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岁上大学不是浪费教育资源)
近日,湖北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迎来了52岁的新生鲁新林。鲁同学是在女儿陪同下前来报到的,因为年纪问题,他差点被拦在校门外,只好拿出录取通知书,老师们轮流看了三次,反复确认,方才让他进校。
在不少人眼里,“52岁的男人”的应有状态是事业稳定,心态成熟,而不是痴迷或执着于什么梦想,但鲁新林却选择了“不走寻常路”,他勇于挑战自己,选择上学来充实自己。怎么看待像鲁新林这样的高龄大学生群体呢?
其一,“按部就班”当然没有问题,但“另辟蹊径”也值得理解与包容。哲学家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一书中指出,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标准化、刻板化、程式化,它很大程度压制了人们心中的否定性、批判性与超越性思维,社会成为单向度的社会,生活在其中的人成了单向度的人,这种人丧失了自由与创造力,不再想着或追求与现实生活不同的另一种生活。换言之,某个年龄段的人,某种文化层次的人,都直接对应某种既定与特定的发展状态及社会期待。
但倘若每一个人都严格遵循既定的社会标准或套路,他们的人生轨迹将大体相同,平淡、乏味、格式化与同一化必然伴随其一生,注定少了很多个体自由选择的权利与机会。可真正发达与繁荣的社会一定是包容、尊重与鼓励多元化和多样性,“和而不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才是更理性的价值观。鲁新林表象上与他人“格格不入”,其可贵之处就在于他一直“不忘初心”,他一直坚持“做自己”。
其二,设定有相当难度的人生目标,并为之执着前行,应该得到推崇与颂扬。鲁新林自称,他新的目标是专升本,这对于他这样一个岁数的人而言不可谓不艰巨,我们完全可以想象他在高考备考期间也一定历尽艰辛。面临各种现实压力与身处各种困境,大部分人习惯与接受了“知难而退”“识时务者为俊杰”,“迎难而上”“不撞南墙不回头”等通常被认为是“呆板的”“不灵活的”甚至“愚笨的”,像鲁新林这样恒定一个目标,然后想方设法去实现,才是这个时代的一股清流。
虽然在实现目标过程中,他难免屡屡碰壁,频繁遭遇挫折,但其奋斗与拼搏过程能让他收获习得知识带来的愉悦,这一过程无疑成长、淬炼与强大了他,同时也给女儿及其他年轻人做出了好的示范。在回应外界有关“浪费教育资源”的质疑时,鲁新林也说自己是在政策下规规矩矩考的大学,上大学是他个人的精神追求。另一方面,重新上大学的举动,在家族内部和当地起到一定的带动学习的作用。“一些亲戚朋友劝自己孩子的时候,就会拿我举例子,说你看他那么大年纪了还坚持读书上学,你们年轻孩子为什么早早地不上学了。我也希望能起到这样的带动作用。”
其三,终身学习具有时代性价值与意义。鲁新林的原话是“我想给女儿树立一个终身学习的榜样,读书是我想要的生活”。“终身学习”通常被概念化或抽象化地理解,但新时期其深远意义在于各种行动与实践。时代瞬息万变,新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层出不穷,只有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才能不被时代淘汰与抛弃,具备更多自由选择的能力,激发更多蕴藏于我们肌体里的各种潜能,进而兑现更好状态的自己。
文 | 穗城耕夫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