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常谈的说文解字知识点(经典常谈之说文解字第一)

部编版《语文》教材,有一个特别重大的调整,那就是在八年级下册的教材里,去掉了《傅雷家书》,而把《经典常谈》选入推荐阅读书目。以下为大家提供《经典常谈》第一章节《说文解字第一》正文、内容概要、同步练习。来源:语文命题研究公众号

经典常谈的说文解字知识点(经典常谈之说文解字第一)(1)

《说文解字》第一

中国文字相传是黄帝的史官叫仓颉的造的。这他颉据说有四只眼睛,他看见了地上的兽蹄儿、鸟爪儿印着的痕迹,灵感涌上心头,便造起文字来。文字的作用太伟大了,太奇妙了,造字真是一件神圣的工作。但是文字可以增进人的能力,也可以增进人的巧诈。仓颉泄漏了天机,却将人教坏了。所以他造字的时候,“天雨粟,鬼夜哭”。人有了文字,会变机灵了,会争着去作那容易赚钱的商人,辛辛苦苦去种地的便少了。天怕人不够吃的,所以降下米来让他们存着救急。鬼也怕这些机灵人用文字来制他们,所以夜里嚎哭①;文字原是有巫术的作用的。但仓颉造字的传说,战国末期才有,那时人并不都相信,如《易·系辞》里就只文字是“后世圣人”造出来的。这“后世圣人”不止一人,是许多人。我们知道,文字不断的在演变着,说是一人独创,是不可能的。《系辞》的话自然合理得多。

“仓颉造字说”也不是凭空起来的。秦以前是文字发生与演化的时代,字体因世、因国而不同,官书虽是系统相承,民间书却极为庞杂。到了战国末期,政治方面,学术方面,都感到统一的需要了,鼓吹的也有人了;文字统一的需要,自然也在一般意识之中。这时候抬出一个造字的圣人,实在是统一文字预备工夫,好教人知道“一个”圣人造的字当然是该一致的。《荀子·解蔽篇》说:“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一”是“专一”的意思,这儿只说仓颉是个整理文字的专家,并不曾说他是造字的人;可见得那时“仓颉造字说”还没有凝成定型。但是,仓颉究竟是什么呢?照近人的解释,“仓颉”的字音近于“商契”,造字的也许指的是商契。商契是商民族的祖宗。“契”有“刀刻”的义;古代用刀笔刻字,文字有“书契”的名称。可能因为这点联系,商契便传为造字的圣人。事实上商契也许和造字全然无涉,但是这个传说却暗示着文字起于夏、商之间。这个暗示也许是值得相信的。至于仓颉是黄帝的史官,始见于《说文序》。“仓颉造字说”大概凝定于汉初,那时还没有定出他是那一代的人;《说文序》所称,显然是后来加添的枝叶了。

识字是教育的初步。《周礼·保氏》说贵族子弟八岁入小学,先生教给他们识字。秦以前字体非常庞杂,贵族子弟所学的,大约只是官书罢了。秦始皇统一了天下,他也统一了文字;小篆成了国书,别体渐归淘汰,识字便简易多了。这时候贵族阶级已经没有了,所以渐渐注重一般的识字教育。到了汉代,考试史、尚书史(书记秘书)等官儿,都只凭识字的程度;识字教育更注重了。识字需要字书。相传最古的字书是《史籀篇》,是周宣王的太史籀作的。这部书已经佚去,但许慎《说文解字》里收了好些“籀文”,又称为“大篆”,字体和小篆差不多,和始皇以前三百年的碑碣器物上的秦篆简直一样。所以现在相信这只是始皇以前秦国的字书。“史籀”是“书记必读”的意思,只是书名。不是人名。

