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的文言文嗟来之食(初中文言文阅读)
#教育听我说# #阅读# #以书之名#
《虽有佳肴》选自《礼记·学记》。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是儒家经典“五经”之一,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
儒家经典主要是指“四书五经”。“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
《诗》又称《诗经》。
《书》又称《书经》,也称《尚书》。
《礼》就是《礼记》。《礼记》最初有两部,一部是西汉戴德编写的《大戴礼记》,一部是戴德的侄子戴圣编写的《小戴礼记》。《大戴礼记》大部分已亡佚。我们现在所说的《礼记》专指《小戴礼记》,共49篇。
《易》专指《周易》。当时有“三易”,分别是《周易》《连山易》《归藏易》,只有《周易》被列入“五经”。
《春秋》还有一个别名《麟经》。
《虽有佳肴》这篇文章出自《礼记》中的《学记》。《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专著。主要阐述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教育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学生之间的关系等。而本文主要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原文如下: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本文包括以下几层意思:
第一层:类比引入。“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由“弗食佳肴,不知其旨”引出“弗学至道,不知其善”,强调了“学”的重要性。
第二层:逐层论证。由“学”引出“教”,既而论述二者的辩证关系。“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这段话的意思是学习之后就知道自己还有不足之处;教别人之后就会发现自己还有理解不了的地方。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后,就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的困惑之后,就能够勉励自己。也就是“学”过“再学习”,“教”过“再反思”。
第三层:得出结论,点明主旨:教学相长。也就是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相”字很重要,是互相促进,并非一方带动另一方,而是双向互动的。
第四层:引用作结,增强说服力。《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兑命》是《尚书》中的一篇,作者引经据典,是运用引证法(引用论证),有力地证明“教学相长”的观点,增强说服力,更具雄辩力量。
《尚书》前面已经提到了,又称《书》或《书经》,也是“五经”之一,但要比《礼记》早很多。这部书主要是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古代事迹的文章的汇编,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
“兑”通“说”,读“悦”的字音,指的是殷商时期的贤相傅说。
“命”是《尚书》中的一种文章体裁,属于公文。大者为“命”,小者为“令”,秦始皇后改为“制”,内容一般是君主任命官员或赏赐诸侯时发布的政令。所以《兑命》并不是傅说颁布的政令,应当是君主任命傅说时发布的政令。
作者中引用了《兑命》中的三个字:“学学半”。第一个“学”读“校”的字音,指的是“教”;第二个“学”指的是学习。意思是说:教是学的一半,即教别人可以收到一半的学习效果。作者说“其此之谓乎?”是说: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其”表示推测语气,相当于“大概”“可能”“也许”;“此”是代词“这”,指这个道理。哪个道理呢?就是“教学相长”。意思是说“学学半”大概说的就是“教学相长”的道理。
纵观全文,作者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揭示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即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同时,本文开头的类比,也能反映出“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图片来自网络,封面用途,与文章内容无关)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