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一则寓言故事呆若木鸡(庄子寓言七十六)
本次要赏析的是《天运》中的第五个寓言“孔子见老聃”:,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庄子的一则寓言故事呆若木鸡?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庄子的一则寓言故事呆若木鸡
本次要赏析的是《天运》中的第五个寓言“孔子见老聃”:
孔子行年五十有(通‘又’)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老聃曰:子来乎?吾闻子北方之贤者也,子亦得道乎?”孔子曰:“未得也。”老子曰:“子恶乎求之哉?”曰:“吾求之于度数,五年而未得也。”老子曰:“子又恶乎求之哉?”曰:“吾求之于阴阳,十有二年而未得。”老子曰:“然。使道而可献,则人莫不献之于其君;使道而可进,则人莫不进之于其亲;使道而可以告人,则人莫不告其兄弟;使道而可以与人,则人莫不与其子孙。然而不可者,无佗(通‘它’)也:中无主而不止,外无正而不行;由中出者,不受于外,圣人不出;由外入者,无主于中,圣人不隐。名,公器也,不可多取。仁义,先王之蘧庐(旅店)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处,觏(gòu,见)而多责。古之至人,假道于仁,托宿于义,以游逍遥之虚,食于苟简(随便、简略)之田,立于不贷(自足、不用付出)之圃。逍遥,无为也;苟简,易养也;不贷,无出也。古者谓是采真之游。以富为是者,不能让禄;以显为是者,不能让名;亲权者,不能与人柄。操之则慄,舍之则悲,而一无所鑑,以窥其所不休者,是天之戮民也。怨恩取与谏教生杀,八者,正之器也,唯循大变无所湮(yān,堵塞)者为能用之。故曰,正者,正也。其心以为不然者,天门弗开矣。”
说的是:“孔子活了五十一岁还没领悟道,就往南到沛地拜见老聃。老聃说:‘你来了吗?我听说你是北方的贤者呵,你该得道了吧?’孔子说:‘还没得道呵。’老子说:‘你是怎样求道的呢?’孔子说:‘我在制度措施等级方面求道,五年还没得到呵。’老子说:‘你又怎样求道呢?’孔子说:‘我又从阴阳上求道,十二年了还是没得到呵。’老子说:‘是呵。假使道可以进献,那么人没有不将它向国君进献的;假使道可以用来进奉,那么人没有不将它向自己的双亲进奉的;假使道可以告诉他人,那么人没有不将它告诉给他兄弟的;假使道可以给人,那么人没有不将它给予他的子孙的。然而不能如此,没有别的呵:自己内心没有主宰它不会留下来,外在行为不端正它不会起作用;由内心主宰发出的东西,不被外界接受,圣人就不会讲出;从外在进入的东西,心中没有主宰,圣人也不会放在心上。名声,是公共的器物呵,不能多取;仁义,是先王寄身的旅舍呵,可以住一宿而不可久住,多住就会受到指责。古代的至人,只是借路于仁,暂住于义,以便遨游于自由自在的境域,取食于简单的田地,立身于现成的园圃。逍遥,就是无为呵;苟简,就易于生存呵;不贷,就不必输出呵。古人称这种情况叫采真之游。以追求财富为目的的人,不会让出利禄;以追求显赫为目的的人,不会让出名声;迷恋权力的人,不会给人权柄。自己拿着担惊受怕,放弃又悲苦不堪,而且心中全无一点鉴识,老盯着自己所无休止追逐的东西,这样的人就是受到上天刑戮的人呵。怨恨、恩惠、获取、施与、谏诤、教化、生存、杀戮这八种作法,全是用来纠正他人的工具呵,只有能跟随大道变化而无所阻塞的人才能使用。所以说,自正的人,才能正人呵。心里认为不是这样的人,那是天门还没打开呵。” 这个寓言,主题是论道,指出:“度数”“阴阳”“仁义”(指法家、阴阳家、儒家)都不合于“道”;声名和仁义都“不可久处”;强调只有能跟随大道变化而无所阻塞的人(“循大变无所湮”),才能使用“怨、恩、取、与、谏、教、生、杀”这些做法;只有自正的人才能正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