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公是怎么圆寂的(济公是什么罗汉转世)
济公穿的与别的和尚不同,鞋也破、帽也破、衣服更破。初看他就是一个疯和尚,整天嬉皮笑脸,人称济颠。“破”就是他衣着的象征,看他的帽子,是一顶普通的小沙帽,这顶帽子破的厉害,而且奇脏无比。不知道他这顶帽子是不是捡来的。
济公的影响力之大,这是多方面的。一是他破鞋破帽的疯癫形象;二是穿梭风花雪月之地专门锄强扶弱,教训无道恶霸之人;三是他懂医术,不知道救活了多少人,人家因此都称他为活神仙;四是他的佛学成就很高,是杨岐派和禅宗都留有他的大名;五是他学问之高,他作的诗绝不逊色很多著名诗人。
他破鞋子破帽是在感化世人,他要世人明白即使你再富贵又怎样,终将会死;即使你身穿华衣又怎样,还不知道你是否有一颗善良的心;即使你相貌奇伟又怎样,还不知道你是否道貌岸然。这就是济公的帽子和衣服想要感化我们的地方,可谓良苦用心。
济公是什么罗汉转世
降龙罗汉又是什么样的神仙呢?相传他是佛祖的第十八个弟子,古达印度龙王用水淹那竭国,而且私自藏匿了佛经,降龙尊者制服了龙王取回佛经,立了大功,所以封他做了降龙罗汉。但他修炼了几百年都不能成就成果,于是他请教观音菩萨,才知道知己尘缘未了,于是下凡间普渡众生了却尘缘,下凡之后就是济公了。所以想必大家明白济公是什么罗汉了,就是降龙罗汉。济公即便是修心不修口,常常吃肉喝酒也依然不会改变他的修行,依然法力高深,做得都是好事,原因就在于他是降龙罗汉转世,存在着高深的道行。
济公最后怎么死的
济公原来的法名叫做道济,他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人了,因为他惩恶扬善,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善事,被人们称为活佛济公。虽然我们大多是在电视剧中看到济公这个形象,但济公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人物,那么济公怎么死的呢?
济公出家之前的名字叫做李修缘,他出生于南宋绍兴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148年,18岁的时候,济公去了灵隐寺出家,拜了有名的慧远禅师为师傅。由于他行为疯疯癫癫,破衣烂衫被寺里的和尚不容,后来道济去了净慈寺,拜了净慈寺方丈得辉禅师为师。虽然道济行为疯癫,衣衫不整,但他做的却是济世救民的好事,他出家后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云游,他见义勇为,为许多老百姓治好了疑难杂症。在民间一直流传着他古井运木,整治丞相秦桧的故事。
南宋嘉定二年也就是公元1209年5月16日,被人们称赞的济公去世了,享年60岁。济公为人豁达幽默,不拘泥与世俗,所以济公怎么死的,并不是因病而死的,算的上寿终正寝。
济公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他治病救人的事迹也被人们编入许多小说故事之中,足见人们对他的喜爱。济公死后,人们纷纷为他建立庙宇,修建祠堂,以表示对他的纪念和赞扬。在今天济公也被人们编入电视剧和电影之中,人们在看到他疯癫幽默的行为的同时也被他济世救民,车恶扬善的精神所折服,济公死了,但他却始终活在人们心中。
李修缘少年时博览群书,而且对天文地理的研究也很深,最擅长的是诗词歌赋,在他十五岁的时候,父母都去世了,于是他便去了杭州灵隐寺出家做了和尚,法名道济。他看透了人间的爱恨情仇,虽然行为疯癫,但做的事情都是惩恶扬善,济世救民的大善事,在民间济公和尚的呼声非常高,人们称他为活佛济公。
公元1209年,济公和尚圆寂了,活佛的影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但他济世救民的形象却深深的留在了人们的心中。
济公名字叫什么
很多人都称济公为活佛,但对于济公叫什么名字却不甚了解。能被东西方雅俗共赏的人少之又少,济公就是其中一个。那么济公叫什么名字呢?接下来为大家详细介绍济公叫什么名字。
南宋时期,浙江天台县的一户人家晚年得子,这个婴儿就是后来的济公。由于他出生时发生了许多奇异的事情,降龙罗汉落地,大家都纷纷猜测难道他是降龙转世?这个婴儿的父亲名叫李茂春,他和国清寺主持关系往来交好,生下孩子后就去求主持给取个名字,主持就给这个婴儿取名修缘,他姓氏李,因而就叫李修缘。
