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科举第一人(一个大器晚成的)

康熙三十六年,丁丑科会试。

这一天,位于北京内城东南方的贡院内热闹非凡,来自全国各地的士子们守在贡院大门外等待着考试,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科举会试是鲤鱼跃龙门最重要的一步,抓住机遇便能实现读书人梦寐以求的夙愿,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清代科举第一人(一个大器晚成的)(1)

清代会试考卷真迹

在这群士子中,有一个人显得很是突出,读书人一般都是身材清瘦矮小,但是这位却是高大粗壮,而且年龄上看起来比较大,不像是考生,反倒像是送考的家长。最为奇特的是该生除了还背着一个破旧的布包,活脱脱一个乡下进城赶集的庄稼汉。

这名士子便是李蟠,来自江苏徐州的考生,这一年,他已经47岁了。

考官在门口点名,点到李蟠时看到这身行头,很是诧异,古代科举监察也是很严格的,这人还背着包裹,怎么能进考场,万一里面装的都是小抄怎么办?考官当即命他解开来检查,一打开才发现,里面竟然都是米面饽饽,一数,居然有36个!

考官愣了一下,带干粮的虽然不稀奇,但是带这么多,这哥们还打算在里面卖饽饽不成!考官当然不允许,李蟠忙解释道自己饭量大,饽饽带少了不够吃,考官看他一脸老实淳朴样,心一软,也不计较了,但是为了避嫌,让他把饽饽揣在怀里进去考试。

清代科举第一人(一个大器晚成的)(2)

饽饽

就这样,李蟠顺利地带着36个饽饽进了考场。其实李蟠不仅是饭量大,其人思维也比较迟缓,都快50的人了还在科举场上奋斗,换做一般人,孙子估计都能参加科举了(古人婚配年龄早)。

很快,开考钟声敲响,士子们纷纷提笔开始答题,李蟠也不例外,时间就这样一分一秒的过去了,当你静下心来全身心投入一件事的时候,时间往往过的非常快,就像这场考试。这一场是最后一场,考官们也是心里都有点毛躁,结束后就能回家放松一下了。

天快黑了,士子们纷纷起身交卷,考官们忙着清点试卷,数了数,发现少了一人,一看,好家伙,李蟠还在角落里抓耳挠腮。

几名考官无奈的摇了摇头,到李蟠身旁一看,文章他居然才开了个头,试卷大半还空着,考官心想这不瞎胡闹嘛,赶紧催促他交卷。

清代科举第一人(一个大器晚成的)(3)

皇榜

李蟠一听催促,更加着急了,不由得声泪俱下地哀求道:“学生毕生之业,在此一举。请千万不要催逼,容我慢慢写完。”考官不允,但是白天检查李蟠包裹的主考官摆手制止了其他考官。为了让李蟠写完,还发了几只蜡烛给他。

李蟠带的36个饽饽早就吃完了,这会又饿了,见主考官人不错,索性厚着脸皮讨要几个馒头充饥,好在主考官人不错,破例派人去给他买了几个馒头,就这样,李蟠挑灯夜战,一直忙活到深夜才交卷。

这一年丁丑科会试结束后,康熙皇帝命主考官汇报士子的情况,主考官便将李蟠的事说给康熙听,康熙不禁哈哈大笑,同时也记住了这个士子。

一个月后的殿试,李蟠表现还算出色,康熙帝大加赞赏,虽说李蟠不是最出类拔萃的,但是康熙认为这个人心眼实在,是个难得的苦学之士,直接御笔钦点李蟠为状元。李蟠大名迅速传遍士林,他的饭量也成为大家谈论的焦点,后来一位同科进士还写了一首打油诗。

清代科举第一人(一个大器晚成的)(4)

李蟠塑像

望重彭城郡,名高进土科。仪容好绛勃,刀笔似萧何。木下还生子,虫边还出番。一般难学处,三十六饽饽。

就这样,饽饽状元由此而来。李蟠后来为官的时候,也是清正廉洁,但是官运却不亨通。两年后却因为主持顺天府乡试时,由于取士公正遭人陷害,康熙帝大怒,判了李蟠充军,3年后才得以回乡,从此李蟠对官场心灰意冷,在家一心著书,后来康熙想重新起用李蟠,但是李蟠回绝了,终身不再踏入仕途。最终于雍正四年终老乡野,当地人为了纪念他,为他修建了碑亭,多年后,两江总督蒋攸亲自为李蟠写传记以表纪念。

清代科举第一人(一个大器晚成的)(5)

李蟠纪念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