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与安生你算的还不够清楚吗(七月与安生到少年的你)
笔者观看《七月与安生》这部电影的时候,马思纯和周冬雨已经获得了金马奖唯一的双黄蛋影后,而曾国祥导演也已经开始拍摄第二部独立执导的青春类型电影《少年的你》。
在此之前,我对曾国祥一无所知,甚至天然地带了一些偏见,以为《七月与安生》又跟陈词滥调的“疼痛青春”电影别无二致,是一部抱着“你爱我,我不爱你,我爱她,但她是你的朋友”这类狗血情节自怨自艾的矫情之作。
那么,我当初为何开始关注曾国祥导演?
因为《七月与安生》少见地并没有将视角完全聚焦在少年少女的“情爱纠葛”上面,它探讨的内容比原著更深入,也更想让人思考。
我当时脑子里仿佛“叮”的一声,产生了一个念头——这个导演的格局,要比过往很多“青春片”导演,更大一些。
所以,这将是一篇,对曾国祥导演个人的影评。
不得不提的陈可辛“大魔王”早在2002年初入娱乐圈,曾国祥就被其父曾志伟推荐至陈可辛的电影公司,担任他的助理、场记等幕后工作,这段经历使曾国祥能更深入的接触到娱乐圈浮华之下的本质,也让他对整个行业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初印象。
陈可辛是我一直比较喜欢的香港导演,他是一位“电影实用主义贯彻者”。
十几年前,随着大陆崛起,电影制作资本全球化,电影演员和幕后制作人员跨地域合作等原因,香港本土电影逐渐没落,大批电影人北上。“香港电影该何去何从”,这个话题在彼时的香港电影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在这场探讨中,香港电影人自发的分成了两派:一派以杜琪峰、许鞍华等导演为主,讲香港故事,坚持动用香港本土资源人才,具有传统港产片神髓和理念的“原教旨主义港产片”。
说到这里,笔者想起了同样被誉为“香港年轻导演”代表人物的麦浚龙,以及他的代表作《僵尸》。
这部2013年上映,向香港传统僵尸片致敬的恐怖电影,无论是从拍摄地点、拍摄方式,还是故事节奏、精神内核来说,都是地地道道“古味”十足的港产电影。《僵尸》当年获金像金马奖多项提名,票房口碑各方面表现不俗,一度被认为是“老港派”电影传承崛起之作。
鲍起静和吴耀汉都是香港电影中的老面孔
但如今看来,倒更像是给童年里的“港产僵尸电影”划上了句号。
第二派是以陈可辛、陈嘉上等导演为代表的,不拘泥于制作地点方式,可跟不同地区合作(主要跟大陆合作),但制作形式保留港片制作习惯,保留香港电影内核的“新香港电影”。
十几年前的大陆娱乐圈,宁浩刚刚凭借着《疯狂的石头》崭露头角,但票房却并不算理想。许多内地导演对大众感兴趣的娱乐类型片尚处于摸索阶段,而这方面,港片导演却很是擅长。
最开始的合拍片,往往是香港班底、香港演员占据主导地位,如陈可辛导演的《投名状》,三大主演皆非大陆影星,只有女主徐静蕾是大陆演员。随着时间慢慢过去,内地影视资本,也在合拍片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投名状》的海报,徐静蕾只在左上角占据了小小的版面
时至今日,许鞍华不再只执着于她的天水围小人物,终于北上,开始探寻老上海的纸醉金迷,执导了张爱玲的《第一炉香》。越来越多的香港导演,进入大陆电影市场,试图通过电影与内地观众进行更深入的交流。
这是“新香港电影”的崛起。
在这段历程里,有陈可辛的影子,而现在,我又看到了曾国祥的身影。
陈可辛的衣钵传承者《七月与安生》中,两个女孩,七月,与安生。一个性格温柔如水,一个性格热烈如火;一个人生现世安好,一个人生自由奔放;一个原生家庭温暖幸福,一个原生家庭冰冷疏离;一个对待爱情从一而终,一个对待爱情活在当下……