始皇为了统一文字,教李斯作了《仓颉篇》七章,赵高作了《爰历篇》六章,胡母敬作了《博学篇》七章。所选的字,大部分还是《史籀篇》里的,但字体以当地通用的小篆为准,便与"籀文"略有不同。这些是当时官定的标准字书。有了标准字书,文字统一就容易进行了。汉初,教书先生将这三篇合为一书,单称《仓颉篇》。秦代三种字书都不传了,汉代这个《仓颉篇》现在残存着一部分。西汉时期还有些人了作些字书,所选的字大致和这个仓颉篇》差不多。其中只有史游的《急就篇》还存留着。《仓颉》残篇四字一句,两句一韵。《急就篇》不分章而分部,前半三字一句,后半七字一句,两句一韵;所收的都是名姓、器物、官名等日常用字,没有说解。这些书和后世“日用杂字”相似,按事类收字--所谓分章或分部,都据事类而言。这些一面供教授学童用,一面供民众检阅用,所收约三千三百字,是通俗的字书。

东汉和帝时,有个许慎,作了一部《说文解字》。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经典和别的字书里的字,他都搜罗在他的书里,所以有九千字。而且小篆之外,兼收籀文“古文”;“古文”是鲁恭王所得孔子宅“壁中书”及张仓所献《春秋左氏传》的字体,大概是晚周民间的别体字。许氏又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将九千字分属五百四十部首。书中每字都有说解,用晚周人作的《尔雅》,扬雄的《方言》,以及经典的注文的体例。这部书意在帮助人通读古书,并非只供通俗之用,和秦代及西汉的字书是大不相同的。它保存了小篆和一些晚周文字,让后人可以溯源沿流;现在我们要认识商、周文字,探寻汉以来字体演变的轨迹,都得凭这部书。而且不但研究字形得靠它,研究字音、字义也得靠它。研究文字的形、音、义的,以前叫“小学”,现在叫文字学。从前学问限于经典,所以说研究学问必须从小学入手;现在学问的范围是广了,但要研究古典、古史、古文化,也还得从文字学入手。《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

《说文序》提起出土的古器物,说是书里也搜罗了古器物铭的文字,便是“古文”的一部分,但是汉代出土的古器物很少;而拓墨的法子到南北朝才有,当时也不会有拓本,那些铭文,许慎能见到的怕是更少。所以他的书里还只有秦篆和一些晚周民间书,再古的可以说是没有。到了宋代,古器物出土的多了,拓本也流行了,那时有了好些金、图录考释的书。“金”是铜器,铜器的铭文称为金文。铜器里钟鼎最是重器,所以也称为钟鼎文。这些铭文都是记事的。而宋以来发现的铜器大都是周代所作,所以金文多是两周的文字。清代古器物出土的更多,而光绪二十五年(西元一八九九)河南安阳发现了商代的甲骨,尤其是划时代的。甲是龟的腹甲,骨是牛胛骨。商人钻灼甲骨,以卜吉凶,卜完了就在上面刻字纪录。这称为甲骨文,又称为卜辞,是盘庚(约西元前一三00)以后的商代文字。这大概是最古的文字了。甲骨文,金文,以及《说文》里所谓“古文”,还有籀文,现在统统算作古文字,这些大部分是文字统一以前的官书。甲骨文是“契”的,金文是“铸”的。铸是先在模子上刻字,再倒铜。古代书写文字的方法,除“契”和“铸”外,还有“书”和“印”,因用的材料而异。“书”用笔,竹、木简以及帛和纸上用“书”。“印”是在模子上刻字,印在陶器或封泥上②。古代用竹、木简最多,战国才有帛,纸是汉代才有的。笔出现于商代,却只用竹木削成。竹木简、帛、纸,都容易坏,汉以前的,已经荡然无存了。

造字和用字有六个条例,称为“六书”。“六书”这个总名初见于《周礼》,但六书的各个的名字到汉人的书里才见。一是“象形”,象形的大概,如“日”、“月”等字。二是“指事”,用抽象的符号,指示那无形的事类,如“二”(上)“_- ”(下)两个字,短画和长画都是抽象的符号,各代表着一个物类。“二”是指示甲物在乙物之上,“_- ”指示甲物在乙物之下。这“上”和“下”两种关系便是无形的事类。又如“刃”字,在“刀” 形上加一点。指示刃之所在,也是的。三是“会意”。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为一个字,这一个字的意义是那几个字的意义积成的,“止”“戈”为“武”,“人”“言”为“信”等。四是“形声”,也是两个字合成一个字,但一个字是形,一个字是声;形是意符,声是音标。如“江”、“河”两字,“氵”(水)是形,“工”“可”是声。但声也有兼义的。如“浅”、“钱”、“贱”三字,“水”、“金”、“贝”是形,同以“戋”为声,但水小为“浅”,金小为“钱”,贝小为“贱”,三字共有的这个“小”的意义,正是从“戋”字来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都是造字的条例,形声最便,用处最大,所以我们的形声字最多。

