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课文里的问题(不要回避课文里的错误)
■王庆峰“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这则鹬蚌相争的故事,许多人都耳熟能详不过,最近有个小学生提出了疑问:“蚌的肉被鸟的嘴夹住了,蚌又用壳把鸟的嘴反夹住了,那么,它们是怎么开口说话的?”,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如何解决课文里的问题?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如何解决课文里的问题
■王庆峰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这则鹬蚌相争的故事,许多人都耳熟能详。不过,最近有个小学生提出了疑问:“蚌的肉被鸟的嘴夹住了,蚌又用壳把鸟的嘴反夹住了,那么,它们是怎么开口说话的?”
鹬蚌相争的故事,出自《战国策·燕策》,记载的是辩士苏代借用民间流传的寓言故事来说明赵燕相持会给两国都带来祸害,从而阻止了赵国攻打燕国。该小学生发出质疑之后,相关部门回应,寓言故事用来喻事明理,允许有一些想象和夸张,暂时不会更改教材。必须承认,寓言故事为达到生动形象、直白明了的效果,常常使用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这本身即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体现。倘要严格较真的话,鹬和蚌并不会说人话,大灰狼也不会扮作狼外婆,龟和兔怎么可能去赛跑?我们理解寓言,必须浸入情境,而不能认死理、钻牛角尖。
但寓言表达手法没问题,不代表讲述逻辑能自洽。鹬蚌相争的故事非常精妙,较真大可不必。但也颇有一些故事,为了讲道理而不顾逻辑。如课文《羿射九日》讲到,天上同时出现十个太阳,“江河里的水都被蒸干了”,然后又写到,为了帮助人们摆脱苦海,神射手羿“蹚过九十九条大河”。同样地,童话故事《灰姑娘》里,过了12点魔法都会消失,一切归回原状,但是唯独水晶鞋被保留下来。像这样一些漏洞,就不能简单用寓言的“筐”给盖住,而应该大胆承认错误。小学生主动挑错,是批判精神和怀疑态度的体现,值得点个赞。
教育界有个理论,“儿童乃成人之父”。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在许多案例中,问题不是成人主动发现的,而是小孩子挑出的。正是这种对比,让我们看到孩子们身上有某些难能可贵的品质,如对细节的专注性,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正如《发现儿童》所写的,“儿童本质上是积极的主体,蕴藏着创造力和志趣爱好,但往往被成人制定的教育制度所压抑”。今天我们成人也要想一想,何以自己发现不了问题?是对经典习惯了盲目崇信,还是养成了某种表达套路,抑或被生活顿挫了热情?果真如此,孩子难道不是成人学习的榜样吗?
这也提醒我们,权威的课文,不能照搬大道理,而是要讲好小故事。作为孩子的引路人,应以回归童年去解读学生,充分地代入学生,为他们创设适宜身心发展的阅读环境。好的文章应该能开启学生大脑、打动学生心灵,面对学生质疑时正面回应、及时纠偏,而不是据以经典之名,绝不悔改、文过饰非。
明代学者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我们固然要追求知识,但更追求独立求索的态度,不盲信权威的精神。一些小学生挑出课文的错误,不管是否成立,其态度总是值得赞扬的。倘若错误成立,如何回应也很重要。《羿射九日》被曝漏洞之后,教材编写组表示会认真研究,对教材进行适当修改。在我看来,这就是个不错的态度。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