《左耳》里的叛逆少女马思纯,在片中饰演温柔保守的七月
一直以乖乖女形象深入人心的周冬雨,却在这部电影中挑战叛逆的安生
两个完全相反的女孩儿,站在一面镜子的左右两端,本该像两条平行线,永远不会交集。但因为一个叫家明的男人,她们的命运发生了扭转,A变成了B,B变成了A。一直生活安稳的七月其实非常羡慕安生的自由,而一直不断流浪的安生,内心渴望像七月一样,能有个可以停靠的港湾,让她不用再面对风霜雨雪。
而最终,安生有了属于自己的家庭和孩子,她不再流浪,回归平凡又稳定的生活。
七月却抛弃了过往种种,踏上了没有归期的旅程。
原著讲了一个爱情中千篇一律的“三角恋故事”,但电影中,将故事升华成了人生。
人生不过是一场殊途同归。
这是曾国祥第一部独立执导的电影,它大获成功之后,曾国祥本该第一时间得到大众对他个人的关注,但当人们得知他是曾志伟的儿子,陈可辛的徒弟之后,自然而然的,将电影的成功归结于周冬雨和马思纯表演上的精彩,以及陈可辛监制的功劳。
这不甚公平,却无可奈何。
其实在《七月与安生》的情节设置上,曾国祥与陈可辛曾有过不同意见。他从写剧本之初就为结局安排了高难度的反转,以交换人生的概念,让影片形成了三个结局。作为监制的陈可辛一直反对曾国祥这样设置,他认为太文艺,放到商业电影层面观众可能很难接受。
可是曾国祥觉得交换人生这层哲学意义让他为这个故事感到兴奋,所以他为此不断坚持争取。
最终,陈可辛抱着让他拍出来试试的心态妥协了。
幸好他成功了,而且正是“每个人都有两个灵魂,它们在个体成长中交相辉映,彼此成就”,这样交换人生的概念,某种意义上拔高了《七月与安生》这部电影的格局。
所以世人对他认识的“不公平”又如何?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后来,他又拍出了《少年的你》。
《少年的你》其实也有陈可辛团队的气息,它的监制是许月珍,陈可辛多年搭档。拍摄、剪辑、美术指导等,都出自《七月与安生》的幕后团队。
但这部电影又是曾国祥导演自己电影理念的完全表达。曾国祥同陈可辛一样,是电影实用主义者,讲功利讲商业。实用主义者认为,电影就是为了消遣与娱乐,然而“娱乐也是一种仪式”,它通过对各种各样“故事”的捕捉和呈现,让人们“沉浸于故事的仪式之中,达到一种知识上和情感上令人满足的目的。”
所以电影实用主义者心中,如何讲述一个饱满完整的故事,如何恰如其分地调配电影的节奏,如何细致的呈现人物不同的情感,这些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而在此基础上,怎样与内地的审查制度和睦相处,也是“新香港电影”导演需要研究的内容。
索性这方面,曾国祥导演天然地比他的前辈们更有优势,因为他的个人风格还在形成之中,而塑造的土壤却更接近于我们原生的东西。也就是说,他在形成个人风格的过程中,已经深受内地影响,体现在他的电影中,就是更浑然一体的合拍片氛围,甚至说是大陆导演拍的,也会有人相信。
“少年”的自白
《少年的你》从女孩陈念的视角引入,以陈念和小北互相保护的感情作为基调,描写刻画了一批少年少女们。影片中没有大块的情节去展现成年人的世界,但管中窥豹,每一个孩子背后,都折射出了成人家庭的诸多问题。
比如霸凌三人组,作为反面角色,本该让观众产生厌恶痛恨的情绪,但对她们家庭浮光掠影般地呈现,又让人深思,到底是什么造就了她们的问题。
霸凌三人组,从左到右:暴力女孩罗婷,头目魏莱,懦弱女孩徐渺
暴力女孩罗婷,她的父亲同样暴力,一言不合在学校走廊里暴揍自己的女儿。
