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农打井挖出金饼专家上交(老农家传9道圣旨)
1998年4月6日《西安日报》发布的一则消息轰动全国,一位老农家中发现了清代圣旨九道,以及两块皇帝御赐牌匾等文物,林林总总共计40余件。
消息传开之后,无数的专家以及文物爱好者,全都跑到老农家中来参观,而很多博物馆的工作者,则建议老农将文物上交博物馆。
架不住博物馆专家的不停劝说,老农最终答应了博物馆的请求。
可他万万没有想到,在几年之后,他放在博物馆里的圣旨竟然丢了两道。
老人家,您被骗了吧?
1998年,一位身着朴素的老农,找到了《西安日报》高级编辑郭兴文。老农告诉郭编辑,自己名叫张振华,家中有祖传的九道圣旨,看看报社能不能报道一下这个消息。
最开始的时候,郭兴文是有些不相信的,毕竟不管是哪个朝代的圣旨,能够保存到现在,都应该属于国家一级文物了,其研究价值还是文学价值都相当高。
而面前这个老农穿着朴素,绝对不像是能够收藏这种宝物的有钱人。
郭兴文就以为,老人应该是花钱从那些招摇撞骗的文物贩子手中买的假的圣旨。想着这位淳朴的老人,如果被骗心中肯定不好受。
于是郭兴文便关心地问道,老人家你从哪里买到的圣旨?
可这位老农听到郭兴文的话却非常地不开心,他坚定地说道:圣旨根本不是买的,就是自己祖上传下来的,绝对是真品。
就这样,郭兴文怀着半信半疑的心态,跟着老农去到他家离一探究竟。然而当郭兴文刚走到老人家门口时,他隐隐觉得,可能真是自己错了。
老人住在一座祖传的老宅,这所宅院让郭兴文感觉到了格外的与众不同。
宅子虽然破败,但上面古瓦错列砖墙石柱上都刻着精美的浮雕,一看就能想象到昔日这里的辉煌。
之后,老人把40余件文物陈列到郭兴文眼前。看到那些令人瞠目结舌的文物,凭借多年的经验,郭兴文断定,这些文物没有一件是赝品。
为了进一步确定,郭文兴又带着老人找到博物馆的专家进行鉴定。结果不出郭文兴所料,老农家的40多件文物,无一例外,都是真品。
其中有九道圣旨,更是保存完好品相极佳,绝对是价值连城的珍品文物,具备巨大的考古价值和观赏价值。
要知道,古时候的圣旨一般都是由丝绸或者是纸张制作的,这在文物当中都属于极其不好保存的品类。西安作为六朝古都,在当时,也不过只有4道完整保存下来的圣旨。
而老农手中的圣旨数量,是整个西安发掘圣旨的两倍还多,想想都让人感觉到不可思议。
而事实上,老农家中的圣旨原本也并非9道而是13道,因为种种原因最终保存到现在就只剩下九道了。
那么,如此朴素的老农,从哪儿弄来的这九道圣旨?而且老农也不富裕,怎么住得起如此“富丽堂皇”的老宅呢?
虎落平阳被犬欺
原来,张老汉如今虽然只是一个普普通通地地道道的农民,但他的祖上却是当地的名门望族。明朝时就已经声名显赫,其中以张鼎官职最高。
张鼎的父亲就是山西蒲州知州,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张鼎考上进士,先任刑部主事,后任太原知府。
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九月,孝宗朱祐樘即位,张鼎被提拔为户部侍郎。
除此之外,张鼎还是著名的文学家,著有《仕学日记》《自在诗文》等。
后来明朝灭亡,但张家并没有因此没落。崇祯之时,张家的张鹏程任陕西总兵副将,后来归顺清廷,受豫亲王多铎的青睐,被其招致麾下之后曾立下多起战功。
张鹏程之子名叫张玉麟,张玉麟的功绩比父亲更加辉煌。因为他曾救过康熙皇帝的命。
张玉麟25岁时就当上了参将(相当于师长,仅次于其父的总兵副将),后随康熙平定三藩之乱。
康熙37年(1698年),张玉麟调任台湾总兵,在当地治军有方,深受百姓爱戴。
康熙四十年秋天,张玉麟离任。在离开台湾前,张玉麟把自己在台湾的所有俸禄,全部捐给了台湾府学明伦堂。
也正是这次离任,张玉麟阴差阳错地救了康熙一命。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九月,康熙皇帝第四次南巡,张玉麒奉命“扈从圣驾”。
当时,康熙乘船渡过马颊河时忽然起飓风,在帆船颠簸之下,康熙差点跌入河中。
此时,站在一旁的张玉麒眼疾手快,张弓搭箭,一箭将船帆射落。船也因此停止了颠簸。
正是因为此事,康熙赐给张玉麒一块牌匾,上书“机宜果断”四个大字。
除此之外,康熙四十六年,张玉麒请求为他远在陕西的家族祠堂题字,康熙于是又御赐了一块牌匾,上书“世泽堂”三个大字。这两块牌匾后来都流传到了张振华老汉手里。
康熙五十三年,张玉麒告老还乡,因多年风餐露宿而卧病在床。康熙为表体恤之情,赐给他“奕世承庥”牌匾。但不幸的是,这块牌匾并没有传下来。
时至今日,在台湾西部彰化县仍有一个陕西村,这显然与张玉麒治理台湾有着莫大的关系。
张玉麒之后,其子张国正,其孙张大成都任宁国参将;张大成之子张廷彦在乾隆年间,由宁国参将升任郧阳副总兵;张廷彦之子张锡奎承袭了郧阳副总兵。张家七代为将,可谓显赫一时。