受到家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少年的修缘对佛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的父亲还给他请了老师教导他儒学,他后来自己又学了道教和医术,因此是一个学问高深的高僧。少年的修缘并没有因为他有一个当大官的远亲而成为纨绔子弟,反而心思沉静、聪明好学。修缘的父亲在他还小的时候就去世了,他因此寄住在叔父家里。
由于跟佛的缘分深厚,成年后的修缘就去国清寺出家。从此以后,他就不再用俗名,修缘这个名字就成为过去世,在他出家后就再也没有听他说起过。在国清寺待了一段时间后他又转投灵隐寺,灵隐寺因他而成为十大古刹之一。他济世救人,大家都称他为活佛。他疯癫破衣褴褛,大家又叫他济颠。他扶危救济、好打抱不平等仗义之举,被冠之以“济”,而“公”是对一个人的尊敬的称呼,因此后人都尊敬地称他为济公。
济公本来是在灵隐寺出家的,后来他来到净慈寺修行,一次,寺庙发生了很大的火灾,把大雄宝殿都烧毁了,方丈知道济公神通广大,就拜托他募化大批的木材。然而之后济公哪都没去,反而在寺里大醉了三天,大家都为这件事着急的时候,济公大声说道:“木头来了,你们去井里面取吧。”果然寺庙的井中有很大的木头冒出来,于是僧众们赶紧取出很多木材,方丈看到这么多木头非常高兴,就对济公说到:“够用了,不用再出来了”。于是济公扇了一下他的破扇子,木头就不动了。今天的净慈寺里面有一口井叫“神运井”也叫做“运木古井”。它就是济公运木材的那口井,依然还可以看到井水中木材的端面。
根据有关资料得知,历史上的宋代确实曾有一位法号称为道济的和尚,根据有以下五点:
其一、据清乾隆年间被收入《四库全书》的《武林梵志》记载:宋道济,台州南宋绍兴十八年(公元1148年),卒于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浙江台州人,出生于天台山永宁村,是南宋禅宗高僧,法名道济。他的高祖李遵勖是宋太宗驸马、镇国军节度使。李家世代信佛,他的父亲李茂春和母亲王氏住在天台北门外永宁村。李茂春年近四旬,膝下无嗣,虔诚拜佛终得此子。济公出生后,国清寺住持为他取俗名修缘,从此与佛门结下深缘。
他虽是临海都尉李文的远孙,却没有染上纨绔子弟的劣习。少年时就读于村北赤城山瑞霞洞,受到释道二教的薰染。父母双亡以后,他先是进国清寺拜法空一本为师,在当过国清寺住持的高僧瞎堂慧远的门下,受具足戒,取名道济,嗣其法衣接着又参访祗园寺道清、观音寺道净,最后投奔杭州灵隐寺。
在他一生的行径中,被民间渲染的离奇古怪。事实上,济公是一位性格率真而颇有逸才的名僧,他的师父就是著名的瞎堂慧远禅师。济公佛学造诣颇高,但其一生行径与一般出家僧人也确有不尽相同的地方。济公一生怡然飘逸,喜好云游,出行四方,足迹遍及浙、皖、蜀等地。他常常衣衫不整,寝食不定,为人采办药石,治病行医,解忧解难,常常灵验,广济民间疾苦。因此,其德行广为人们所传颂。
名人介绍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东周春秋时期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为儒教始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这种殊荣除老子外万古唯有孔子而已。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翻译及赏析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要对颛臾用兵。孔子说:冉有!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那颛臾,先王曾把颛臾的国君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是鲁国的藩属国,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胜任就该辞去。’如果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护持,颤颤巍巍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么何必要用那个搀扶的人呢?
