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镑成为金本位(欧洲和平的基础)

英国“金本位制”的确立 至少从13世纪开始,一直到19世纪初,欧洲采用的都是金银复本位制度,也就是将金银两种贵金属都当成货币一般日常交易用的是银币,大额的现金支付则用金币到了18世纪,任何英国或外国公民只要缴纳一定的铸币税,都可以将金银块送到英国铸币厂铸造成可以流通的硬币,这就是所谓的自由铸币 ,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英镑成为金本位?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英镑成为金本位(欧洲和平的基础)

英镑成为金本位

英国“金本位制”的确立

至少从13世纪开始,一直到19世纪初,欧洲采用的都是金银复本位制度,也就是将金银两种贵金属都当成货币。一般日常交易用的是银币,大额的现金支付则用金币。到了18世纪,任何英国或外国公民只要缴纳一定的铸币税,都可以将金银块送到英国铸币厂铸造成可以流通的硬币,这就是所谓的自由铸币。

然而,复本位制在最近的200年中,却逐渐被金本位制和纸币所替代。大部分经济学家都认为,由于“格雷欣法则”的作用,复本位制度非常不稳定。

“格雷欣法则”由英国金融家托马斯·格雷欣爵士于1559年提出。格雷欣是英国证券交易所创建者,还曾做过英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改革货币制度的首席参谋。1559年,他根据对当时英国货币流通的考察,上奏女王,建议收回成色不足的劣币,以防止成色好的良币外流。他曾使用“劣币驱逐良币”一语,用以指因劣币与良币按面额等值使用,因此人们往往把良币贮藏起来或运往外国使用。这样就出现了市面上所流通的都是劣币,似乎把良币驱逐出流通领域的假象。

简单地说,“格雷欣法则”是指:在金银复本位制这样的典型双本位制下,金、银两种货币都是主币,当一个国家同时流通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法定比价不变的货币时,实际价值高的货币(亦称良币)必然被人熔化、收藏或输出而退出流通,而实际价值低的货币(亦称劣币)反而充斥市场。

例如,当国家规定1枚金币兑换15枚银币的法定比价,而市场价为1枚金币兑换16枚银币时,人们就会先按市场比价用1枚金币换16枚银币,然后按法定比价用15枚银币换1枚金币,结果就赚取1枚银币的套利利润。当人们用15枚金币按市场比价换取银币,然后再按法定比价换回金币时(不考虑兑换的交易费用),就会多得1枚金币,人们就会将多得的金币收藏,或熔化成金块,或输出国外。如此循环往复,必然使流通中的价值含量相对高的金币越来越少,价值含量相对低的银币则充斥市场。

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从历史上看,复本位制度却并非像经济学家所说的那样难以持续。整个欧洲采用复本位制长达700多年。即便是英国,在采用金本位制之前一直都是复本位制。而法国在英国采用金本位制之后,一直保持金银复本位制,并坚持了75年,而英国的金本位制也不过持续了90多年。因此,当一个大国或多个大国都采用复本位制时,“格雷欣法则”并不能起作用。

英国人放弃复本位制,力挺金本位制的原因在于:复本位制难以操纵,英镑无法成为世界货币。到了19世纪,殖民掠夺、奴隶贸易和鸦片贸易让中国上千年储存的白银和美洲生产的白银流向伦敦,还让英国人拥有了巨额黄金。英国人控制了全球黄金和白银市场,确立金本位制的时机已经成熟。

1816年,英国通过了《金本位制度法案》,以法律的形式承认了黄金作为货币的本位来发行纸币。1821年,英国正式启用金本位制,英镑成为英国的标准货币单位,每1英镑含7.32238克纯金。此前,英格兰银行开始发行的英镑只是提取黄金或白银的凭据,现在英镑成为真正的法定货币。

1818年,罗斯柴尔德为普鲁士在伦敦、法兰克福、柏林、汉堡和阿姆斯特丹同时发行的国债,均采用英镑在伦敦支付利息。以后的很多年中,罗斯柴尔德为俄罗斯、奥地利等国发行的国债均采用英镑作为融资货币。这意味着英镑已经拥有了超过其他国家货币的地位,英国人的金融霸权初现峥嵘。

到了1844年,当时的英国首相皮尔向议会提交了改进银行管理的《银行特许状法》,英国议会通过了这部19世纪金融史上最为重要的法案。法案规定,英格兰银行划分为一个发行部和一个银行部。发行部持有价值1400万英镑的担保品,包括政府债券和金银贵金属。为了防止纸币的过度发行造成经济波动,银行券的发行必须有100%的国债或黄金储备,英镑完全成了黄金的价值符号和代用品。银行部则拥有一切不在公众手中的银行券。这些银行券加上日常使用所必需的少数铸币,形成银行部的准备金。同时,银行部拥有发行英镑的特权,到1928年,英格兰银行的银行部成为英镑发行的垄断机构。发行部以黄金交换公众手里的银行券并以银行券交换公众手里的黄金,同公众的其他交易则由银行部办理。

英格兰银行与18世纪的阿姆斯特丹银行区别极大。后者是纯粹的存款银行,它开出的每一张汇票都是真实汇票。真实汇票是真实发生交易时签发的票据,它是存入银行的金银贵金属的凭据。真实汇票经过背书就可以像货币一样流通。所谓背书,就是指票据的收款人或持有人在转让汇票时,在票据背面签名或书写文句的手续,票据的所有权由背书人转给被背书人。而英国人主要的流通工具并非金银或百分之百的金银凭据,而多是一种空头汇票。人们在一张流通的汇票到期以前又开出另一张代替它的汇票,这就是空头汇票。此时,汇票已无须真的来自实际的交易,更不需要兑换为金属货币。通过这种方法,银行券等信用货币就可以凭空地以汇票为基础而创造出来。