五是“转注”,就是互训。两个字或两个以上的字,意义全部相同或一部相同,可以互相解释的,便是转注字,也可以叫作同义字。如“考”、“老”等字,又如“初”、“哉”、“首”、“基”等字;前者同形同部,后者不同形不同部,却都可以“转注”。同义字的孳生,大概是各地方言不同和古今语言演变的缘故。六是"假借",语言里有许多有音无形的字,借了别的同音的字,当作那个意义用。如代名词,“予”“彼”等,形况字“犹豫”、“孟浪”、“关关”、“突如”等,虚助字“於”、“以”、“与”、“而”、“则”、“然”、“也”、“乎”、“哉”等,都是假借字。又如“令”,本义是“发号”,借为县令的“令”;“长”本义是“久远”,借为县长的“长”。“县令”、“县长”是“令”、“长”的引伸义。假借本因有音无字,但以后本来有字的也借用别的字。所以我们现在所用的字,本义的少,引伸义的多,一字数义,便是这样来的。这可见假借的用处也很广大。但一字借成数义,颇不容易分别。晋以来通行了四声,这才将同一字分读几个音,让意义分得开些。如“久远”的“长”平声,“县长”的“长”读上声之类。这样,一个字便变成几个字了。转注、假借都是用字的条例。

象形字本于图画。初民常以画记名,以画记事,这便是象形的源头。但文字本于语言,语言发于声音,以某声命物,某声便是那物的名字,这是“名”;“名”该只指声音而言。画出那物形的大概,是象形字。“文字”与“字”都是通称;分析的说,象形的字该叫做“文”、“文”是“错画”的意思③。“文”本于“名”,如先有“日”名,才会有“日”这个“文”,“名”就是“文”的声音。但物类无穷,不能一一造“文”,便只得用假借字。假借字以声为主,也可以叫做“名”。一字借为数字,后世用四声分别,古代却用偏旁分别,这便是形声字。如“其”本象箕形,是“文”,它的名“(收的左半)和一”。而日期的“期”,旗帜的“旗”,麒麟的“麒”等,在语言中与“其”同声,却无专字,便都借用“其”字。后来才加“月”为“期”,加鹿“麒”,一个字变成了几个字。严格的说,形声字才该叫做“字”,“字是”是“孳乳而渐多”的意思④。象形有抽象作用,如一画可以代表任何一物,“二”(上)、“_- ”(下)、“一”“二”“三”其实都可以说是象形。象形又指示作用,如“刀”字加一点,表明刃在那里。这样,旧时所谓指事字其实都可以归入象形字。象形还有会合作用,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子,表示一个意义;那么,旧时所谓会意字其实也可以归入象形字。但会合成功的不是“文”,也该是“字”。象形字、假借字、形声字,是文字发展的逻辑的程序,但甲骨文里三种字都已经有了。这里所说的程序,是近人新说和“六书说”颇有出入。六书说原有些不完备、不清楚的地方,新说加以补充修正,似乎更可信些。