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占卜用的)龟甲和(祭祀用的)玉器毁坏在匣子里,这是谁的过错呢?冉有说: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季孙氏的封地,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我听说拥有邦国封邑的诸侯和拥有家族封邑的大夫,他们不担忧人少而担忧分配不均匀,不担忧贫困而担忧不安定。
财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没有贫穷;上下和睦,就不必担心人少;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像这样,如果本国以外的人不归服,就修治文教德政来使他归服;使他来了以后,就要使他安定下来。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氏,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归顺;国家四分五裂却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反而策划在境内兴起干戈。我恐怕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
注释
1、季氏:又称季孙氏,鲁国贵族季友之后,这里指季康子,春秋鲁国大夫,名肥,把持朝政。颛臾(zhuān yú),小国,是鲁国的附庸国,故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北(今属临沂市柏林镇)。旧说季氏贪颛臾土地而攻之。依文意乃季氏与鲁君矛盾极深,历代鲁君欲除季氏,季氏恐颛臾再为患,这就助了鲁君,故欲攻之。本文批评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并阐发了孔子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主张。2、冉有和季路当时都是季康子的家臣。冉有,名求,字子有。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两人都为孔子弟子。见:谒见。
3、有事:这里指用兵。古代把祭祀和战争称为国家大事。当时季氏专制国政,与鲁哀公的矛盾很大。他担忧颛臾会帮助鲁哀公削弱自己的实力,所以抢先攻打颛臾。4、无乃尔是过与:恐怕该责备你吧?无乃……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恐怕……吧。尔是过,责备你,这里的意思是批评对方没尽到责任。是:结构助词,提宾标志。(在苏教版中,是复指尔,用作代词)过:责备。5、先王:指周之先王。6、东蒙主:指受封于东蒙。东蒙,指蒙山,在今山东临沂市西北。主:主管祭祀的人。
7、是社稷之臣也:是:代词,这,指颛臾。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社稷是祭祀谷神和土神的祭坛。有国者必立社稷。国亡,社稷被覆盖起来废掉,故社稷为国家的象征,这里指鲁国。社稷之臣意译为附属于大国的小国。8、何以伐为:为什么要攻打它呢?何以,以何,凭什么。为:表反问语气。9、夫子:季康子。春秋时,对长者,老师以及贵族卿大夫等都可以尊称为夫子10、周任:上古时期的史官。11、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能施展自己才能,就接受职位;如若不能,就应辞去职务。陈:陈列,这里是施展的意思。就:走向,这里是担任的意思。列:位,职位。止:辞职。12、危:名词作动词,遇到危险(摇晃着要倒下)。持:护持。13、颠:跌倒。扶:搀扶。
14、相(xiàng):搀扶盲人走路的人(辅助者)。15、兕(sì):独角犀牛。柙(xiá):关猛兽的笼子。16、龟玉都是宝物。龟:龟版,用来占卜。玉,在:指玉瑞和玉器。玉瑞用来表示爵位,玉器用于祭祀。椟(dú):匣子。17、固:指城郭坚固。近:靠近。费(古读bì):季氏的私邑,及今山东费县。一说读fèi,当地人称费(fèi)县。18、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疾:痛恨。夫:代词,那种。舍:舍弃,撇开。辞:托辞,借口。
