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公殉职感想(我看清了自己的)
生平第一次因公追剧,花巨资99元注册了个爱奇艺会员,熬夜追上班空隙时追,还在办公室笑出了猪叫。
医生不屑医疗剧,律师鄙视律政剧,这是一条生活常识。但这次,大批正经法官对一部法庭剧欲罢不能,纷纷感慨:这哪里是看剧,分明是看自己上班时的监控录像。
作为每集剧末被观众直接pass过去的“鸣谢专家顾问”中的一员,我被邀(强)稿(迫)分享一点与编剧聊剧本的心路历程。
Q1
“
法官是怎样的生物?
世人心中的法官:刻板严肃,全知全能,永不犯错。
但试想一下:如果你身边有这样一个毫无瑕疵的人,你会不会敬而远之?
那么,一个真实可爱、有观众缘的法官什么样?
TA以为自己走路带风,结果下一秒就掉井里。
比如立案庭庭长方远昨天还沉浸在自己的副院长梦里誓要“稳中求胜”,今天就在上级领导的调研会上大放厥词:“网上开个庭,要不这边掉了,要不那边掉了,你喊我他喊他,跟唱山歌一样。”观众一边计算着领导们的心理阴影面积,一边拍手称快:这个庭长我爱了。
TA在庭上霸气侧漏,在庭下也可能瞬间破防。
比如宋雨霏第一集上来就判了个无期,刑事法官的“杀气”溢出屏幕,合议时的说一不二也让人不禁感慨霏姐真是“刚”。而被改判后面对舆论的压力、质疑的声音,这位铁娘子在舞蹈房的挥汗如雨,在前男友徐天面前的崩溃落泪也令人动容:她是个女法官,但也是个女人。
所以,想象中的法官和现实中的法官,隔着一条“卖家秀”和“买家秀”的小鸿沟,当然这个“买家秀”并不low,反倒呈现出一种“反差萌”。
什么是反差萌?就是人类害怕狮虎,却觉得他们的幼崽尤为可爱。就是当新认识的小伙伴问我你平时这么二,做什么工作的?我说我是法官,对方的表情先像见了鬼然后像见了神,最后感慨:原来法官也是个人。
毕淑敏说,额头上没有一丝皱纹的美人,怕血管里流动的都是水。钱钟书说,过于圣人,很难写出充分展现人性复杂的好作品。
这就是这部剧试图塑造的法官群像:
他们不是万神殿的宙斯赫拉,而是人世间的你我他。他们可能会犯错,但活色生香;他们或许不完美,但有血有肉。
Q2
“
法院是怎样的地方?
围墙大院戒备森严,法警开道全体鞠躬,法庭内外回声嘹亮,办公区域鸦雀无声。
对不起那是上个世纪的律政剧,如今早就不这么拍了!
真实的法院是一副怎样的场景呢?
方婶儿一手抱娃一手劝架,用湖南塑料普通话在小夫妻之间左右逢源,这是法院。
周亦安吓唬当事人“有个当事人做坏事遭报应了”被师父一脚踹进办公室,这是法院。
立案庭庭长和民庭庭长平日里相爱相杀炒CP,挨骂时一唱一和怼院长,这是法院。
法条姐初来乍到,周亦安反问“最高法来的怎样?她一年办几个案子”,这也是法院。
以往的法庭剧给人的感觉是“高大上”“伟光正”,《底线》偏不按套路出牌,拼命把自己往土里插,结果相当吸粉。
首先是最高法忒有勇气地自黑了一把:你说我办案少?对啊我承认,但观众就喜欢这样的我怎么地了吧,说明咱格局大,底气足!
接着是法官们贡献的日常段子:
立案庭不就是法院看大门的吗
周六保证不休息,周日休息不保证
法官就两种情况,一种白头发,一种没头发
你把我们当房产中介了?咱这制服辨识度太低了
一边笑到质壁分离,一边想大吼一声:编剧你给我出来!你是不是在我办公室安了摄像头?
当然现实比电影更精彩。
比如你知道男法官就像蒲公英,风一吹就成了秃瓢;女法官穿夏季制服,会被当成扫地阿姨喊去捡树叶吗?(关于夏季制服敬请期待后续)
你知道法院的打印机就像印钞机,只不过印的是写不完的判决书;法官的审判系统就像中了毒,无论这个月销多少案子下个月一觉回到解放前吗?
艺术源于生活,但最终也要回归生活,这部剧真实的向观众呈现了法院到底是个怎样的地方:
它冷面肃穆也热气腾腾,高高在上也烟火十足,它是一言九鼎也是婆婆妈妈,是不容置疑的权威也是关门吐槽的自黑。
Q3
“
判决是怎样炼成的?
