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一个是你认为压力大的原因(根源在于这6种思维误区)
当今时代,人们虽然不再担忧生存和安全问题,但普遍感到职场压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大,以至于网民发明了许多诸如“压力山大、三座大山”等网络词汇来表达“胸中块垒”。
当前的职场普遍处于“焦虑期”,有些人可能因为一点“小火星”就能点燃自己压力的“火药桶”,成为压倒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难怪有位名人说道:时代的一粒灰尘,对于个人来说,就是一座山。
市场上有许多关于纾解职场压力的科学和技术,从主动的心理建设到被动的心理疏导,各种方式方法可以说是应有尽有,然而,似乎并没有发挥出“标本兼治”的疗效。
其实,我们很多人都误解了“压力”,职场上的压力,既有客观上的压力,比如,就业难、提职加薪更难、买房上好学校难上加难,更有主观上的压力,由客观压力投射到心理上的压力,比如,欲望得不到满足带来的焦虑,人际关系紧张带来的烦恼,上司难看的脸色引发的痛苦,等等。
那么,职场压力真的大到让我们崩溃的地步吗?有些职场年轻人“怕苦、怕累,但不怕死”,学习太苦受不了,工作太累不接受,但不怕“抑郁”也不怕“轻生”。
是因为客观压力太大造成的吗?房价高,可以租房,至于压垮一个人吗?孩子上不起名校,至于让人崩溃吗?升不上经理,至于让人轻生吗?比如,某通讯公司中层在深圳有2套房,因为被裁员而选择轻生。从表象看,客观压力好像就是摧毁一个人的主要原因,但他卖掉一套房就能盘活人生呀,至于选择这种极端的“逃避”方式吗?
所以,我们首先要在这里阐释:什么是职场压力?职场压力之源到底来自哪里?压力的正反作用是什么?
【一】压力到底是什么?
压力是什么?压力其实是人们面对无法应对的挑战和麻烦的心理反映,同时向身体发出报警信号,产生紧张、焦虑、冒汗、大脑宕机等生理反映。
主要有三种理解:第一种,压力是一种让人感到紧张的事情或环境的刺激,比如说,你的工作有一种沉重感,大到足以演变成为心理上的应激。第二种:压力是一种心身反应,个人的行为、思维以及情绪等感到紧张的主观体验,带来心跳加速、口干舌燥、胃部不适、手心出汗等生理反应。第三种:压力是一个过程,包括引起压力的刺激、压力状态以及情境。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更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所以,面对同样的事件,每个人感受到的压力程度各有不同,因为每个人对事件的解释不同,应对方式也不同。
石油行业有一个光荣传统: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压力”并非洪水猛兽,有良性压力,也有恶性压力。所以,我们不要害怕压力,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这种压力,我们称为良性压力,但是,压力超过承受程度,损害了生理和身体,就变成了恶性压力。
科学家做过一个实验:有两个打通的笼子和一只小狗。一旦通电,小狗受到电击,就会跳到另外一个没有通电的笼子里。结果,小狗再次受到电击,它会再调回去。如果小狗跳来跳去,有时候有电,有时候没电,让它不知所措。那么,小狗就会“躺倒”在地,打死也不跳了,爱咋地就咋地。这种压力就是恶性压力,超出了小狗的承受范围。
在职场现实中,当我们怎么努力都没有用的时候,有些人就会像这条小狗一样“躺平”了。其实,我们在职场上承受的压力并没有达到恶性的地步,为什么我们都说自己“压力山大”呢?这就是客观压力与主观压力的区别。客观压力并没有那么大,我们还吃得饱饭、没有生命威胁,但是主观压力却非常大。
举一个例子就明白了。比如,某足本来也不会赢,客观压力就那么回事儿,踢不赢也不会被下岗,但他们的主观压力非常大,踢球的动作就会经常变形。
所以,职场人士虽然面临职业、购房、教育、医疗等巨大客观压力,但不足以活不下去,感到压力巨大,主要根源是主观压力巨大。
【二】主观压力的化解办法。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我们的压力之源主要是主观压力。主观压力,其实是中性的,并没有好坏之分,压力大就是坏,压力小就是好,这么理解是错误的。压力带来了两种思维,一种是消极的思维,面对压力产生逃避的动机,一种是积极的思维,面对压力产生了内驱动力。
为什么有的人面对压力就会产生消极情绪,甚至导致抑郁、轻生?为什么有的人面对压力就会产生积极的思维,焕发出强烈的斗志,逆风翻盘呢?这里就引出一个思维帽的概念。这就是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有的人天生乐观,有的人天生悲观,取决于他们的“思维帽”不同。
这里有一个西方经典的故事:三个石匠同时在砸石头。有人问他们:你们在干什么呢?第一个石匠说,我在混口饭吃。第二个石匠说,我在做最好的石匠活。第三个石匠说,我在建造一座世界上最漂亮的教堂。
其实,我们的古人也有非常多类似的典故,比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些典故充分说明,再差的事情也有积极的因素,就看你用什么“思维帽”去面对它。这种思维方式,就像戴在我们头顶上的帽子,解铃还须系铃人,转变思维方式的秘诀就是换一顶“思维帽”,用积极的思维去面对各种压力,就会产生积极的效果。
【三】克服消极思维的方法。
我们通过职场上的一些小故事来做一些测试,看看消极的“思维帽”是怎么扣在自己头上的。
【1】同事在聊天。我的孩子没有考上好学校,我正在为此事苦恼。同事问我怎么了,我把孩子没有考上好学校的烦恼告诉了同事。同事说,上什么学校其实都是无所谓的,将来只要自己努力就行了。我在心里一定会说:你肯定.......