懦弱女孩徐渺,母亲同样懦弱,孩子出事只会在老师面前哭天喊地,下跪讨饶。无能懦弱的人,会被裹挟着去作恶,又会用无数的借口让自己逃脱内心的谴责。徐渺与她的母亲如出一辙,在陈念帮助她摆脱霸凌的伤害之后,反手把陈念推入最黑暗的深渊。这种可怜的恶其实最可怕,因为它会让人放下警戒心,而遭受到更大的创伤。
霸凌三人组的头头魏莱,几乎一出场就吸引了我的目光。她漂亮清纯,有着最无辜可爱的微笑,和楚楚动人的大眼睛。但她的笑容和眼神随着剧情的发展变得诡异危险,到最后甚至只剩下空洞和死寂。
天使的面孔,死寂的眼神
魏莱家境良好,母亲端庄优雅,口口声声法理和人情,其实自私自利。她的父亲对家人冷漠无情,妻子和女儿只不过是脸面的装点。这样的家庭,端着华丽的表皮,内里全是丑陋的败絮。
少女的恶与痛,皆与成年人息息相关。
而最有意思的是,全片少年的世界与成人的世界仿佛两条平行线,彼此毫无交集。仅有的一些交集点,也多为成人对小孩单方面的教导和灌输。比如班主任因为胡小蝶跳楼自杀事件被调走,离开之前对陈念说的那番话。还有后来警察对小北的拷问和“威胁”。
所有故事的起始:少女胡小蝶因为无法忍耐校园霸凌而跳楼自杀
少年少女只是听着,或带着绝望或带着仇恨,但他们在成人的世界里,没有选择的权利。所以只能沉默和对抗。
唯一的一次可以称得上“交流”的对白,发生在陈念和郑易之间。那时陈念还信任郑易,她倔强又伤痛地跟他谈起“成长”。
郑易无法解释陈念的问题,只能告诉她,“成长”一定伴随着盲目和疼痛。
这段对话是少女第一次以平等的立场跟一个成人进行沟通。但之后,郑易便失去了她的信任,陈念再也不愿意回应郑易想再次跟她“敞开心扉”交流的渴望。
古人常说,“文以载道”。那些呕心沥血的文人墨客,常常把自己的观点和理想隐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里。
那我是不是也可以仿着说一句,影以述己。
有追求的导演们,在执导影片的时候,是不是也会放入自己内心的剖白呢?
曾国祥在采访中谈起“少年”,说少年是值得被保护的。他们会有很多理想,永远觉得这个世界不够好,一腔热血投入很多,觉得自己能改变世界。他们发光发亮的时刻很短,但那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天真和理想。“这种理想是需要大家去保护的,因为他们就是我们的未来。”
在陈念和郑易站在平等的立场上交流的那一刻,郑易无奈而又愧疚。他想要保护陈念,用法律制裁霸凌胡小蝶随后又因为陈念的“告密”而去威胁她的那帮人,但他却被成人世界的各种规则束手束脚。他想要试着去接近陈念的内心,去理解她的执拗和害怕,但终究像不会游泳的人,看到了溺水者,隔着江河,恍如在两个世界。
曾国祥导演站在成年人的立场,表达说“少年的理想需要大家去保护”,但在影片中,成人从头到尾都是缺失的,警官每一次自作主张地“保护”,都给少年们带来了更大的灾难。
少年人只能自救,只能抱团取暖,只能莽莽撞撞地像两只兔子,奔驰在电闪雷鸣的荒原。
然后经历伤痛,成长,变为麻木坚强的大人。
然后回首过去,再自作主张地去“保护”少年的天真和理想。
颇多讽刺。
“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少年的你》最初的宣传语。
这里的“你”,是少年,“我”,也是。
跟成年人无关。
这大概就是少年们内心最固执,也最尖锐的自白了吧。
参考资料:
1、《港产片的消失与再现》,李照兴
2、《专访电影<七月与安生>导演曾国祥 》,搜狐“中访财经”专栏
3、《<少年的你>导演曾国祥:守护难能可贵的天真》,“澎湃新闻”曾国祥专访
4、《故事》 罗伯特·麦基
我是文冰,只谈感受,毫无理性。
如果你喜欢我,欢迎关注#文冰碎碎念#,跟我一起领略光影世界吧。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