其实,英国的金本位制是对黄金的价值钉住,而非数量钉住。它从来不是由黄金数量来决定发行纸币多少的制度。这就好比美联储金库中的黄金,这些黄金只有5%是美国政府的,其余都是其他国家与地区的黄金储备。20世纪大部分时间中,所谓各国政府与机构之间的国际黄金转移无非是美联储金库中的一个房间转移到另外一个房间。发行银行券的银行提供的信用,事实上有国家的信用作为后盾。金融家经营的是信用本身,而银行券不过是流通的信用符号。英格兰银行是用自己的银行券发放它的一切贷款的。即使在最普遍最强烈的不信任时期,银行券的信用仍然没有动摇。这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这种价值符合实际是以全国的信用作为其后盾的。

欧洲和平的基础:英镑霸权的确立

金汇兑本位之下,英镑价值十分坚挺,从1816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与黄金的兑换率都保持了稳定。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英格兰银行坚持以汇票原则发行英镑。英格兰银行发行的英镑是通过汇票贴现流入商人手中,当汇票到期时,商人手中的英镑则流回英格兰银行。因此,英镑不会过剩。第二,英格兰银行坚持流通中的英镑可自由兑换原则。在英镑自由兑换的情况下,由于政府借债、空头汇票导致的英镑过剩能兑换成黄金流回英格兰银行。

当时的英国是世界工厂,全球其他国家都大量购买英国工业品,这就需要用英镑购买。信用是英镑全球化的基础,英镑等同于黄金却又优于黄金,英镑可以生息,而黄金却不可以,拥有英镑好于拥有黄金。19世纪,英国的殖民地已经遍及亚洲、非洲、美洲、大洋洲所有大陆板块,统治着世界上3亿多的人口。当时英国当局虽然没有要求殖民地国家使用英镑,但是通常都要求对方使用100%的英镑准备金,由英国政府对储备支付利息。英镑成了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40%以上的国际贸易用英镑结算。不仅英国的殖民地,许多其他国家都乐于将英镑作为本国的储备货币,这成就了英镑的世界货币地位。

英国以黄金做准备金,发行可自由兑换黄金的英镑。这样,英镑的信用非常好,再结合其便于携带等特点,可以直接等价于黄金。其实,人们并不在意英镑一定能随时兑换成黄金,而是在意于英镑能否随时买到等值黄金所能购买的商品,因此英国并不需要兑现所有的英镑,而只需要保持一定比例的黄金准备就可以了。这样,英镑成为世界货币。与此相应的,是英国获得巨额的铸币税。换句话说,由于英镑成为了世界货币,英国只要源源不断地印刷钞票来满足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外汇大量储备和交易需求,就可以为英国换回巨大的实物财富。凭借英镑世界货币的体系,当时的世界经济,取决于英镑的张缩。在黄金供应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需要的情况下,英镑作为世界货币满足世界经济发展的需求。

当时的英国是国际资本供给的最主要来源国,直到1914年,它还占全部资本输出的43%的份额。伦敦是最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各国同英国的经济往来以及它们之间的大部分商业关系都需要通过率先实行金本位制的英国筹措资金。

英国的国力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已走向衰落,它在经济、军事方面的实力已落后于美国、德国,甚至法国等西方列强。虽然英国工业实力相对美国、德国而言处于不断下降之中,对外贸易也长期处于逆差地位,但其国际收支却能长期维持顺差的有利局面。

究其原因,英国主要是利用英镑的特殊地位,获取了大量的铸币税,“使得英国的黄金储量远远低于其对外国的短期负债”,因而英国有能力进行大规模的海外投资和贷款,而巨额利润和利息的回报加上其他海外服务业方面的收入,不仅弥补了对外贸易逆差的差额,还进一步壮大了英国的经济实力,从而延缓了英国霸权的衰落。

在英镑霸权下,世界各国等级分明,秩序井然。英国位于最中心,它是世界工业与金融资本的提供者,国际规则的制定者与执行者。欧洲的法国、德国以及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三个小国紧紧围绕着英国,结成了世界工业、金融和贸易的核心利益集团。而从地中海到亚洲,从拉丁美洲到非洲的专制统治者则充当着核心利益集团的中间代理人的买办角色,当地的人民则成为英镑霸权下的牺牲者。在伦敦泰晤士河北岸著名的圣保罗大教堂东侧,有一块俗称为“一平方英里”(Square Mile)的地方。这块面积区区2.6平方千米的土地便是大名鼎鼎的伦敦金融城。19世纪的伦敦金融城已初具规模:国债市场、票据交易的货币市场、英格兰银行等全国性银行体系。随着英镑的增值,伦敦金融城成为世界金融中心。金融城中那些金融家源源不断地向全世界提供资本,控制并操纵着全球的经济。

以英镑霸权为核心的国际体系,让英国人占尽好处。但是,如果欧洲爆发大规模战争,将会破坏体系的稳定。因此,为了维持这个体系的稳定,英国勉力保持欧洲的和平。长期的和平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支出,从而降低了国债。结果,从1815年到1899年,政府债券在证券市场中的份额越来越少,尤其是英国政府债券从1853年的70%降到1913年的9%。英镑霸权成为欧洲保持和平的基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