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人生何其短笑得格外甜(张爱玲同学少年都不贱)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这句诗出自杜甫《秋兴八首》之一,此句上联为:“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讲的都是有才正直之士却不得志,郁郁而终的典故。

下一联的上半句被张爱玲拿来当这篇小说的题目,并将“多”改为“都”字,实在大有微妙之深意。

这个故事是双线叙事结构。正在发生的事件,是身在美国穷途末路的赵珏招待自己飞黄腾达的老友恩娟,希望请她帮自己“找事做”。但恩娟的态度有些冷淡和傲慢,令敏感又落魄的赵珏不由得心生感慨。

她的回忆又牵出另一条线,即抗战时期她们几个女孩子从十二三岁在学校相识,直至后来因缘际会走上不同的道路。

张爱玲人生何其短笑得格外甜(张爱玲同学少年都不贱)(1)

少女时代的张爱玲

从前年少无心事,会为了小点心而雀跃,为了自己喜爱的男明星热烈讨论。而如今,一个春风得意,一个却已走投无路,可那残存的自尊和对友谊的幻想,又令赵珏没办法放低姿态去恳求。

最终,两人之间也没有打破那一层因身份地位差距带来的隔阂。那是她们的最后一次见面,虽然后来恩娟还寄来一张卡片,但那种程式化毫不真诚的问候,令赵珏心知肚明,她们不会再有交集了。

但在故事的最后,赵珏在时代周刊上见到恩娟在总统的游艇上,虽然只有一瞬,还是感到“当头一棒”。当年做同学时都是天真单纯的小姑娘,几十年后想不到人生际遇竟如此天差地别。

张爱玲人生何其短笑得格外甜(张爱玲同学少年都不贱)(2)

杜甫诗中“同学少年多不贱”,意思是当年的同学少年都混得不差啊,看他们那轻衣肥马,一望而知身份不凡。那他自己呢,“每依北斗望京华”,在经历了当年的得志之后,“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是一种冷眼旁观的态度:你们现在春风得意,可我自有我的精神世界,并不羡慕。我只是觉得你们得意这一幕似曾相识,因我经历过人生的大起大落。

张爱玲写“同学少年都不贱”,隐然暗含自傲之意。一个“都”字,表明当年大家的境况不相上下,如今也谈不上谁更强,谁更差,更是不带情绪,看不出羡慕嫉妒恨。

张爱玲人生何其短笑得格外甜(张爱玲同学少年都不贱)(3)

张爱玲和赖雅:未必没有赵珏与萱望的影子。

赵珏真的不羡慕恩娟吗?当然不。但她的自尊心和骄傲不允许她像刘姥姥打秋风那样说话。她高低是个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女性,又有一技之长,可以做韩语翻译。更何况在她记忆深处,恩娟是她最好的朋友之一,当年上学时她的家境大不如赵珏,但赵珏也毫不在意,两个女孩从少年时就开始的友谊也十分美好——但可能并不是赵珏一厢情愿的那么美好。

张爱玲写这篇小说时推测在1973至1978年间,她的小说技巧和文字功夫更加成熟圆融,如行云流水,不动声色之中暗伏着人性的因果。赵珏是个天真带点孩子气的人,所以她看不出来,但读者可将文字细读几遍:

赵珏在学校里只有恩娟一个朋友。但恩娟“人缘非常好,入校第二年就当选级长”。

恩娟后来总跟芷琪在一起,赵珏却“浑然不觉”两人的关系其实超出正常的朋友关系。赵珏甚至会傻傻地把芷琪一些话故意漏给恩娟,以为她会生芷琪的气,或者因此恢复两人的亲近,可是恩娟完全没反应。

赵珏短暂地迷恋赫素容,在此期间没提到任何其他朋友的反应,推测她和恩娟其实也并没有那么交心。是赵珏知道赫素容想对自己宣传她的信仰,感到受了欺骗之后,又突然想到恩娟,虽然是虔诚的教徒,但“从来不对自己传教”,又令她感动。

很快赵珏就因为逃婚,生病,跟家里闹别扭躲在亲戚家,恩娟前来探望,还带赵珏出去溜达聊天。可是在赵珏这么狼狈不堪的时候,恩娟并没有说什么宽慰她的话,只是先提到自己看护伤兵,继而话锋一转,又提到芷琪。——潜意识里的不自觉,恩娟确实更在意芷琪。

再后来圣诞节听教堂鸣钟那次也是。两人的交流很有意思,赵珏和恩娟在一起,似乎总是一个倾听者,听恩娟自己的故事,听恩娟提到芷琪。

张爱玲人生何其短笑得格外甜(张爱玲同学少年都不贱)(4)

张爱玲和炎樱曾是港大时期最好的朋友。

而此时的赵珏是什么境况呢,还差一年没毕业就被家里断了接济。一个二十出头的女孩子,被迫辍学,并在北京上海之间跑单帮,也就是做做小生意。

可以想象,在那个年代,一个从小娇生惯养的,“土财主家”备受宠爱的女儿过着这种日子,是多么的窘迫和委屈。这个时期赵珏和恩娟应该没怎么见面,因为恩娟带着孩子去看赵珏时,赵珏一看见恩娟便嚷道:

“你瘦了!瘦了真好看。”

在小说里几次提到恩娟的身材。少女时代恩娟就是胖胖的,而赵珏是黑瘦的丑小鸭,所以两人的生态位是接近的,这是女性能成为朋友的一大条件。

张爱玲人生何其短笑得格外甜(张爱玲同学少年都不贱)(5)