大众心中似乎有一套让法官原地爆炸的“神逻辑”:
前提:你们当法官的,一定都很会背法条
结论:我要是背一背法条,也能当法官了
所以,只要背出206块骨骼,我明天就能持证上岗做心脏搭桥;只要背下牛津词典,我即日就能为各国元首同声传译。
来来来,这部剧告诉你一份判决到底是怎样炼成的。
还记得雨霏判的辱母杀人案吗?雷星宇藏刀是有备无患还是蓄谋已久?猥亵是正在发生的危险还是将来持续的威胁?
还记得方远审的离婚抚养案吗?谁在说真话谁在说假话,孩子一审时对法官撒了谎,再审时说的话一定就是真话吗?
还记得同时进行的两宗性骚扰案吗?是男方行为失德还是女方另有所图?息事宁人是对女性的保护还是对色狼的纵容?
上述问题,任你法条翻烂都找不到答案。要知道,法庭上的故事,永远是套娃,是罗生门,是盗梦空间,是再浩瀚的法条都不能穷尽的宇宙银河。
现实中的一个改判,舆情沸腾键盘侠出动,网络暴力接踵而至。但为什么换成了屏幕前,观众不会因为改判指责宋雨霏,不会因为再审而怪罪方远?
因为合议庭“吵架”的全过程让观众知道:你认为的“错判”,和法律上的“错判”不是一个概念,法官不是事件亲历者,他们无法还原客观事实,只能通过证据碎片的拼图,让法律事实一路追随客观事实。
因为两宗性骚扰案的反转让观众知道:经验让人一叶知秋,但证实性偏差也会让人一叶障目。不同法官会因人生阅历的不同而意见相左;甚至同一个法官,也可能在不同阶段左右互搏自我推翻。
这部剧将合议庭讨论案件的全过程从海底拉到海面,透过上帝视角告诉观众:
每份判决的背后都是天人交战,它皓首穷经但不能纸上谈兵,是做选择题但选项并不唯一。它就像一时怀胎,一直难产。
Q4
“
法律应有怎样的底线?
临近月末,编剧提醒我:该填报三个规定了。
不愧是打入法院内部的沉浸式编剧,不愧是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刻入DNA的红剧正剧。
远房亲戚塞到手里的钞票,不能拿;服装店老板娘量身定制的T恤,不能穿;对方律师蓄意买单的咖啡,不能喝。
遇上狄伦那样见到法官就套近乎向当事人显摆自己人脉的“讼棍”,有经验的法官会绕道,或者发出灵魂三问: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有什么事?
不错,这是法官最基本的底线,但这远远不是这部剧最深层次立意的“底线”。
那么更深层次的底线是什么呢?
李芳凝性骚扰案告诉观众:女性有选择美丽和被尊重的权利,无论女性衣着性感或保守,都不是为了被他人侵犯,更不应受到网暴的二次伤害——这是叶芯坚守的底线。
莫莫劳动合同案反向揭示了社会为何对女性有偏见:“正因为你有这样的想法,用错误的方式为自己谋利,大众才会对女性有越来越多的误解”——这是周亦安坚守的底线。
穆子琪生命权案让我们知道:法律固然是道德的底线,但法律的底线,也要彰显基本的公序良俗。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这是方远和徐天坚守的底线。
辱母杀人案和主播猝死案的舆情反转也让全社会反思:法律要追求社会效果但不能被民意裹挟,欢迎舆论监督但不能被舆论审判——这是所有法律人共同坚守的底线。
每个案件的背后都有一个底线,这个底线,是法律的底线,法官的底线,法律人的底线,法治社会的底线。
这些改编自真实案例的故事,活生生血淋淋的告诉我们:
规则与情理、法律与道德、审判与舆论之间都有一条底线:它们彼此相关又保持独立,就像长江和汉水,殊途同归却泾渭分明。
写在最后
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不是强行拉抬,而是像荷叶上泻过的水,留不下一点痕迹。《底线》就是在这种荷叶泄水间,让观众时而会心一笑,时而心头一绞。
案件素材的创造、法官人设的塑造、法院氛围的营造、中心思想的打造,无不流露一个字:真——因为真材实料,所以回味无穷。
文末出个戏吧,既然花巨资充了会员也不能白充,在此想拿(合)来(理)主(使)义(用)最高法新闻局李广宇局长的一段评论:
所谓普法,如果只是讲解几个法条,那你就太看低我们的观众了。都什么年代了!让观众能体会到人性的复杂深刻,事实的扑朔迷离,裁判的左右为难,法官的上下求索……然后跟着法官一起,尽可能地去理性、中立、又保持必要的温度,那才是《底线》式普法。
来源:法影斑斓
作者:赵霏 | 编辑:周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