秦以后只是书体演变的时代。演变的主因是应用,演变的方向是简易。始皇用小篆统一了文字,不久便又有了“隶书”。当时公事忙,文书多,书记虽遵用小篆,有些下行文书,却不免写得草率些。日子长了,这样写的人多了,便自然而然成了一体,称为“隶书”,因为是给徒隶等下级办公人看的。这种字体究竟和小篆差不多。到了汉末,才渐渐变了,椭圆的变为扁方的,“敛笔”变为“挑笔”。这是所谓汉隶,是隶书的标准。晋、唐之间,又称为“八分书”。汉初还有草书,从隶书变化,更为简便。这从清末以来新疆和敦煌发的汉、晋间的木简里最能见出。这种草书、各字分开,还带着挑笔,称为“章草”。魏、晋之际,又嫌挑笔费事,改为敛笔,字字连书,以一行或一节为单位。这称为“今草”。隶书方整,去了挑笔,又变为“正书”。这起于魏代。晋、唐之间,却称为“隶书”,而称汉隶为“八分书”。晋代也称为“楷书”。宋代又改称为“真书”。正书本也是扁方的,到陈、隋的时候,渐渐变方了。到了唐代,又渐渐变长了。这是为了好看。正书简化,便成“行书”,起于晋代。大概正书不免于拘,草书不免于放,行书介乎两者之间,最为适用。但现在还通用着正书,而辅以行、草。一方面却提倡民间的“简笔字”,将正书、行书再行简化;这也还是求应用便利的缘故。

《说文解字》第一

内容要点梳理

作者: 东汉和帝时期许慎

特点:

①从经典和别的字书里搜集有九千字。而且小篆之外,兼收箍文“古文”。

②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将九千字分属五百四十部首。

③书中每字都有说解,来源于晚周人作的《尔雅》,扬雄的《方言》,以及经典的注文。

价值: 一部划时代的字书,文字学的古典,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

章节重点:

秦以前

特点:文字发生与演化的时代,字体因世因国而异,官书虽是系统相承,民间书却极为庞杂。

演变:到了战国末期,有了“仓颉造字”传说。造字和用字有六个条例,称为“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象形字本于图画,假借字以声为主,形声字以偏旁分别,象形字、假借字、形声字是文字发展的逻辑的程序。

秦以后

特点:书体演变的时代。演变的主因是应用,方向是简易。

演变:①识字久便又有了“隶圆变为扁方,这是汉朝隶书的标准。魏晋之际,变为“正书”。晋至唐朝,又称为“隶书”,晋代也称为“楷书””宋代又改称为“真我子。国汉和是有是指的称为“表来的。魏晋称为“今草”是“行书”。行书介于是教育的初步。秦始皇用小篆统一了文字,不书”,识字变得简易。②汉朝时,隶书由椭正书逐渐简化,至到陈隋渐渐变方,至唐代又渐变长,这便正书与草书之间,最为适用。

同步练习

一.填空。

1.关于中国文字的起源,______(朝代)末期有了______(人名)造字的传说。

2.秦始皇统一了文字;______成了国书。

3.到了_____(朝代),考试史、尚书史等官儿,都只凭识字的程度;识字教育更注重了。

4.始皇为了统一文字,让_____(人名)作了《仓颉篇》七章,赵高作了《爰历篇》六章,胡母敬作了《博学篇》七章。

5.《_______》所收的都是名姓、器物、官名等日常用字,没有说解。这些一面供教授学童用,一面供民众检阅用,所收约三千三百字,是通俗的字书。

6.______(朝代)和帝时,______(人名)作了一部《________》。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这部书有九千字。而且______之外,兼收籀文“古文”。