19、有国有家者:有国土的诸侯和有封地的大夫。国:诸侯统治的政治区域。家:卿大夫统治的政治区域。20、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意思是不担忧贫困而担忧分配不均,不担忧人(东西)少而担忧社会不安定。患,忧虑,担心。寡,少。21、盖均无贫:财富分配公平合理,上下各得其分,就没有贫穷。22、和无寡:和平了,人口就不会少了。23、安无倾:国家安定,就没有倾覆的危险。24、夫:句首语气词。如是:如此。
25.故:假如,如果26、文:文教,指礼乐。来:使……来(归附)。27、安:使……安定。28、相:(xiàng)辅佐。29、分崩离析:国家四分五裂,不能守全。守:守国,保全国家。30、干:盾牌。戈:古代用来刺杀的一种长柄兵器。干戈:指军事。31、萧墙:国君宫门内迎门的小墙,又叫做屏。因古时臣子朝见国君,走到此必肃然起敬,故称萧墙。萧:古通肃。这里借指宫廷。
【作品鉴赏】
《季氏将伐颛臾》这个故事是在陪臣执国政的鲁国的特殊背景下发生的,文章主要记录了孔子就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发表的三段议论
季氏伐颛臾一事,是在陪臣执国政的鲁国的特殊背景下发生的。陪臣指的是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他们的先祖即庆父、叔牙和季友都是鲁桓公(前711---前694在位)的儿子、鲁庄公(前693---前662在位)的弟弟,号称三桓。到孔子这时,三桓执鲁国国政已达一百六七十年之久。在这一百多年间,公室(鲁君)和私室(三桓)之间的主要斗争有:①前594(鲁宣公十五年)针对三家分地扩展颁布了税亩制度;②前562(鲁襄公十一年)三家作三军,三分公室,各有其一;③前517(鲁昭公二十五年)欲诛季,三桓联合进攻,昭公被迫逃亡。
这斗争一直继续到战国初年,《史记·鲁周公世家》说:悼公之时,三桓胜,鲁如小侯,卑于三桓之家。季氏将伐颛臾一事,不见经传。后世注家以为是子路、冉有向季氏转达了孔子的意见,季氏惧祸而止。《史记·孔子世家》载:仲由为季氏宰在前497(定公十三年);季康子召冉有在前492(鲁哀公三年),其时子路随孔子在陈。至于二人何时同为季氏家臣,则不得而知。《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有季康子向孔子询问季路、冉有才能的事,也不著年代。据推测当在鲁哀公初年。
孔子一贯反对陪臣执国政,对三桓的指责在《论语》中就有许多记载。文章主要记录了孔子就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发表的三段议论。第一段话说明了他反对季氏攻打颛臾的理由;一是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即颛臾在鲁国一向有名正言顺的政治地位;二是且在邦域之中矣,即颛臾的地理位置本就在鲁国境内,对鲁国一向不构成威胁;三是是社稷之臣也,意即颛臾素来谨守君臣关系,没有攻打的理由,孔子的话体现了他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反对强行霸道,诉诸武力。 第二段孔子引用周任的名言: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批评冉有、季路推卸责任的态度。第三段话孔子正面阐述他的政治主张。
《季氏将伐颛臾》文中的比喻句形象表达孔子的观点,用盲人搀扶者的失职来比喻冉有、季路作为季氏家臣而没有尽到责任
此文是篇驳论,借对话形式展开批驳,破中有力,运用了历史材料,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现实事例,颛臾在邦域之中,是社稷之臣;名人名言,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三种论据,立论坚实可靠,驳斥也有理有据。文中的比喻句形象表达孔子的观点。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用盲人搀扶者的失职来比喻冉有、季路作为季氏家臣而没有尽到责任。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的比喻有双重喻义:一是将季氏比作虎兕,将颛臾比作龟玉。
季氏攻打颛臾,好比虎兕跑出笼子伤人;颛臾如被攻灭,好比龟甲、玉石毁于盒中,二是将冉有、季路比作虎兕、龟玉的看守者,虎兕出柙伤人,龟玉毁于椟中,是看守者的失职。冉有、季路作为季氏家臣若不能劝谏季氏放弃武力,致使颛臾被灭,也是他们的失职。文中有三处用了反诘句,何以伐为?则将焉用彼相矣?是谁之过与?反诘句的运用使句子感情色彩强烈,批驳力较强;也使肯定的答案寓于反问当中,使肯定更为有力,语气亦更加含蓄,引人思索。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