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磨一剑感悟(特评埋骨何须桑梓地)

来源:读特清明时节,以绿色环保、节约土地为导向的生态葬,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热点,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三十年磨一剑感悟?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三十年磨一剑感悟(特评埋骨何须桑梓地)

三十年磨一剑感悟

来源:读特

清明时节,以绿色环保、节约土地为导向的生态葬,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热点。

树下长眠,海中永生!3月31日,深圳2021年清明生态葬公益活动如期举行,共有123位逝者魂归大海,107位逝者长眠树下。

推广节地生态葬非易事,难就难在要破千年旧俗。中国人有“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一些地方“厚葬示孝”的思维根深蒂固。海葬、树葬、花坛葬、草坪葬等生态葬,原本具有少占地(不占地)、少花钱等显著优点,但在传统观念里却容易造成“生态葬就是薄葬”的误解。但其实,选择节地生态葬,让生命始于自然、归于自然,并不会减少对逝者的尊重,让逝者与天地千古、福荫后人,也是真正的“厚”与“安”。

领风气之先的深圳,也是国内较早推广节地生态葬的城市。早在1998年,深圳就首次实行骨灰海葬。截至目前,深圳市累计举办了45次骨灰海葬活动,共37730具骨灰撒进大海;累计举办了15次树葬活动,共751具骨灰长眠树下。正是这种可贵的先行、长期的坚持以及市民的支持,让节地生态葬的优势不断放大、理念渐入人心,加速了移风易俗的进程。同时,深圳的生态葬公益活动不仅满足本地市民所需,还辐射带动了内地城市。本次深圳海葬活动,有来自贵阳的19具骨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选择一种安葬方式,人们最看重的是为逝者的一生画上圆满句号,让生者更好地寄托哀思。要让更多的人愿意在安葬方式上“尝新”,主动选择节地生态葬,除了文化理念的认同与物质层面的激励,现代技术的赋能也很重要。比如,针对节地生态葬存在的后期祭扫问题,扬州墓园在全国率先开通AR祭扫服务,利用AR虚拟墓碑将逝者的人生历程通过文字、影像资料予以保存呈现,既在时间概念上实现逝者永存,也增加生者祭扫的真实感、仪式感,值得借鉴。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两句原本意指大丈夫志在四方、好男儿四海为家的诗,现在也被人用来表达对节地生态葬新风尚的认可,也很贴切。

(原题为《特评: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见习编辑 连博 审读 吴剑林 审核 李怡天 范锦桦

(作者:深圳特区报首席评论员 姚龙华)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