7.《______》书中每字都有说解,用晚周人作的《______》,______(人名)的《方言》,以及经典的注文的体例。

8.笔出现于_____代,却只用_______削成。

9.“六书”,即“______”“指事”“_____”“______”“转注”“______”。其中______字最多。

10.我们现在所用的字,本义的少,引伸义的多,一字多义,这源于______字。

11.晋以来通行了______,这才将同一字分读几个音,让意义分得开些。

12.象形字本于______。后世用四声分别,古代却用偏旁分别,这便是形声字。

13.______、______、形声字,是文字发展的逻辑的程序。

14.秦以后只是书体演变的时代。演变的主因是_____,演变的方向是_____。

15.最古的文字应该是_____,又称为_______,是盘庚以后的______代文字。

【答案】

1.战国 仓颉

2. 小篆

3. 汉代

4.李斯

5.《急就篇》

6.东汉 许慎 《说文解字》 小篆

7.《说文解字》 《尔雅》,扬雄

8. 商 竹木

9. 象形 会意 形声 假借 形声

10.假借

11.四声

12.图画

13.象形字、假借字

14.应用 简易

15.甲骨文 卜辞 商

二、选择

16.下列说法中和《说文解字》不符的一项是( )。

A.文字不断在演变着,说是一人独创,是不可能的。

B.秦以前是文字发生与演化的时代,字体因世、因国而不同,官书虽是系统相承,民间书却极为庞杂。

C.相传最古的字书是《史籀篇》,

D.《说文解字》意在帮助人通读古书,并非只供通俗之用,和秦代及西汉的字书是大体相同的。

17.下列说法中和《说文解字》不符的一项是( )。

A.《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

B.《说文解字》只有秦篆和一些晚周民间书,再古的可以说是没有的。

C.古代书写文字的方法,只有“契”,还有“书”和“印”。

D.“印”是在模子上刻字,印在陶器或封泥上。

16.D 解析:《说文解字》意在帮助人通读古书,并非只供通俗之用,和秦代及西汉的字书是大不相同的。故选D.

17.C 解析:古代书写文字的方法,除了有“契”和“铸”,还有“书”和“印”。故选C。

三、综合探究

1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探究任务。

汉字的构造可以简括为“六书”,其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一般认为是造字法。名号虽异,实质相同:汉字表意,以象形为基础。

(1)请在下面空格处写出与图片对应的象形字。

经典常谈的说文解字知识点(经典常谈之说文解字第一)(2)

经典常谈的说文解字知识点(经典常谈之说文解字第一)(3)

经典常谈的说文解字知识点(经典常谈之说文解字第一)(4)

经典常谈的说文解字知识点(经典常谈之说文解字第一)(5)

经典常谈的说文解字知识点(经典常谈之说文解字第一)(6)

经典常谈的说文解字知识点(经典常谈之说文解字第一)(7)

经典常谈的说文解字知识点(经典常谈之说文解字第一)(8)

经典常谈的说文解字知识点(经典常谈之说文解字第一)(9)

_____

____

经典常谈的说文解字知识点(经典常谈之说文解字第一)(10)

(2)请仿照示例,解释会意字“杳”的本义。

【示例】杲:从日,从木。日在木上,表示天已大亮。本义:明亮的样子。

杳: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水 羊

(2)从“木”,从“日”,表示太阳落在树木下,天色已昏暗。本义:昏暗。

(3)佳木秀而繁阴 /望之蔚然而深秀

【解析】

(1)本题考查辨析象形字。

根据示例所给的字,可以归纳,象形字是由图画文字演化而来的,是一种最古老的字体。根据①的形状可知,这字的形状像流动的水,所以此字为“水”。②根据前面示例的牛字的图形,可以猜测,此字的最上面像“羊”的两个弯曲的羊角,故此字为“羊”。

(2)本题考查根据字形推知字义。

根据示例中的解释,“杲”,“日”在“木”上是天亮,可以猜测“日”在“木”下,应该就是天黑了,所以“杳”的本义,应该是昏暗的意思。根据示例填写即可。

19.【说文解字】为进一步了解汉字文化,你和小福进行了探究,请将表格补充完整。

简体字

篆体字

繁体字

字形解说

经典常谈的说文解字知识点(经典常谈之说文解字第一)(11)

一只手握着笔的样子。

经典常谈的说文解字知识点(经典常谈之说文解字第一)(12)

经典常谈的说文解字知识点(经典常谈之说文解字第一)(13)

一只手握着笔书写,使文字显明。

经典常谈的说文解字知识点(经典常谈之说文解字第一)(14)

一只手握着笔,标出田地界限。

【答案】

①一只手握着笔,上面加竹字头,表示笔杆由竹子制成。②画

【详解】本题考查汉字的探究。

分析“筆”字的结构,上面是“⺮”,下面是“聿”。根据“聿”是“一只手握着笔的样子”的解说,可解释“筆”字为:一只手握着笔,上面加竹字头,表示笔杆由竹子制成。

“畫”字,上面为“聿”,一只手握着笔;下面为“田”和“一”,表示田地的边界。可知“畫”字义谓一只手握着笔,标出田地界限,即画线,可此可推测“畫”字读音,简体字写作“画”。

20.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横竖撇捺,勾连交错间,记忆了历史,传承了文明。汉字,一个个奇妙的组合,展现了无穷的魅力与神奇的力量。

文字,是文明时代的标志。从甲骨文、金文、小篆到隶书行楷,汉字留住了历史的记忆,推动着中华文明的进程。汉字的构造和演化过程,体现出我国传统文化的特质,体现着中国人的文化心态和对世界的感知方式。

识字,更思“知”字,我市某中学将开展以“探秘汉字”为主题的学习活动。你也来一试身手吧!

