口,步行走到影壁墙前。然影壁之后乃是一小型的休闲广场,看到影壁的侧旁还有一个仿古院落,走到月亮门前,门楣上写着“海棠园”,看来影壁与海棠园不是一回事。此时有一位年轻人带着两个女孩骑电动车来到门前,这个男孩向她们讲述着东坡与海棠园的故事。闻听令人欣慰。

大悲寺秋海棠赏析(觅苏记宜兴海棠园)(10)

通过镜头看到的里院情形

走进月亮门,眼前所见是一个不规则的池塘,两侧建有回廊,正前方还有一座略显简易的九曲桥。今日温度近40度,园中静悄悄的,除了阳光的熏蒸,听不到任何的声音。我努力地在园中寻找着那棵焕发了第二春的海棠树,在一个角落内见到了池边的假山,上面所种之树虽然叫不出名称,但肯定不是海棠。

大悲寺秋海棠赏析(觅苏记宜兴海棠园)(11)

终于在墙角处看到了那株海棠

站在九曲桥上探看,方注意到这座几米长的小桥还有专门的文字介绍,上面写着:

这里现属闸口行政村,离老闸口街约一里。历史上先后曾称“棉花庄”、“粉壁村”,居住着邵氏族人。村前小河上的石拱小桥原名“粉壁桥”。北宋苏轼与闸口邵氏家属相知相识较早。苏轼曾几次来闸口游历探访,情深意重。传说每次临别时,邵民瞻都要将苏轼送至“粉壁桥”,难分难舍,依依惜别。苏轼终老后,这里的邵氏族人为怀念他,便将这座“粉壁桥”改名为“分别桥”。苏轼元丰年间的“焚券还宅”故事就发生在分别南村。

大悲寺秋海棠赏析(觅苏记宜兴海棠园)(12)

文保牌

原来这就是东坡焚券还宅故事的发生地,顿时间让我对这座新修的小石桥多了十二分的好感。但是找不到那棵海棠还是让我心有不甘,我注意到院落顶头的位置还有一个月亮门,上书匾额曰“天远”,但两扇大门紧闭,还挂着一把大锁。我原本以为这是海棠园的后门,然在门前看到了两块介绍牌,一块是苏轼所写的那首《满庭芳》,于此又读到了“群仙笑我”。其实能被群仙所笑,这是何等不易之事,以此更加凸显了东坡的傲人之姿。

大悲寺秋海棠赏析(觅苏记宜兴海棠园)(13)

海棠树介绍牌

在《满庭芳》介绍牌的侧旁,另有一块牌子写明陈贞慧所撰《永定海棠记》,该记全文如下:

海棠以西府为贵,吾宜永定村海棠,相传为宋时遗植,即坡公置产还券处也。坡公来宜,吟咏其下,诗云:日暖风轻睡足。善于描绘矣。永定邵氏,为宜邑旧族,其家之盛衰兴替,亦不知凡几矣。独海棠犹以永定著名,虬枝艳葩,光影照耀,花开时,远近观者云集。噫!故家遗族,流风余韵,尚有过而问之者乎?抑无足津逮耶?噫,良可慨也!戊辰仲冬男宗石拟补。

大悲寺秋海棠赏析(觅苏记宜兴海棠园)(14)

海棠对面的配房

由此可见,虽然邵氏庄园几经易手,但海棠犹存,在明代时,人们就来观赏海棠花开的盛况。我今日前来此地虽非海棠花季,但能看到枝条也算幸运。我用力推了推大木门,门纹丝不动,于是四处寻找突破口,终于从一个侧墙上的花砖把相机镜头伸了进去,果然看到此院的角落里有一棵海棠树,此次带来了长焦镜头,将景物拉近看清那棵海棠的侧墙上嵌有宜兴市文保单位牌,其文保内容正是东坡海棠。

大悲寺秋海棠赏析(觅苏记宜兴海棠园)(15)

继续在院内寻找与东坡有关的痕迹

大悲寺秋海棠赏析(觅苏记宜兴海棠园)(16)

云蒸

这棵海棠从根部长出了多个枝杈,整株海棠处在几平米大小的花坛内,花坛前还有一块介绍牌,其题目为“千年海棠苏公栽,名花携自蜀锦江”。上面写明东坡与邵民瞻交为好友,并为他的新居题了天远堂,但在参观邵民瞻的庭院时,感觉其缺少一棵海棠,于是许诺下次再来此地时将带来一株海棠。元丰八年苏轼获准可在常州一带居住,故于五月底六月初,他再次来到闸口镇,同时带来了一株海棠,并亲手种植在邵民瞻院落之中。说明牌上明确地称“海棠东边短墙处即当年民瞻新宅西墙的位置”。

大悲寺秋海棠赏析(觅苏记宜兴海棠园)(17)

永定里

大悲寺秋海棠赏析(觅苏记宜兴海棠园)(18)

永定里介绍牌

此时我与海棠近在十米之内,然却与之不能亲近,这当然还是个遗憾,向院里探望一番,只在那棵海棠的对面看到一处仿古建筑,应该是纪念室之类的设施。如何能进园中亲见海棠呢?我走出庭院,准备到村内去打问,然无意间注意到海棠园的另一个侧门,门楣上写着“永定里”,旁边还立有永定一名的来历。而今邵氏后人如果从始迁祖邵伯忠算起,至今于此已繁衍到第28代,看来本村内还住有邵氏后人。

大悲寺秋海棠赏析(觅苏记宜兴海棠园)(19)

休闲公园

大悲寺秋海棠赏析(觅苏记宜兴海棠园)(20)

影壁墙背后的浮雕

穿过此月亮门,来到了侧旁的那个东坡海棠园,这里看上去还是像村民的休闲公园,然而在一块较旧的介绍牌中却记载了这样的信息:“1980年,美籍华人邵品剡博士第一次回国讲学、探亲时,建议恢复海棠园。1982年,经邵氏后裔、时任县人大代表的邵伯棠老校长奔走呼吁,宜兴县人民政府下拨专款,再加上海外乡贤邵品刚、邵品剡兄弟俩捐款,在海棠树周围构筑围墙,辟为海棠园。并由著名书法家林散之题写园名。”

大悲寺秋海棠赏析(觅苏记宜兴海棠园)(21)

由此得知,眼前所见的海棠园乃是邵氏后人捐资所建

大悲寺秋海棠赏析(觅苏记宜兴海棠园)(22)

永定里村景

想来邵品剡博士也应当是邵民瞻的后人,经过邵氏后裔的不断呼吁,再加上海外邵氏后人的捐款,终于建起了这所海棠园。看来邵氏后人至今未忘其祖上与东坡的特殊关系,这样的家族令人敬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