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元宵有哪些表演?这个村闹元宵真奇葩

肘搁是中原民间艺坛的一朵奇葩,始创于清朝康熙年间的长葛市石固镇中岳店。300多年来,肘搁在当地代代传演,经久不衰。2015年,“石固肘搁”被公布为第四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2月25日15时许,石固肘搁在长葛市石固镇王庄狮子会上一亮相,立即引得大人小孩纷纷称赞。

闹元宵有哪些表演?这个村闹元宵真奇葩(1)

吴中信说,中岳庙的肘搁原名叫抬搁。最先是由4个人直接抬一张桌子,让表演人员站在桌子上表演。后来,村西头有一个张的青年,为使节目更精彩动人,在他家的铁匠铺里打造了一架肘搁架,上面坐上小孩儿,自己肘着,迈着丁字步,扭着走着,带动上面的孩子也跟着他扭,吸引了好多的村民围观,引起了大家伙的兴趣。

再后来,经过多次改造修正,终于制出了一架美观的肘搁架,接着一鼓作气,又打造出了3架。村东头群众觉得好玩,也仿造了6架。“抬搁”由此改名为肘搁。每到春节,村里东西两头的人们就搬出自己的肘搁架展示,再与村里原有的狮子铜器同台演出,逐渐名闻遐迩,成为一张文化名片。

闹元宵有哪些表演?这个村闹元宵真奇葩(2)

吴中信介绍,肘搁分“肘手”和“搁手”两部分。“肘手”由体格强壮者担任。“搁手”担任者必须体形轻巧,所以多为6到8岁的幼童。他们身着戏装,化装立于细铁架上,表演戏剧片段,被“肘手”肘着,表演不同的内容。

演出时,前有锣鼓或秧歌队、狮子队开场,簇拥着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肘搁”前行。表演人员化妆成戏剧、神话中的人物,采用说唱与动作相结合的艺术形式进行表演。表演时,肘阁架下的肘手运用腿功,以腰部为轴心,扭动双肘,按鼓、镲的点眼有节奏地扭动,并遵照领队的指挥不时变换队形,时而似龙游水、似凤飞舞,时而如漫步街头、悠闲自得。上面的童男、童女搁手则按下面肘手给的暗示和力度,不时变换着各种造型,舞姿可爱。队形编排多样,演出时好像一个大型空中舞台,表演的气氛欢乐祥和,令人喜爱。

闹元宵有哪些表演?这个村闹元宵真奇葩(3)

“我们主要是猴桩、马桩、生旦净末丑等20架,表演的故事有青蛇白蛇、三娘教子、孙悟空摘仙桃、西游记等,单挑花篮、仙鹤、仙女、关羽、赵子龙等人物故事。

乐器有鼓、镲、铙、挑锣等,曲谱是大铜器曲谱,服装由戏剧、神话服装、戏脸谱、长袍等。

闹元宵有哪些表演?这个村闹元宵真奇葩(4)

吴中信拿着道具说,肘搁主要分架子和座子两部分。架子用铁棍经过锻打组而成,重5公斤左右;架子上是一个居中正方形小槽,大约2厘米×2厘米;座子是用铁棍做成的一个椅形座,座子小面有一个刚好嵌入架子方槽的方柱;

架子底端放在撑架人的肩上,表演人员在座子上进行表演。搁手的道具有飘带、花篮、花簇、旗帜、招子、銮驾、花轿、马、鞭、叉等。另外,搁手表演要利用道具和表演者的衣服饰品等遮掩架子,使观看者看不到架身,如同表演者真的站在空中一样。表演时,为保证表演者的安全,架子上多见一些长长的飘带,一为好看,而来可以通过这些飘带维持平衡。

闹元宵有哪些表演?这个村闹元宵真奇葩(5)

“石固肘搁是中原一带最有特色的民间舞蹈,也是中原地区民间春节社火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王文亭认为,石固肘搁集历史故事、神话传奇于一体,融绘画、戏曲、彩扎、纸塑、杂技等艺术为一身,被人们称为“无声的戏剧”、“空中芭蕾”,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方圆百里群众和外地客商,在中华民俗和中国民间艺术领域影响甚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