可以说整个清朝时期,张家都是陕西地区有名的官宦世家。因此,连续几代皇帝都曾给张家下过圣旨,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些皇室下的圣旨,全部被张家保存了下来,在张家人看来都是莫大的荣耀。所以就这么一代一代地妥善保管并传承了下来。
然而,随着清朝灭亡,张家也开始由盛转衰。
张锡奎之后,张家虽再无人任职,但仍享俸禄。清朝灭亡后,张家的俸禄也就此断了。但那13道圣旨却仍被视如珍宝,一直被张家人小心翼翼地收藏着。
可到了1926年,陕西军阀刘镇华举兵,妄图一统陕西,将西安城围了8个月,民不聊生。而刘镇华本人则强占了张家祖宅,直接住进了这座曾风光无限的宅院。
今时不同往日,曾经提到张家大名,谁人不畏惧三分。可如今张家人只能忍气吞声。然而悲剧还在后面。
1927年,随着国民革命军北上,西安之围被解,刘镇华统治陕西的美梦彻底破灭,只能去投靠冯玉祥。
临走之时,刘镇华不但将张家宅院里值钱的物件都搜刮干净了,还意外发现了四道圣旨,也一并顺走了。
张家人回到了破败不堪的宅院内,第一件事就是去找圣旨的藏匿之处,结果却发现没了四道。张家人赶忙跑出去追问刘镇华。
可没成想,不但连刘镇华的面都没见到,张家人还挨了一顿毒打,其中有一个士兵更是扬言要开枪毙了他们,好在张家人接连求饶才得以幸免。
为了不让宝物再丢失,为了不丢了性命,张家人将剩下的宝物连夜打包了几个大箱子,然后逃之夭夭了。之后这几件宝物一直被埋在土里,地点只有张家人自己知道。
直到90年代,张振华觉得有必要让这些文物重见天日了,所以才找到了西安日报的记者。
一级文物不该上缴国家吗?张振华为何答应博物馆的要求?
张家的九道圣旨从雍正皇帝开始一直到道光皇帝结束,时间跨度100多年,圣旨距今最长的300多年,最短的也就有近200年历史。
另外那两块御赐金匾和其他文物,同样都是价值不菲。
发现这些文物的郭兴文和同事们十分兴奋,他们把所有文物拍照记录,当晚便刊登在西安日报上。
之后在整个西安甚至整个中国都引起了轰动,无数的文物圈专家学者都慕名而来。
张家破败的大院被围得水泄不通,这个落魄的家族时隔几百年之后,再次成为了全国瞩目的焦点。
事实上张振华只是想借着这次报道,获得国家有关部门以及文物界的支持。可他身为一个老农民,怎么也没有想到会引起如此巨大的轰动。
郭兴文看到这一幕之后,便向张振华建议,为了文物以及张家人的安全考虑,最好把圣旨和牌匾交给有关部门代为管理。
看到这里很多人不禁会感到奇怪,这么珍贵的文物一经发现不都应该上缴国家吗?
事实上并非如此,张振华这些圣旨以及御赐金匾,都是其祖传文物有精确的历史可考,并非那些来路不明的出土文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文物收藏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可以以多种途径收藏文物。
其中依法继承或者赠予就是其中之一,所以祖传文物不管多么珍贵,个人收藏都是合法的但绝对不可以对其进行买卖。
上世纪90年代我国正处于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但各项法律也并不是那么健全,有非常多的人为了赚钱铤而走险。那个时候很多的出土文物,都被一些文物贩卖集团倒卖到了国外。
所以这九道圣旨因为极其珍贵和高昂的价值,肯定也有非常多的犯罪集团在背后虎视眈眈。
加上自从报纸曝光之后,全国各地的文物爱好者收藏着,包括一些专家学者都前来慕名观看。这其中包不包括一些居心叵测之人,谁也不知道。
对于郭兴文的建议,张振华起初并没有答应,因为这些圣旨都是家中祖传之物,张振华捐献怕愧对列祖列宗。但不成想,这反而让张振华彻夜难眠。
那段时间,总有一批所谓的专家学者,几乎天天找上门来劝张振华将文物交给他们代管。
这些素未相识的人到底是什么目的,张振华不得而知。也正因此,张振华的日常生活以及家人生活都受到了影响。
为了不再受这份折磨,张振华再次找到了唯一能够信赖的的《西安日报》编辑郭兴文,他决定与当地官方的文物局展开合作。
在郭兴文的帮助下,西安小雁塔文物保管所与张振华取得了联络。保管所专家对文物进行了二次鉴定后,得出了与之前完全相同的结论:不管是九道圣旨还是两块御赐金匾,全部是真品。
之后小雁塔保管所与张振华商议,想要在馆内展出这批文物。让这些远道而来的爱好者们,全部可以见证这些文物的尊荣。
本就想着宣扬先祖遗物的张振华,也没有拒绝。之后保管所就以九道圣旨为主要宣传,举办了一次文物展览。
这次展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社会上也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这九道圣旨一下子就成了收藏界以及其他博物馆展览馆眼中的香饽饽。
随后多地博物馆纷纷派出专家,来到西安与张振华洽谈,希望张家藏品可以在他们的馆内进行展览。
后来这九道圣旨分别在广州、江苏等地进行展出,张振华也一路跟着九道圣旨东奔西走,可以说是为了保护先祖遗物费尽了心思。
但谁也没有想到,即便张振华如此小心珍视,这九道圣旨最终还是出了岔子。
九道圣旨丢失两道,展馆怀疑张振华监守自盗?