(1)下面是一个汉字的演变过程,请根据前几个字形将其简体楷书写在田字格内,并根据图片字形推知其本义。

经典常谈的说文解字知识点(经典常谈之说文解字第一)(15)

这个字的本义是:

(2)汉字之美,美在字形,更美在表意,我们可以根据汉字字源理解字意。请你辨“即”字,完成下面表格。

经典常谈的说文解字知识点(经典常谈之说文解字第一)(16)

左边是一个盛食物的器皿,右边是一个跪坐着的人,面向食物,本义是“就食”。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上面语句出自_____的《___ __》。

成语“可望不可即”中的“即”引申为:_____。

【答案】

(1)书写:采。本义:上象手,下象树木及其果实。表示以手在树,上采摘果实和叶子。意思是用手指或指尖轻轻摘取来。

(2)陶渊明 桃花源记 接近、靠近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汉字演变的理解与掌握。汉字的演变过程如下: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后又发展出了行书和草书。观察题目中给出的三种字体可知,上半部分是一个手,下半部分是一个木。它表达的意思是用手在树上采摘果实或是叶子。这也是这个字的本义。所以这应是一个“采”字,然后规范书写到田字格中即可。

(2)本题考查汉字的理解和探究。根据积累可知,“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出自东晋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句意是:太守立即派遣人员跟随他前往。“可望而不可即”指可以望到但无法接近。形容看似可以到达而实际上很难达到或不能接近。“即”意思是“接近、靠近”。

21.请你根据《说文解字》中对造字的六个条例的解释,完成下面各题。

一是“象形”,象物形的大概。二是“指事”,用抽象的符号,指示那无形的事类。三是“会意”。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为一个字,这一个字的意义是那几个字的意义积成的。四是“形声”,也是两个字合成一个字,但一个字是形,一个字是声;形是意符,声是音标。五是“转注”,就是互训。两个字或两个以上的字,意义全部相同或一部相同,可以互相解释的,便是转注字,也可以叫作同义字。六是“假借”,语言里有许多有音无形的字,借了别的同音的字,当作那个意义用。

(1)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汉字“鱼”“口”“耳”“手”“田”等都是象形文字。

B.“刃”字,在“刀”形上加一点,指示刃之所在,“刃”是指事文字。

C.“人”“言”为“信”,“信”是会意文字,“江”“河”是转注文字。

D.“令”本义是发号,假借为“县令”的“令”,这是假借文字。

(2)文文找来了一些象形字的图片,请你分别写出它们对应的现代汉字。

经典常谈的说文解字知识点(经典常谈之说文解字第一)(17)

A_____ B_____ C_____ D_____

(1)C 解析:“江”“河”是形声字。故选 C。

(2)A. 山 B. 水 C. 木 D.叶

四、简答题

22.《说文解字》有什么特点?

23.秦以后的书体演变越来越实用,越来越简易,请结合具体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

22.①从经典和别的字书里搜集有九千字。而且小篆之外,兼收箍文“古文”。②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将九千字分属五百四十部首。③书中每字都有说解,来源于晚周人作的《尔雅》,扬雄的《方言》,以及经典的注文。

23.秦始皇用小篆统一了文字,不久便又有了“隶书”。汉初还有草书,从隶书变化,更为简便。汉末“隶圆变为扁方,这是汉朝隶书的标准。魏晋之际,变为“正书”。晋代也称为“楷书”。正书本也是扁方的,到了唐代,又渐渐变长了。正书简化,便成“行书”,起于晋代。行书介于行书和草书之间,最为适用。现在通用着正书,而辅以行、草。一方面却提倡民间的“简笔字”,这是求应用便利的缘故。

来源:语文命题研究公众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