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是求而不可得(欲不可尽而不可得)

《荀子·正名》中曰:“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

终是求而不可得(欲不可尽而不可得)(1)

荀子像

荀子论“欲”之说,是从人性恶的结论出发,在人性外延的基础上,论述了“情"是"性"的载体和表现,"欲"是"情"的反映和张扬,性蕴含在“情”“欲”当中。

终是求而不可得(欲不可尽而不可得)(2)

情之欲

荀子以“欲”为性,把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源归结于人的欲望。

又言“有欲无欲,异类也,生死也”,意思是有欲和无欲如同生和死的一样,只要人活着就有欲望。从中可以看出,荀子对欲望还是存有一定程度的认可和包容,这也同于其他儒家所提倡的去欲、寡欲。

终是求而不可得(欲不可尽而不可得)(3)

仁义礼智信

人的欲望是繁多的、层次不穷。人只要接触外物便不免产生“情”和“欲”,已有的欲望得到满足,新的欲望会不断产生,欲不可尽而欲不可得是一种常态,若人们无穷无尽地放纵内心的欲望,对社会秩序的构建危害是极大的,那么如何去对待“欲望”呢?

以心克欲,以文滤欲

一是以心克欲,《荀子·正名》中曰:“欲不待可得,所受乎天也;求者从所可,受乎心也。”欲望的产生是人的天性,人类无法选择,但是作为个体的修养,只有"心"可以选择是否,借助“心”来调控又因为那个,阻隔欲望与行为之间的关联。

终是求而不可得(欲不可尽而不可得)(4)

心缘

二是以文滤欲:随着技术革命的冲击,文学艺术的功能性广受人们质疑,文学无用论、文学无意论应声而起,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主张的悲剧理论,提出悲剧具有净化作用,可实现人性情感的宣泄。用“文”的方式来过滤和宣泄人性 欲望。

终是求而不可得(欲不可尽而不可得)(5)

亚里士多德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