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受欢迎的红色旅游目的地(红色文旅追忆峥嵘岁月)
近几年,莒南县坊前镇实施记忆工程,传承优秀文化,注重优秀文化的继承、发掘与保护,传承乡村文脉,彰显乡村风情,留住乡愁记忆。先后建成了王家坊前毛主席批示纪念馆;岔河知青展馆;前张家岳河库区移民展馆;大刘岳河村史馆;大嵯峨农耕博物馆 。目前,坊前镇北部片区现已形成“一线五馆”的新的文化旅游路线。
让我们一起搭乘前往莒南县坊前镇“文化”专列,追忆那段红色历史!
第一站,王家坊前毛主席批示纪念馆
革命战争年代,王家坊前就是沂蒙山区重要的革命根据地之一。罗荣桓、肖华、古牧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及国际友人罗生特都曾在这里长期生活、工作过。根据地人民踊跃参军,支持抗战。抗日战争时期,王家坊前就有8位烈士为国捐躯,成为抗日模范村。
1955年9月,毛主席在主持并编写《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时,王家坊前勤俭办社的经验被选入。在主席的批示鼓舞下,1955年底,王家坊前高级社成立,王同昌任社长,王同恕任支部书记,从此,王家坊前同全国一道迈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王家坊前人民始终牢记主席的批示,并以此作为动力,积极发展经济,建设美好家园。在全县率先试验南茶北移、南竹北移并获得成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王家坊前依靠集体的力量,在全县办起了第一个石刻厂。
目前,王家坊前村毛主席批示纪念馆提升改造工作正在进行,力争9月底前完成提升改造任务,向毛主席批示65周年献礼。
第二站,岔河知青馆
40年前,毛主席发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号召,有一群知青,告别父母、亲人,来到了坊前镇岔河村,开始了饱尝酸甜苦辣的知青生活。时光流逝,隔不断当年知青的情怀,岁月沧桑,抹不掉心头的记忆,40年后“谈笑凯哥还,旧貌变新颜”。岔河村依托红色传统,打造知青展馆1处,重温知青岁月,传承红色精神。
第三站,前张岳河库区移民展馆
为铭记那段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光辉历史,发扬光荣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让移民有自己的精神归宿和文化家园,并鼓舞和激励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坊前镇在前张岳河村投资兴建了相邸水库移民展馆。整个展馆共分七部分,通过文字、声音、物品、雕塑等形式,再现了库区移民历程和艰苦创业、务实创新的精神风貌。想当年,移民群众响应党中央毛主席号召,积极投身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在大兴水利的建设中,他们舍小家,顾大家,舍弃了祖辈居住的田园,搬上了荒凉的山坡,受尽了艰苦。在党的领导下,经过几十年的奋斗,这些移民村已变成美丽富饶文明的新农村。
第四站,大刘岳河村史馆
过去
今天
为传承优良文化,牢记红色历史,镌刻百姓的眷恋,大刘岳河村在服务中心建设一处村史馆。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村史馆既是社会发展、时代变迁的见证,又是后人了解村史、寻根溯源的源泉。村史馆的兴建,人们把古朴的村风、淳朴的民风、良好的家风一代代传承下去,留住乡愁,铭记历史,创造未来。通过让群众自己书写熟悉的、身边的人物和事迹,发扬无私奉献的移民精神,守住淳朴村风的文化之根,让过去告诉未来,让未来更加美好。
终点站,大嵯峨农耕博物馆
莒南神农传统农耕博物馆位于坊前镇大嵯峨村, 总面积1980平方米,馆舍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共有藏品1533 件(套),布局四个展厅,主要以各时期农耕农具、茶具、钟表、家具及各种民俗用品等实物及图片文字资料。从多角度介绍了正在淘汰和消失的农业生产工具、农民生活用品,来反映传统农耕生产活动、民间生活境况,尽可能原汁原味地反映传统农耕风貌。藏品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形态多样,在展览的同时更重在宣传农耕农具知识、提升大众对农耕农具的认知水平、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最美的还有沿途风景
岔河村
前张家岳河
大刘岳河
大嵯峨
时至今日,坊前镇继承了红色优良传统,充分发挥革命老区精神,实现了新突破。 不断强化产业支撑,服务经济民生,在原有三千亩板栗、两千亩桃李和万亩林场的基础上,新发展大樱桃、蓝莓、果桑、榛子2800亩。实行一二三产业大融合,形成“一带”贯穿西东,“一核”镶嵌其中,“五区”产业繁荣。建设集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市场服务深度融合核心区;循环种养、休闲垂钓、红色文化、民俗创意、田园采摘五个示范区,让红色传统焕发新时代光辉。
来源:大美新坊前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