鲢鳙死在水里5个小时能不能食用(千岛湖的隐患每年投600吨鲢鳙)

千岛湖是长江三角洲地区面积最大的人工湖泊,同时也是当地的饮用水水源地,肩负着向杭州市民供水的重要任务。不仅如此,千岛湖还是闻名全国的生态渔业产地,主产高品质的鲢鱼、鳙鱼,20年来一直深受市场赞誉。

鲢鳙死在水里5个小时能不能食用(千岛湖的隐患每年投600吨鲢鳙)(1)

千岛湖有机大头鱼

2021年的开年第一网,千岛湖的捕鱼大队就收获了3万公斤的产量——不得不说,有机鱼品牌确实为当地居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然而当初为了建成千岛湖(新安江水库),浙江的当地居民也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在上世纪50年代,仅仅是库区原址的移民人数就多达29万,另外还有狮城和贺城两座千年古城、周边29个乡镇、1000多个村庄以及30万亩良田都随着大坝蓄水而沉入了湖底。生活富足的当地甚至一度变成了贫困县,一些人不得不依靠伐林开荒和渔业捕捞为生。

鲢鳙死在水里5个小时能不能食用(千岛湖的隐患每年投600吨鲢鳙)(2)

新安江水库泄洪

千岛湖在建成之后,刚开始走的并不是生态发展路线。很多渔民在库区利用网箱大规模养殖鲈鱼、鲶鱼等经济价值比较高的肉食性鱼类,残饵和鱼粪对水质造成了很大污染,千岛湖的富营养化问题也开始苗头初现。在千岛湖周边,工程建设用地、茶园、果园、旅游景点的开发也对湖区的水质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多方因素的影响下,千岛湖的水体透明度逐渐下降,局部地区开始出现藻类异常增殖的现象。上世纪80年代,千岛湖开始爆发蓝藻“水华”现象。到了1998~1999年,千岛湖更是连续两年爆发了蓝藻“水华”,湖面上飘着一层“油膜”,腥臭味非常明显。在这两年期间,鲢鳙的产量还不到25万公斤,是历年来产量最低的。

作为重要的饮用水源地,千岛湖水质的恶化很快就引起了巨大的社会轰动。2000年,千岛湖渔场加大了鲢鱼、鳙鱼的投放量并严格规定:在3年内禁止任何个人和单位捕捞鲢鳙。事实证明,鲢鳙确实是当之无愧的“蓝藻杀手”,尤其是鲢鱼,通过摄食大型丝状蓝藻很好地控制了湖中的有害藻华。

鲢鳙死在水里5个小时能不能食用(千岛湖的隐患每年投600吨鲢鳙)(3)

鲢鱼

然而,千岛湖的“营养病”并没有像人们想象中那么容易根除。在2004~2005年,威坪库湾再次出现了曲壳藻的异常增殖现象;2007年,坪山水域的束丝藻开始异常增殖;2010年,湖区的鱼腥藻开始泛滥,范围也越来越大。即便到现在,湖区的库湾依然时常出现藻类的异常增殖现象,“水华”爆发的风险依然存在。

从生态学角度来看,千岛湖只有60年的建成历史,生态系统还不是特别稳定,发生藻类的异常增殖现象也在情理之中。真正需要警惕的是那些能够产生毒素的有害蓝藻(比如鱼腥藻、颤藻、念珠藻),这些藻类很容易过度增殖并引发“水华”,到时候周边居民的饮水安全都将受到严重影响。

鲢鳙死在水里5个小时能不能食用(千岛湖的隐患每年投600吨鲢鳙)(4)

产毒蓝藻的显微照片

从2010年以来,千岛湖每年投放的鲢鳙鱼种都在60万公斤以上,鲢鱼和鳙鱼各占50%,而且都是100克左右的大规格苗种。然而,以鲢鳙为“主力军”的生物调水技术并不是绝对保险的,目前的成功率还不能达到100%。

藻类之所以会过度繁殖,往往是因为水中的总氮、总磷含量过高,丰富的营养盐恰恰是藻类赖以生长、繁殖的物质基础。因此,湖泊的水质越肥、营养化程度越高,就越容易爆发“水华”。鲢鱼和鳙鱼的摄食作用只能降低有害藻类的密度,但却无法从根源上彻底清除有害藻类。