大多数人都会在心里说:你肯定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这就是典型的消极思维方式,其实,你的同事也就是顺口一说,从客观上讲,同事说的也是蛮有道理的。
这种思维的误区就是:快速判断术。在没有明确证据的情况下,我们会习惯性地立即对人或对事做出判断。
【2】中秋节要放假了,我想提前一天回老家。我推开领导的办公室,领导正在打电话,根本没有抬头看我一眼。我在心里对自己说:他对我......
大多数人都会在心里说:领导对我有意见,理都不理我。
这就是典型的消极思维方式,其实,领导真的在打非常重要的电话,可能无暇顾及你,甚至都没有注意到你进到他的办公室里。
这种思维的误区就是:自动读心术。我们天真地认为,我了解他人的内心,他人也应该了解的内心,从而关照我的情绪。
【3】单位领导让我负责组织一次团建活动。这是我第一次组织这么大规模的集体活动,由于我没有经验,组织不够周密,计划不够完善,结果到了现场才发现,参加活动的只有稀稀拉拉几位同事。领导的脸色阴沉,同事都提不起精神。我在心里说:我真是......
大多数人都会在心里说:我真是失败,太丢人了,让领导失望了。
这就是典型的消极思维方式,其实,组织团建本来就是一件众口难调的事情,很难让所有人都满意。领导和同事都能表示理解,你如果戴着积极的思维帽,应该在心里给自己打气:我真是尽力了。
这种思维误区就是:自我贬低术。遇到倒霉的事情,自己认为自己是导致失败的罪魁祸首。
【4】你正在开会,孩子的老师打电话让你马上到学校来一趟。我急匆匆赶到教室,老师生气地说,你的孩子上课总是跟同学说话,干扰了学生学习,影响了上课效果。如果他再犯这个毛病,我就把他调到最后一排单独坐。我望着老师生气的脸,在心里说:你真是......
大多数人在心里都会说:你真是不负责任啊!我把孩子送到学校,你就应该教好孩子呀,这是教师的天职!
这种思维误区就是:归罪于人。当我们遇到困难时,首先想到的是这些问题都是别人造成的。
【5】我在单位辛辛苦苦干了20年,这次职位竞聘我又失败了。看着那些比我年轻的同事、小我十岁的下属都被提拔了,有的下属反而变成了我的领导。我都四十多岁了,我忍不住在心里想:看来我......
大多数人都会在心里说:看来我这辈子真的没戏了。
这种思维误区就是:消极放弃术。消极事件发生了,自己认为已经无力回天,也不想改变了。
【6】在今天早上的晨会上,我把经营数据报错了,领导狠狠地当众批评了我一顿。白天,我忙了一天工作,也没见到领导。晚上下班的时候,我打开电梯门,正好看见领导在电梯里,他一句话也没有说。我忍不住在心里想:领导一定......
大多数人都会在心里想:领导一定还在生我的气呢!他不理我,我也不理他。
这种思维误区就是:记忆固着术。一个消极的事件并非孤立存在,固化在思维里,不断刺激你的情绪,影响你的方方面面。
我们来这样一张图,是不是很像我们在职场和生活中的消极思维的“死循环”?我们把这6个消极思维误区形成的死循环串联起来,举一个生活中的小例子:
我推开卫生间的门,老公在眉开眼笑地打电话,见我突然推开门,立即神色慌张地把电话挂了。我心里一定在想,他心里一定有鬼,肯定在跟女同学打电话——快速判断。
整个晚上,我都睡不着觉,一直在想:那个女同学一定在勾引我老公,问题是她长得并不如我呀,老公一定变心了——自动读心。
想了一晚上,我突然觉得,那位女同学肯定在那方面比我强,否则,老公怎么会变心呢——自我贬低。
早晨起来,我继续去上班,一天都无精打采的。下班回家的路上,我终于想明白了,肯定是女同学主动勾引老公,老公也想偷腥,他俩的人品已经变坏了——归罪他人。
我根本不想做饭,就呆呆地坐在沙发上,浑身提不起精神来。老公下班回家进屋,我也不想理他。我想了一晚上,终于想明白了,我们的婚姻到头了,已经不想挽回了,我现在一句话也不想跟他说了——消极放弃。
第二天早上起床,我看见老公在阳台上打电话,我心想他一定是在跟女同事调情呢,这日子没法过了,我大声地对老公说:现在就去离婚——记忆固着。
以上的消极沟通的思维误区的死循环,是不是经常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其实,这就是消极思维帽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换位思维一下,如果换一个积极的思维帽,老公躲在卫生间打电话,也许正在跟别人商量应该送我什么生日礼物呢?以后的悲剧还会发生吗?#点亮真知计划#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