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8句经典(讲谈传习录93:仁爱好比树林)

【原文】问:“程子云:‘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何墨氏兼爱[ 1],反不得谓之仁?”,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传习录8句经典?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传习录8句经典(讲谈传习录93:仁爱好比树林)

传习录8句经典

【原文】问:“程子云:‘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何墨氏兼爱[ 1],反不得谓之仁?”

先生曰:“此亦甚难言,须是诸君自体认出来始得。仁是造化生生不息之理,虽弥漫周遍,无处不是,然其流行发生亦只有个渐,所以生生不息。如冬至一阳生,必自一阳生而后渐渐至于六阳[ 2];若无一阳之生,岂有六阳?阴亦然。惟有渐,所以便有个发端处;惟其有个发端处,所以生;惟其生,所以不息。譬之木,其始抽芽,便是木之生意发端处,抽芽然后发干,发干然后生枝生叶,然后是生生不息。若无芽,何以有干有枝叶?能抽芽,必是下面有个根在。有根方生,无根便死。无根何从抽芽?父子、兄弟之爱,便是人心生意发端处,如木之抽芽,自此而仁民,而爱物,便是发干生枝生叶。墨氏兼爱无差等,将自家父子、兄弟与途人一般看,便自没了发端处。不抽芽,便知得他无根,便不是生生不息,安得谓之仁?孝弟为仁之本,却是仁理从里面发生出来。”

【注释】 [1]墨氏兼爱:墨翟(约前 468 ~前 376),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世称为墨子。鲁国人,曾为宋国大夫。兼爱是墨子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的核心,以为天下之所以有众暴寡、强凌弱的现象,根源在于人们不能兼相爱,提倡天下人相爱互利,反对儒家的亲亲主张。[ 2]渐渐至于六阳:汉代易学家孟喜用《周易》中六阳卦分别代表夏历十一月至第二年四月,用六阴卦分别代表夏历五月至十月,显示阴阳的消长,决定四季寒暑的变化。

陆澄问阳明先生说,程颐先生说:“有仁德的人把天地万物和自己融为一体,视为一个整体”。那为什么墨子主张兼爱,却不被认为是仁爱呢?”

儒家和墨家都主张“爱人”,但两家有根本的区别。儒家的“仁爱”是亲亲,爱有等差,爱有厚薄,是说对尊者丶贵者和亲者,爱在先,要爱有厚薄。对卑者、贱者和血缘疏远的人,要爱之后,感情淡漠。然而墨家兼爱的核心却是爱无等差,爱人如己,把别人的国、别人的家、别人的父母、别人的身上体,当作自己的一样爱护。比如孝道,墨子认为必须先爱别人的父母母,然后别人方爱自己的父母,爱自己的父母是否使自己父母得到爱护的前提,做孝子,爱别人的父母同爱自己的父母,不应有分别。

儒墨两家,在如何爱、爱人的方法上截然不同。王阳明说这很难说清楚,必须自己去体认才能搞明白,但还是说了。阳明先生认为,仁爱是孕育万事万物生生不息的天理,它存在于天地之间,无所不在。儒家的仁者爱人,主张由亲及疏、由已及人,再到孕育万事万物,这就有个循序渐进、生生不息的过程。这就需要有个根,这个根就是仁爱。

认同“亲亲”是一体之仁的根,这一点与孔子所说的“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一脉相承。这个根是个发端点。阳明先生打个比方,冬至的时候一阳初生,一定是会慢慢地从一阳发展变化到六阳。如果没有一阳产生,怎么会有六阳呢?阴也是这样。

有了这个发端点,天地间才会有生命;有了生命才会生生不息。阳明先生再以树木为喻:好比树木,萌芽就是树木生命的开端,之后长出树干,树干长出后再生出枝条和叶子,生生不息。没有萌芽这个开端,哪来树干、枝叶?而能够长出树芽来,就一定是下面一个树根在支撑。没有根就会死掉,有树根才能生长。

阳明先生按照“身、心、意、知、物是一体”的思想逻辑,说道:父子、兄弟之间的爱,是人心意念的发端,就像是树木的芽。有了这个才会仁爱百姓,爱惜万物,好比生发出来的枝条和叶子。相比之下,墨子的“兼爱”,将自己的父子、兄弟、路人等同看待,这实际上是没有了发端。

王阳明反问,“兼爱”是没有根据的,不能够生生不息地流传,这样怎么能称得上是仁爱呢?仁理就是从孝顺父亲、尊重兄长这个仁爱的根本中生发出来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