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常用古代文学常识简短(高中生古代文学常识4.)

(七)古代礼仪

1.伯(孟)、仲、叔、季

说明

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古代贵族男子的字前常加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父”或“甫”字表示男性,构成男子字的全称,如伯禽父、仲尼父、叔兴父等。

2.孝悦

说明

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梯,指对兄长要敬重、顺从。孔子非常重视孝梯,把孝悌作为实行“仁”的根本,提出“三年无改于父道”“父母在,不远游”等一系列孝梯主张。孟子也把孝梯视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秦汉时的《孝经》则进一步提出“孝为百行之首”。儒家提倡孝梯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宗法等级秩序。

高中常用古代文学常识简短(高中生古代文学常识4.)(1)

3.太牢、少牢

说明

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牛、羊、泵(shi,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少牢只有羊、冢,没有牛。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4.揖让

说明

一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揖让之礼按尊卑分为三种,称为三揖:一为土揖,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为时揖,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置于前;三为天揖,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二指禅让,即让位于比自己更贤能的人。

5.长揖

说明

这是古时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高中常用古代文学常识简短(高中生古代文学常识4.)(2)

6.拱

说明

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如《论语?微子》:“子路拱而立。

7.九拜

说明

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周礼》谓“九拜”:“一日稽首,二日顿首,三日空首,四日振动,五日吉拜,六曰凶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曰肃拜。”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

8.顿首

说明

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如丘迟《与陈伯之书》:“迟顿首陈将军足下;无善,幸甚幸甚……丘迟顿首。

高中常用古代文学常识简短(高中生古代文学常识4.)(3)

9.稽首

说明

古代的一种跪拜礼,为“九拜”之一。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

10.跪

说明

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相如前进毓,跪请秦王。”

11.再拜

说明

先后拜两次,表示礼节之隆重。旧时书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12.膜拜

说明

行礼时,两手放在额上,长时间下跪叩头。原专指礼拜神佛时的一种敬礼,后泛指表示极端恭敬或畏服的行礼方式。今人多用“顶礼膜拜”形容对某人崇拜得五体投地。

13.折腰

说明

即拜揖。鞠躬下拜,表示屈辱之意。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后来引申为倾倒、崇拜。如毛泽东《沁园春·雪》:“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14.坐

说明

古代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为了表示对人尊重,坐法颇有讲究:“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尽后”是尽量让身体坐后一点,以表谦恭;“尽前”是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以免饮食污染坐席而对人不敬。

15.座次

说明

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作“南面”,称臣叫作“北面”。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面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如《鸿门宴》:“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16.虚左

说明

古人乘车以左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如《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候生。“足见信陵君对侯生之尊敬。今有“虚左以待”一语。

17.冠礼

说明

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后加缩布冠、皮井、爵井,分别表示有治人、为国出力、参加祭祀的权力。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给冠者起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成员。因为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所以后世将二十岁称作“弱冠”。

18.祖道

说明

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如《荆柯刺秦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文中的“祖”就是“祖道”,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钱行送19.斋戒

说明

举行祭祀或重大事件时,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以示心地诚敬。“斋”又称“致斋。

致斋三日,宿于内室,要求“五思”(思其居处、笑语、志意、所乐、所嗜),这主要是为了使思想集中、统一。“戒”又称“散斋”,散斋七日,宿于外室,停止参加一切娱乐活动,也不参加哀吊丧礼,以防“失正”“散思”。古人斋戒时忌草,但并非忌食鱼肉荤腥,而是忌食有辛味臭气的食物,如葱、蒜等,这主要是为了防止祭祀时口中发出的臭气对神灵、祖先有所裹渎。

20.讳称

说明

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主要的有:(1)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山陵崩、崩、千秋、晏驾、莞、百岁”等。(2)父母之死称“见背、孤露、弃养”等。(3)佛道徒之死称“涅梨、圆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等。如《赤壁赋》:“羽化而登仙。“仙逝”现也用于称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

(4)一般人的死称“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寿终、贡命、捐生、就木、渣逝、老、故、逝、终”等。

(八)饮食器用

1.五谷

说明

一种指稻、乘、樱、麦、蒜;另一种指麻、季、樱、麦、蔽。古代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而北方种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无稻。

2.食器

说明

古代食器种类很多,主要的有:篮(gui),形似大碗,人们从瓶(yan)中盛出食物放在簋中再食用。董(fu),是一种长方形的盛装食物的器具,用途与篮相同,故有“董簋对举”的说法。豆,像高脚盘,本用来盛添樱,供祭祀用,后渐渐用来盛肉酱与肉奠了。皿,盛饭食的用具,两边有耳。

