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蒹葭可以有多种理解(在水一方解读诗经)

《诗经》传达的是发自心田的喜悦或是悲伤, 它断然不会辜负所有人对文学的期待。它的自由之美,就在于这“发自心田”的真实,因真实而生动,因自由而可贵。透着文字,我仿佛看到遥远的先秦时代,先民们坦然率真,举手投足都了然爽利。而这般爱憎分明,不玄不妖,才使简简单单的词句落在心口里,都让人感动得泫然欲泣。先民们不受曲调拘束,没有格律限制,不讲究遣词造句,不寻思起承转合。也因了这份自然,才不矫饰,不媚俗,不堆砌,不刻意,所以随意拎出两个字,都让后人高山仰止;咏一句面前的物事,来者便穷极千年变化。透过闻天语老师的解析,让我们更能领略《诗经》中那种天然之美。

这是发生在秦国的一个爱情故事。

诗经蒹葭可以有多种理解(在水一方解读诗经)(1)

这个故事,发生在初秋的一个早晨,当夏天的露水即将变成秋霜的时候。河边的芦苇非常茂盛,有一个小伙儿,在河边溜达。走着走着,忽然他看见河面上有一条船,船上有一位姑娘正在捞水里野菜。只见她长发披肩,全身素衣,头发上束了条金带,顾盼遗光彩,长吟气若兰。这小伙一下子就看呆了,妈呀,这么美丽的姑娘不就是我昨天晚上梦见的那位吗?心上的人啊,我终于看见你了。

就在小伙做木鸡状时,姑娘的小船已渐行渐远…..他回过神来一看,急了,忙迈开大步去追。追啊追啊追啊,怎么追了半天,却根本看不到姑娘的影子,小伙儿仔细一想,妈呀,方向追反了!赶紧掉头再追,早已经追不上了。也许由于小伙儿跑得太猛,出现了幻觉,他仿佛看见那美丽的姑娘就在不远的河面上……

从此这小伙儿就得了相思病了,朝思暮想,辗转反侧, 心人儿在哪里呢? 而出现在眼前的是弥望的茫茫芦苇丛,天渐渐寒了,芦苇呈出冷寂与落寞,小伙天天守在这儿,终于忍不住对着这片芦苇从唱了起来……我们的行人听到后马上把它记了下来,于是就有了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诗歌。下面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

诗经蒹葭可以有多种理解(在水一方解读诗经)(2)

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释:

1.蒹(jiān):没长穗的芦苇。葭(jiā):初生的芦苇。苍苍:茂盛的样子。下文“萋萋”、“采采”义同。

2.为:凝结成。

3.所谓:所说的,此指所怀念的。

4.伊人:那个人,指所思慕的对象。

7.溯洄:逆流而上。下文“溯游”指逆流而上。一说“洄”指弯曲的水道,“游”指顺流而下。

8.从:追寻。

9.阻:险阻,(道路)难走。

10.宛:宛然,好像。

11.晞(xī):干。

12.湄: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边。

13.跻(jī):水中高地。

14.坻(chí):水中的沙滩

15.涘(sì):水边。

16.右:迂回曲折。

17.沚(zhǐ):水中的沙滩。

诗经蒹葭可以有多种理解(在水一方解读诗经)(3)

译文:

河边芦苇郁郁葱葱,青苍苍,深秋的露水结成霜。 心上的人在何处?她就在河水的那一方。

逆着而上去找她,道路险阻又漫长。顺着而下去找她,她仿佛就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心上的人在何处? 她就在河岸的那一边。

逆着而上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顺着而下去找她,她仿佛就在水中的沙滩上。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心上的人在何处?她仿佛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而上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顺着而下去找她,她仿佛就在水中沙洲上。

赏析:

现在来讲一下这首诗,开头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诗人在一个深秋的早晨,来到一条长着芦苇的大河边,访寻他心爱的人(而那个心上的人,可以是人也可以是追求的理想),而那人却行踪不定、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找呀找呀,从“白露如霜”的黎明,找到“白露未晞”,“白露未已”的午前,在长着芦苇的秋水边奔波,徘徊了好几个小时,通过这种访求过程的描写,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一往深情,而且写出了他的欲见不得的焦急和怅惘的心情。诗中描绘的那条阻隔于诗人与伊人之间的秋水,既是眼前之景,又显然别有喻意,如果仅仅一水之隔,那他完全可以到达彼岸,见到伊人,何况诗人的追求又是那样的执着和热烈。因此我认为这条秋水实际上象征着一种社会的阻力。正是这种阻力,才把两人阻隔在河水的两岸,使他们“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全诗三章,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时令,烘托气氛;后六句写寻求“伊人”不得的心情。全诗回旋三迭,往复歌咏,情调凄婉动人,意境朦胧深邃。诗中写“苍苍”,“萋萋”,“采采”的蒹葭,既是用来起兴而怀“伊人”,又是用来烘托抒情主人公的。对于“伊人”,诗人知其地,而莫定其所,欲从靡由,故“溯洄”、“溯游”,往复其间,希望能与“伊人”一遇。用“蒹葭”起兴,引出对“伊人”的寻求自然顺理成章。尽管诗人满腔热情地去“溯洄”、“溯游”,不畏“道阻且长”、“且跻”、“且右”,结果却是可望而不可即。诗人因追求伊人而不得见所产生的空虚和怅惘之情是难以言喻的,而且用萧瑟清秋的景象来衬托,诗人的这种情感就显得更为突出,更为浓郁。正是缘景生情,情景相生,意到境成,清寥空灵的深秋之景与怅惘迷茫的怀人之思浑然无间,构成了全诗的艺术境界,给人以一种真切自然而又朦胧迷离的美感。

诗经蒹葭可以有多种理解(在水一方解读诗经)(4)

此外,本诗在韵脚上——首章“苍、霜、方、长、央”属阳部韵,次章“凄、唏、湄、跻、坻”属脂微合韵,三章“采、已、涣、右、浊”属之部韵——如此而形成各章内部韵律协和而各章之间韵律参差的效果,给人的感觉是:变化之中又包涵了稳定。同时,这种改动也造成了语义的往复推进。如“白露为霜”、“白露未唏”、“白露未已”——夜间的露水凝成霜花,霜花因气温升高而融为露水,露水在阳光照射下蒸发——表明了时间的延续。在结构上重复叠句。全诗共三章,句式相同,字数相等,只是在少数地方选用了近义词或同义词,如“萋萋”、“采采”分别放在“苍苍”的位置上,用“未晞 ”、“未已”去分别取代“为霜”,这样既做到了一唱三叹,使诗人的感情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又使诗作行文富有变化。

《蒹葭》是十五风中的一篇,可谓“风”类诗的代表,读它时让我们感受到的语言美,结构美,思想美,韵律美可见一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