学生时代的友谊,非常自然的快乐

但是赵珏跑单帮时会打扮也长开了,一跃而成为美女,整个人的姿态是不自知的张扬。

赵珏见到恩娟偏要提起她“瘦了”,虽然找补一句“瘦了真好看”,但那就意味着她以前“胖了不好看”。

如果是真好友,当然不会在意,可能还会彼此调侃一番。但是恩娟显然是在意的。一是她给赵珏看汴的照片时,为自己看重汴的外貌,而被赵珏直率地说破而感到不好意思。恩娟说“怎么这样注重外表?”,心思简单的赵珏理解为恩娟嗔她一个丑小鸭,却贪恋外貌。其实恩娟补这一句,只是给自己下个台阶而已。因为从恩娟和赵珏的多次互动来看,恩娟并没那么关注赵珏的想法。但她不说点儿什么,气氛确实有点尴尬。

在几十年之后,两人在美国重逢。赵珏又哪壶不开提哪壶,说“我每次看见朱迪霍丽泰都想到你”。这位朱迪霍丽泰呢,是一个黄头发胖胖的明星。恩娟“显然不太高兴”。

张爱玲人生何其短笑得格外甜(张爱玲同学少年都不贱)(6)

朱迪霍丽泰。其实只是有点婴儿肥,还是很美的。赵珏拿她比恩娟,也并非恶意。

赵珏真的是一个矛盾体女孩。从她诸多细腻敏感的内心活动可以看出,她并不是那种心思鲁钝的蠢人。尤其是此刻她要向恩娟求助,她已经面临丢工作,被情人抛弃,远离异乡举目无亲等窘况,恩娟可以说是她最后的救命稻草。按理说这么重要的见面机会,赵珏应该仔细准备,如何叙旧,如何委婉提要求,甚至排练几遍都不为过。可她莫名其妙一句话,就把整个氛围都破坏了。

也许是赵珏潜意识里知道,不管她如何粉饰回忆,把少女时代的友谊一再回味,也无法掩饰一个事实——她和恩娟其实关系没那么好。赵珏的清高自矜,从学生时代就一直如此。她只有恩娟一个朋友,但恩娟显然不是。

这份友谊,其实早在恩娟离开上海出国时就死了。恩娟连自己在国外的住址都没给赵珏留,明显不准备再来往。恩娟头脑清楚,目的性很强,为了达到目标能百般忍耐。而赵珏则看不清世事,认不清人心,几番恋爱下来,除了学会韩语一无所获,反倒蹉跎了岁月。

张爱玲人生何其短笑得格外甜(张爱玲同学少年都不贱)(7)

张爱玲每次恋爱都轰轰烈烈,不计后果。她当然不是那种步步为营,将婚姻作为合法晋升之梯的女子。

其实赵珏心里很清楚,她和恩娟是互相看不上的。她吃惊于恩娟自始至终没爱过她丈夫,恩娟又何尝不在心里对她大为鄙夷,好端端一个女孩子,不听父母安排,以为自己很厉害,结果人到中年混成这个惨样。

所以赵珏是在强力忍耐着,试图去讨好一个跟她互相看不上的故交。这样看来,也是难为她了。恩娟当然也是冰雪聪明的人,大老远的跑过来跟赵珏见面,不是没有诚意的。可是没说几句话,彼此都认清了真相,那这天也就聊不下去了。

还谈什么帮忙找事呢?站在恩娟的角度,她为何要帮一个知道自己根底,但骨子里并不认同自己的人?最终,两人除了渐行渐远,又能如何?

第一次看这篇小说,还是上高中的时候。那时年纪太小,根本理解不了这些微妙的情绪。就觉得赵珏太矫情,对自己的老朋友有什么话不能直说?吞吞吐吐遮遮掩掩,最后事没办成,也是活该。

最近又重新读了一遍,越看越是心惊。人到中年,一事无成,还要低头去求人,那种滋味真的是“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上网搜了一下相关资料,一般都认为这篇小说中有张爱玲自己的影子。张爱玲离开大陆,一度生活窘迫。她曾经前往日本,向曾经的好友炎樱求助。(炎樱这个名字,在张爱玲上海爆红时期的散文中经常被提起)彼时炎樱因缘际会,生意做得很大,颇有能量。但张爱玲几个月后无功而返,最后去了美国。

张爱玲人生何其短笑得格外甜(张爱玲同学少年都不贱)(8)

我想,张爱玲直到五十几岁,仍能写出如此细腻,富有压迫感,如此意味深长又直指人心的故事,一定也是曾经历过的某种情绪,太令她难忘了吧。

同学少年都不贱,是心声,亦是潜台词。那个年代的体面人,谁好意思大张旗鼓将自己的经历,把惨痛撕开给人看。隐晦的表达之外,还要自持身份不可丢,否则与卖惨何异。

合上书本,也思索了好几遍。赵珏到底该怎么做才能在恩娟那谋到一个出路呢?如果她不是那么的敏感和放不开,如果她能彻底放飞自我,先是一通表演式夸赞,把恩娟哄开心了,再忆往昔令恩娟不念旧都不好意思,接着再声泪俱下当场把恩娟说哭,趁着恩娟没反应过来就答应了她的请求。改天就去恩娟办公室上访,不把工作落实了就不走……

画风有点跑偏。

所以张爱玲只能是张爱玲,赵珏也注定就是这个结局吧。

又:张爱玲在晚年最后一部作品《对照记》中用了年轻时的大量照片,其中炎樱的就有五张之多。虽然友谊不再,不代表它从未来过。看得出张爱玲对这位好友还是在意的。

年少时的纯真,被珍藏在心底,直到老时仍可反复回味——这才是它最好的归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