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律启蒙十一解读(声律启蒙上卷二冬)

明对暗,淡对浓。上智对中庸。

【注释】:上智:智力特出的人。《论语.阳货》:“子曰:‘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孙子.用间》:“故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

中庸:不偏叫中,不变叫庸。儒家以中庸为最高的道德标准。另一种意思则是指才能一般的人,中等的智慧。

声律启蒙十一解读(声律启蒙上卷二冬)(1)

镜奁(lián)对衣笥(sì),野杵(chǔ)对村舂(chōng)。

【注释】:奁:镜匣,古代妇女多用来收放梳妆用具。笥:用竹子或芦苇编成的方形的盛物器具,多用来盛放衣物,此处指衣柜。杵:捣米或捶衣用的一种木制的棒槌。将稻、粟米等放置在臼中,用杵不停地舂捣,可除去粗皮。舂:古代称为碓,舂米的器具。

这两句的对应,都是平时日常生活中的用具。

声律启蒙十一解读(声律启蒙上卷二冬)(2)

镜奁对衣笥

声律启蒙十一解读(声律启蒙上卷二冬)(3)

花灼烁,草蒙茸。九夏对三冬。

【译文】:花朵光采艳丽,小草细嫩杂乱,九夏和三冬相对。

【注释】:灼烁:联绵词,鲜艳明丽。蒙茸:联绵词,蓬松纷乱的样子,这里形容草木茂盛。

这两句的对应有着特别的技巧。那就是“同旁对”,“灼烁”是同为“火”字旁的词,而“蒙茸”则是同为“草”字头的词。花灼烁,对草蒙茸。鲜花繁盛茂密,如火光红艳,而草,密密疏疏,绿意融融。

九夏对三冬:夏季有三个月九十天,故称九夏;冬季有三个月,故称三冬。或指冬季的第三个月,即十二月。“九”和“三”也可看成虚数,“九夏”与“三冬”都指时间很久。

声律启蒙十一解读(声律启蒙上卷二冬)(4)

台高名戏马,斋小号蟠龙。

【译文】:铜山有高台名叫戏马台,东晋大将军桓温的居室叫蟠龙斋。

【注释】:戏马:台名,亦名掠马台,在今江苏铜山县南,据说项羽曾于此驰马取乐。《南齐书》:宋武帝在彭城,九日游项羽戏马台。

蟠龙:书斋名。东晋桓温曾在南州修筑书斋,上面绘满龙的图案,称为盘龙斋。《晋书.刘毅传》:初,桓温起斋,画龙于上,号蟠龙斋,后桓玄篡晋,刘毅起兵讨玄,至是居之,盖毅小字蟠龙。

声律启蒙十一解读(声律启蒙上卷二冬)(5)

蟠龙,身长四丈,青黑色,赤带如锦文,常随水而下,入于海。有毒,伤人即死 ---《太平御览》

手擘(bò)蟹螯(aó)从毕卓,身披鹤氅(chǎng)自王恭。

【译文】:东晋的毕卓喜欢一手拿蟹螯,一手持酒杯,说这便是他的一生之愿了;东晋的王恭曾经在雪中身披鹤氅,驾车出行,远远望去如同神仙中人。

【注释】:这是两个典故。上联出自《世说新语·任诞》和《晋书·毕卓传》。晋人毕卓酒后曾对人说,“左手剥着蟹螯,右手拿着酒杯,漂游在酒池中,就足以了此一生了”。擘:分开、剥开。蟹螯:螃蟹的两个大前足,是下酒的美味。下联见于《世说新语·企羡》和《晋书·王恭传》。晋人王恭披着仙鹤羽毛做的披风,乘着轩车,在小雪中前行,孟昶在篱间窥见,说:“这真是个神仙呀”。鹤氅:用仙鹤羽毛制成的外套。

声律启蒙十一解读(声律启蒙上卷二冬)(6)

五老峰高,秀插云霄如玉笔;三姑石大,响传风雨若金镛。

【译文】:庐山上的五老峰高茸入云,像五支玉笔插入云霄;江西南康县的三姑石很大,敲击发出的声音如洪钟穿透风雨。

【注释】:五老峰:《地舆记》:庐山有五老峰,秀插云霄。李白《望庐山五老峰》诗云:“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

三姑石:《地舆志》:“南康有三姑石,响声若金镛。” 镛:大钟,古乐器,奏乐时用来表示节拍。

声律启蒙十一解读(声律启蒙上卷二冬)(7)


上平15韵有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抄微、六鱼、七雨、八气、九绝、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声律启蒙》是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

《声律启蒙》每韵3段,每段平仄基本格式为:

  • 平对仄,仄对平。仄仄对平平。平平对仄仄,仄仄对平平。
  •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对平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 “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切韵》《广韵》等韵书,中古汉语按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归纳出平、上、去、入(不同于我们现代的汉语拼音四声)四种声调,二元化分类,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统称为仄声。

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 了 的是平声。

普通话入声消失,入声归入仄声中的上去两声和平声中的阴平、阳平,这导致用普通话判别诗词平仄会有错误。

现代普通话汉语拼音的四声“ā á ǎ à”,我们小时候学习称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其实它们有专业的称谓。第一声叫阴平或平调;第二声叫阳平或升调;第三声叫上声或上音;第四声叫去声或去音。这样一对照,我们普通话的一声、二声即为“平”,三声、四声即为“仄”。 是不是很简单!(中古汉语中的“入”声,已并入其它声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