事实上,水库和湖泊的富营养化问题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在2010年,全国有53%的水库处于中度富营养化的状态;到了2019年,全国107个重要湖泊和水库中达到中营养状态的足足有63%,十年间整整提高了十个百分点。

鲢鳙死在水里5个小时能不能食用(千岛湖的隐患每年投600吨鲢鳙)(5)

内陆湖泊的大规模蓝藻“水华”

目前,国内营养化程度较高的湖泊有滇池、星云湖、高邮湖、洪湖、白洋淀等等,长江中下游的几个大型湖泊也悉数“中招”,比如太湖、巢湖以及洪泽湖,这些湖泊的“营养病”非常突出,而且是“久治不愈”,给附近居民的生活都带来了很大困扰。

千岛湖的水质总体上还算优良,但是富营养化趋势却在逐渐加重。在2006年之前,千岛湖的水质还是贫营养状态,水体透明度高,水质非常清爽。但是2006年之后,千岛湖就一直处于中营养状态,水质越来越肥。

这一“症状”在藻类的密度上也能够体现出来。资料显示,在1992年,千岛湖全湖的浮游植物密度只有45万cells/L(即每升湖水中有45万个浮游植物的细胞)。到了1998年,浮游植物的密度增加到108万cells/L,2010年进一步上升到了惊人的1152万cells/L。

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千岛湖中藻类的密度上升了25倍,这也为蓝藻、甲藻等有害藻类的爆发埋下了一枚“定时炸弹”。

鲢鳙死在水里5个小时能不能食用(千岛湖的隐患每年投600吨鲢鳙)(6)

千岛湖航拍

那么问题来了,千岛湖的“营养病”到底该怎么防治呢?

首先,有必要在湖区建立一个藻类的预警监测系统。千岛湖的水面多达573平方公里,整个流域拥有1078个岛屿和2500公里的湖岸线,采用人工巡查的方式并不现实,一是人工成本高,二是反馈不及时。

因此,有必要借助仪器设备实现自动化监测,在不同湖区设置8~10个浮标站,就可以将叶绿素、pH值、溶解氧等水质指标实时反馈到预警监测平台。如此一来,就能够实时掌控各个湖湾内藻类的生长情况,防控有害藻华的效率也会明显提高。

其次,进一步优化并调整鲢鱼、鳙鱼的投放比例和数量。鲢鳙能够调节水质,这一点是众所周知的,但是千岛湖每年应该投放多少数量的鲢鳙以及鲢鳙之间的比例该如何确定,却一直是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

鲢鳙死在水里5个小时能不能食用(千岛湖的隐患每年投600吨鲢鳙)(7)

千岛湖有机鲢鳙

千岛湖鲢鳙的放养模式是根据武汉东湖和东周水库的放养数据推断而来的,至于是否正确,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科学论证。再有,理论上鲢鱼、鳙鱼最佳的投放比例是6:4或7:3,而千岛湖鲢鳙的投放比例常年都维持在5:5左右,还有继续优化的空间。

另外,改善千岛湖的水质还可以从污染源头入手,减少周边地区氮磷元素的排放量,减少新安江上游的航运和生活废水排放,但是具体实施起来阻力很大。为此,更具可行性的方式是改进自来水厂的制水工艺,减少有害藻类对城乡居民饮用水造成的威胁。

在蓝藻爆发时,还可以采取两种补救措施以保障居民用水安全:一是取用温跃层以下的深层水,减少藻毒素的影响;第二是在制水过程中增加活性碳粉、气浮池以及膜处理等工艺,去除藻毒素。

鲢鳙死在水里5个小时能不能食用(千岛湖的隐患每年投600吨鲢鳙)(8)

千岛湖与长江三角洲

总之,作为长江三角洲的最后一片清洁水源,千岛湖的水质关系到上千万居民的饮水健康问题,生态保护是重中之重。相信未来千岛湖的生态一定能够越来越好,在保有一湖秀水的基础上,为当地居民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

对于千岛湖的开发和水质治理,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