孟,盛饮之器,敞口,深腹,有耳,下有圆形之足。盆、孟,均为盛物之器。案,又称食案,是进食用的托盘,形体不大,有四足或三足,足很矮,古人进食时常“举案齐眉”,以示敬意。匕,是长柄汤匙;组,是长方形钻板,两端有足支地。如《鸿门宴》:“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啥,夹食的用具,与“住”谐音,因避讳故取反义为“快”,又因竹制,故加“竹”字头为“筷”,沿用至今。

3.炊具

说明

炊具可分为陶制、青铜制两大类。一般百姓多用陶制,青铜炊具为贵族所用。

鼎,最早是陶制的,殷周以后开始用青铜制作。

鼎腹一般呈圆形,下有三足,故有“三足鼎立”之说;鼎的上沿有两耳,可穿进棍棒抬举。夏禹时的九鼎,经殷代传至周朝,象征国家最高权力,只有得到九鼎才能成为天子,可见它是传国之宝。镀(huo)是无足的鼎,与现在的大锅相仿,主要用来烹煮鱼肉之类;后来它又发展成对犯人施行酷刑的工具,即将人投入镀中活活煮死。畈(zeng),是蒸饭的用具,与今之蒸笼、笼屉相似。高(11)与鼎相近,但足空,且与腹相通,体积比鼎小。

4.酒器

说明

尊,酒器的通称,敞口、高颈、圆足,常饰有动物形象。壶,长颈、大腹、圆足,能装酒水,故用“革食壶浆”指稿劳军旅。彝、卤(you)、番(lei)、 击(fou),都是形状不一的盛酒器。爵,饮酒器的总称,作为专名是用来温酒的,下有三足,可升火温酒。角,口呈两尖角形的饮酒器。航(gong),盛酒、饮酒兼用,像一只横放的牛角,长方圆足,有盖,多作兽形,能常被用作罚酒,《醉翁亭记》中有这样的描述:“射者中,弈者胜,毓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杯,椭圆形,盛羹汤、酒、水。后,《鸿门宴》中有“后酒安足辞”之句。

说明

瞌,切细的鱼、肉;炙,烤肉。“食不厌精,瞌不厌细”,可见古代绘食需要很高的刀工技法。瞌炙,是人们所共同喜好的,后来把诗文为人所称颂叫作“瞌炙人口”。

6.家具

说明

席、床、屏风、镜台、桌、椅、柜等。席子,是最古老、最原始的家具,最早由树叶编织而成,后来大都由芦苇、竹蔑编成。古人常“席地而坐”,足见席子的应用是很广泛的。床,是席子以后最早出现的家具。一开始,床极矮,古人读书、写字、饮食、睡觉几乎都在床上进行。《孔雀东南飞》“褪床便大怒”中的“床”指坐具。和这种矮床配合用的家具有几、案、屏风等。还有一种矮塌常与床并用,故有“床楊”之称。

(九)音乐文娱

1.五声

说明

也称“五音”,即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如《荆莉刺秦王》“为变徴之声。”变徴是角、徽二音之间接近徵音的声音、声调悲凉。

2.宫调

说明

古代称宫、商、角、变徽、徽、羽、变宫为七声,其中以任何一声为音阶的起点,均可构成一种调式。凡以宫声为音阶的起点的调式称“宫”,即宫调式,而以其他各声为主者则称“调”,如商调、角调等,统称为“宫调”。

3.十二律

说明

古代乐律学名词,是定音方法。即用三分损益法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同的半音的一种律制。各律从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族、夹种、姑洗、仲吕、莲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十二律又分为阴阳两类,凡属奇数的六种律称阳律,属偶数的六种律称阴律。另外,奇数各律称“律”,偶数各律称“吕”,故十二律又简称“律吕”。

(十)传统节日及民俗

1.除夕

说明

农历十二月最后一天。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作“守岁”。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灯笼,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

2.春节

说明

农历正月初一。春节习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大肉丸、全鱼、苹果、花生、瓜子、糖果及肴惧为主,并伴有贴春联、贴年画(门神钟旭)、包饺子、贴剪纸、贴窗花、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给压岁钱、拜年、送年礼、逛花市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

3.元宵节

说明

农历正月十五。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4.清明节

说明

公历4月4日(或4月5日)。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蹦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5.端午节

说明

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的活动现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莒蒲、煎苍术、喝雄黄酒、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6.七夕节

说明

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等。

7.中秋节

说明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轻松的欢娱。“民间拜月”是因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要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

8.重阳节

说明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秋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重阳节相联系的有赏菊赋诗、插茱奠、吃重阳糕等风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