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诞生46亿年了消耗多少能量(为什么太阳可以燃烧46亿年而不灭)

太阳被我们称为“万物之源”,在过去的46亿年里,太阳从未停止过给地球送来光和热,正因为如此,地球才会成为一颗生机勃勃的星球。那么为什么太阳可以燃烧46亿年而不灭呢?

太阳诞生46亿年了消耗多少能量(为什么太阳可以燃烧46亿年而不灭)(1)

人类很早就开始思考太阳到底使用了什么当燃料,曾经有一种观点认为,太阳的燃料应该就是煤,它之所以能够长久地燃烧,只不过是因为太阳上的煤实在是太多了。

然而后来人们却发现,以太阳的体积来计算,就算它全部都是由煤构成,也只够烧大约5000年,要知道人类自己的历史都远不止5000年,因此这种观点就被否定了,于是太阳的燃烧机制就成为了一个谜团。

在进入了20世纪之后,随着量子力学的发展和完善,科学家才对太阳的能量来源作出了合理的解释,即:太阳的能量来自其核心的核聚变反应,而它使用的“核燃料”就是宇宙中丰度最高、结构最简单的氢元素。

太阳诞生46亿年了消耗多少能量(为什么太阳可以燃烧46亿年而不灭)(2)

需要注意的是,常见的燃烧现象是指可燃物与氧气发生剧烈的氧化反应,并以火焰的形式释放出光和热,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讲,太阳并没有燃烧,不过为了方便描述,我们还是将太阳发光发热的现象描述为“燃烧”,请大家注意区分。

科学家认为,在太阳的核心反应区,氢原子核会通过一系列的反应不断地聚变成氦原子核,并因为质量出现亏损而释放出能量,由于氢原子核其实就是一个质子,所以这一系列的反应就被称为“质子-质子链反应”。

太阳诞生46亿年了消耗多少能量(为什么太阳可以燃烧46亿年而不灭)(3)

如上图所示,“质子-质子链反应”可以简单地分为三步,第一步是两个质子聚合成一个氘原子核,第二步是一个氘原子核和一个质子聚合成一个氦-3原子核,第三步是两个氦-3原子核聚合成一个氦-4原子核。

但问题是,太阳核心反应区的半径占据了太阳半径的大约4分之1,从理论上来讲,这片区域中的任一位置应该都具备了发生“质子-质子链反应”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太阳核心反应区中的质子就应该在极短时间内就全部发生核聚变,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换句话来讲就是,太阳应该像氢弹一样瞬间就炸了。

太阳诞生46亿年了消耗多少能量(为什么太阳可以燃烧46亿年而不灭)(4)

很明显,这样的事情并没有发生,否则的话,太阳也就不可能燃烧46亿年而不灭了,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是可以解释的。

关键就在于“质子-质子链反应”的第一步,也就是两个质子聚合成一个氘原子核,因为质子都是带正电的,所以在质子和质子之间存在着强大的斥力,想要克服这种斥力,质子就必须具备足够快的速度。

由于温度就是指微观粒子热运动的激烈程度,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必须在足够高的温度下,两个质子才可能会发生碰撞,需要多高的温度呢?科学家给出的答案是:至少是上亿摄氏度。

然而太阳核心区域的温度却只有1500万摄氏度左右,这样的温度根本就无法让两个质子发生碰撞,既然如此,为什么太阳还会燃烧呢?实际上,这个问题曾经困扰了科学家很长一段时间,直到“量子隧穿效应”的发现。

太阳诞生46亿年了消耗多少能量(为什么太阳可以燃烧46亿年而不灭)(5)

简而言之,“量子隧穿效应”就是指在能量不足的情况下,微观粒子仍然有极低的概率穿过在经典力学中不可能穿过的屏障,所以这也被人们戏称为“微观世界中的穿墙术”。

需要指出的是,“量子隧穿效应”可以通过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和量子力学中的“能量-时间不确定性原理”来进行解释,除此之外,“量子隧穿效应”也早已在实验中得到证实,并且还得到了一定的应用,比如说用于观察和定位原子的“扫描隧道显微镜”其实就是利用了“量子隧穿效应”,因此可以说,这种现象是真实存在的。

另一方面来讲,当两个质子碰撞在一起的时候,它们就形成了一个“双质子”,而“双质子”又非常不稳定,科学家发现,在极短的时间内(小于1纳秒),“双质子”就有99.999%以上的概率会重新衰变成两个质子,只有在极小的概率下,“双质子”中的一个质子才会因为发生β衰变而成为中子,进而使“双质子”转变成包含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的氘原子核。

太阳诞生46亿年了消耗多少能量(为什么太阳可以燃烧46亿年而不灭)(6)

科学家认为,“量子隧穿效应”发生的概率原本就已经极低了,在此基础上,再加上“双质子”的衰变问题,“质子-质子链反应”的第一步发生的概率简直就是微乎其微了,正是因为如此,太阳才能够以极为缓慢的速度消耗自己核心反应区的“核燃料”,进而持续稳定地燃烧。

看完科学家的解释,相信大家也明白了“太阳可以燃烧46亿年而不灭”的原因。值得一提的是,太阳的“核燃料”终究是会用完的,根据科学家的估算,在大约50亿年后,太阳核心的氢元素就会消耗殆尽,而届时的地球也将因此而变得不再适合人类生存。


好了,今天我们就先讲到这里,欢迎大家关注我们,我们下次再见。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与作者联系删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