2002年12月,张振华收到了淮安市清宴园邀请,希望能够展出张家祖传当中的九道圣旨以及两块金匾等文物。
张振华欣然答应,随后双方签订了展览协议。
这次博物馆以及展览馆,展出九道圣旨是希望打出自己馆内的名气,当然肯定也会收取一定的门票以及费用。同样,张振华拿自家文物来展览,也会得到一笔报酬。
当时双方合同里规定,文物展览时间为两个月,张振华展览所收取的费用为14400元。为了让双方都放心,在文物展览期间的安全由双方共同负责,圣旨展厅唯一的钥匙,由张振华保管。
2002年12月26日,张振华带着圣旨来到清宴园。
之后第二天展览开始,为期两个月的展览取得了预想的效果,如果一切无恙这将会是一场皆大欢喜的且双赢的交易。
可谁也没有想到在展览进行到倒数第四天,也就是2月24日的时候,却出现了令人震惊的意外。
2003年2月24日下午,清宴园结束展览闭馆。负责馆内安保的张振华本人,忘记把一楼西侧的大门关上,这就让馆内的展品完全处在一个不设防的状态之下。
其实即便是这样,只要不被别人知道,或者是有人看守的情况下,也不会出现太大的纰漏。
可偏偏当时值班的保安去参加了植树活动,并没有如期回到展厅之中。
直到25日下午,张振华照例巡视展品准备锁门的时候,却发现九道圣旨少了两道。这两道圣旨分别是嘉靖十四年和道光二年所下。
展品失窃之后张振华震惊不已,在通知了展览馆之后他便选择了报警。可警察赶到现场之后,却发现情况十分地蹊跷。
展览馆的门锁都没有任何撬痕也没有丝毫损毁的痕迹,盗贼想要进入屋内却只有走门这一条路,而展厅的钥匙又只有张振华父子有。所以不管是展览馆还是警察,都把怀疑的目光放到了他们身上。
针对这起盗窃案,警方前后进行了长达四年的调查,期间张振华父子积极配合,二人最终也洗脱了“监守自盗”的罪名。
洗刷冤屈的父子二人,找到了清宴园要一个说法。毕竟对方是这次展览的举办方,展品失窃对方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可清宴园这边以各种理由推诿,说白了就是不想为这次的失窃负责任。这直接引发了张振华的怒火,于是他一纸诉状把清宴园告上了法庭。
不能这么算了,必须陪我钱
张振华把清宴园告上法庭,双方就圣旨的丢失责任和圣旨的真伪纠缠不清。
看到这里很多人肯定满脸问号,圣旨的真伪还需要讨论吗?如果不认可真伪,清宴园为何要拿来展出呢?
但清宴园就是看准了圣旨已经丢失,对方拿不出证明的证据。好在还有剩下的几道圣旨,以及曾经流传下来的图片。
最后双方在法院提供的鉴定机构进行真伪鉴定,机构给出最终结论,两道圣旨全部为真。但每道圣旨预估市场价值最高不过十万元,与张振华每道圣旨20万元的心理价位相差巨大。
而法院方面又根据警察调查结果给出最终的责任认定,张振华忘记锁门存在明显的过失。而清宴园的保安巡逻人员没有按时上班,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所以这次圣旨失窃责任应该一方承担一半,最终两道圣旨的估计被评估为18万元。清宴园负有一半的责任,所以赔偿张振华9万元。
当然清宴园所说无法辨别真伪的讲法也被法院驳回,法院认为清宴园对外进行展览时应该做过必要的审查,因为展览对外宣城的清代九道圣旨真迹。所以无法辨别真伪,在这里的理由是完全不成立的。
清宴园方面得知消息之后提出了上诉,他们认为自己并没有什么过失,但淮安市法庭很快就驳回了他们的上诉。
虽然拿到了9万块钱的赔偿,可却让祖传圣旨丢失了两道。张振华觉得愧对列祖列宗,自从之后剩下的七道圣旨,再也没有在任何博物馆展览过。
而那两道失窃的圣旨,到如今依然去向成谜。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