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鑫宇案的造谣式真相(时评胡鑫宇案真相只有一个)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评论员 高路

胡鑫宇案的造谣式真相(时评胡鑫宇案真相只有一个)(1)

29日,随着江西警方通报,失踪106天的高一男生胡鑫宇尸体已被找到,各种版本的真相探求、剖析也相续出现。一些媒体梳理出了几大疑问、几大悬念,网络上各种猜测满天飞,公众也满怀好奇关注着最新进展。

客观上说,这些疑点的产生与案情本身就比较离奇有关。胡鑫宇傍晚时分突然失踪,一百多天音讯全无,而发现尸体的地方竟然是此前搜索过多轮的学校后山。胡鑫宇的母亲李女士30日对媒体透露是在一个储粮仓库里发现的,他是怎么避开学校监控,其后又发生了什么?这里面处处透着诡异,让人看后不免疑窦丛生。

这也与警方目前公开的信息还不完整有关。公开的通报内容非常简短,相关部门也没有就有关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或者接受更细一点的采访,大家实在没有办法从官方简单的通报中获得太多有效的信息。

而大家对死者的关切同情,想了解真相的愿望又是如此迫切,于是一些人就用类似于脑补这样的方式来填充真相鸿沟,以满足社会需求。这样一来,必定带来与事实的偏差甚至背离。

这一现象已经在别的案子上多次出现,乍一看,云山雾罩,好像错综复杂,有很多内幕,其实真相只有一个,其它再离奇也只是故事,都只是真相不明前的喧嚣。在这些“悬疑片”中,神探李昌钰也会“及时”出现,给大家送上所谓的“权威解读”。事后证明,一些传得沸沸扬扬的案子,所谓的完美犯罪只是被暂时掩盖真相,本身并不复杂。李昌钰也不止一次辟谣并没有发布相关言论。

由此可见,警方需要满足公众对知情权的需求,主动发声,引导舆论,避免误会的产生和扩散。信息匮乏很容易导致猜测、臆想、甚至谣言的盛行,被置于阴谋论的漩涡中,这不利于理性关注的形成。

另一方面,公众也需要尊重警方破案的节奏,保持理性。调查真相是需要时间的,警方断案必定是建立在大量事实、证据的基础上的,结论必须严谨经得起质疑。报道重时效重事实,可以攫取片断,但警方发布的信息重的是正确和权威。

目前,胡鑫宇案尸检已经完成,现场勘查过程中发现的一支录音笔,也已送专业机构鉴定。同时,公安机关已邀请国内权威刑事技术专家到现场参与勘验。调查、检验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中。

可以说,离真相揭开已经不远了,相信随着更多细节的披露,有些疑问将迎刃而解,有些悬念不再突兀,而不可思议的种种猜测也会有合理的解释。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