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男宅女是什么短语(宅男宅女走上创业路)
在朋友看来,冯妮娜看起来是个文静的美女,但一进游戏她就成了女王
陈砚宅在家里是因为突然觉得外面的世界没意思 本组图片 新文化记者 袁静伟 摄
就如一枚硬币有两个面,投身创业与创新的青年群体,也有着不同的呈现。
在他们当中,既有走在车库咖啡、大刀阔斧开始创业的人,也有虽然宅在家中,但内心同样涌动着创业与创新的渴望、并走在各式各样创业路上的人。“五四”青年节前夕,新文化记者走进两位85后“宅青”的生活,也希冀从另一个角度,诠释青年创业的多元形态。不妨看看,从这些个体故事中,我们又能看出什么共性,值得整个社会去思考应该提供怎样的环境,让青春的梦想得以施展。这是个重要的问题。
冯妮娜的故事
游戏女王转身合伙开发App
“宅这个城市里,宅某一个角落,只有寂寞才不会拒绝我。”古巨基这首《宅》的歌声从咖啡厅的角落传出。
4月22日,沈阳阳光明媚,冯妮娜的电话被记者打通。
直到一段唱完,冯妮娜才关掉铃声,走出卡位,她先解释了用这首歌做铃声的理由,“这歌击中了我的泪点。”
“我是宅女,特别典型的那种。”说这话时,冯妮娜涂过的睫毛忽闪着,眼睛很大,很漂亮。
如今,“宅”的含义不仅指沉溺家中、不愿与外界接触的人,也包括了依托于互联网创业的人,渐渐摆脱了“不思进取”的含义。宅在家中就能走在践行梦想的路上,逐渐成为人们期盼的生存状态。
跟想象中的宅女不同,冯妮娜不邋遢,也不显颓废。1988年出生的她身高1米6左右,深蓝色长裙,长发披肩,脸上有淡淡的妆容。
四年前,她从沈阳一所大学毕业,没有回340多公里外的普兰店,尽管父母在当地有一定的关系网。
“小城市待够了,想过一种满街都是陌生人的生活。”这是最初的想法,现在依然保留。即便从去年开始,她彻底宅在出租屋内,除了收快递和叫外卖,基本不见人。
冯妮娜大学的专业跟计算机有关,毕业后进入了一家大型外资公司的产品研发部。在以男性为主的计算机行业,冯妮娜很“受宠”,每天中午去食堂,有人抢着给她刷卡。但半年后,她辞了职。
“就是觉得跟电影里的白领不一样,感觉总是不对。”冯妮娜毕业前正赶上《杜拉拉升职记》上映,她深受影响。
冯妮娜开始频繁跳槽,三年换了七份工作,外企、合资企业、私企……跳槽的原因多种多样,最主要的就是“感觉不对”。
其间,冯妮娜考过两次公务员,都没通过。“我爸让我回去,说找人能安排进事业单位,我不想回去。”
七份工作后,冯妮娜放弃求职,开始宅在家里。
为什么宅
“网络交流是平面的,而现实太立体”
好友眼中的冯妮娜具备诸多矛盾气质。“她看起来是个文静的美女,但一进游戏她就成了女王。”
冯妮娜在大学期间就喜欢玩《魔兽世界》,决定不工作后,她开始了游戏生涯。在《魔兽世界》里,女玩家大多选择牧师、法师等职业,但冯妮娜最喜欢的是战士,就是顶在最前边,扛着怪物的打击,吸引火力的那种,俗称“坦克”。
冯妮娜觉得自己很有游戏天赋,“别看我是女生,我的操作特别好。”很快,她有了名气,开始组建公会,自任会长。
说工作经历时,冯妮娜并没有表现出太多情绪,但说起游戏,她的语调和嘴角都开始扬起,表情也多了起来。带领着一群玩家,干掉一个一个BOSS,通关一个一个高端副本,这些带来的成就感,远比找到工作或拿到薪水时更强烈。
游戏玩家们会同时登录一个在线语音聊天平台,在平台上,冯妮娜跟平时不同,甚至激动的时候也会说出“靠”、“太爽了”等词语。
“其实这(网络和现实两种表现)很正常,多数宅男宅女都这样。”冯妮娜觉得,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太复杂,语气、神态、动作的细微差异,都代表着不同的含义。“网上不一样,多数时候都是打字,都是平面的,没那么复杂。”
后来,这个语音聊天平台开始了游戏视频直播的板块,冯妮娜受邀成为一个直播间的主播。“主要是两块,一块是直播我们公会过副本的过程,另一块是解说其他玩家过副本或者PK的视频。”
理工科出身的冯妮娜擅长计算,因此解说风格独具一格,被很多网友称为“技术女王”。比如她会去计算,因释放技能顺序不同,产生伤害值的差异。这种视频直播,主播的赢利方式是吸引观者“打赏”,就是赠送主播玫瑰花、生日蛋糕、金币等虚拟物品,这些虚拟物品可以跟视频直播平台兑换人民币。冯妮娜主持的视频直播间,最多吸引了几万人同时在线观看,这曾带来一个月5000多块钱的收入。
“玩‘魔兽’的越来越少,而且一个副本推下来,往往好几个小时,谁有那个时间一直看着,所以我后来就不干了。”
说说创业
“创业成功?那我就继续宅着”
真正促使冯妮娜离开游戏的,是一次同学聚会。
席间,一个在软件公司做程序员的女同学提出单干,研发一款新的手机应用。“上学时,我们都混‘人人’,也混一些论坛。另外还有QQ和微信,我就觉得这些社交平台,各有各的特点,要是能有一个App,把这些功能都集合在一起就好了。”
一拍即合,冯妮娜和她合租了房子,开始了写代码、编程的生活。
从游戏转到创业,冯妮娜表示没有感到不适,“都是在电脑前,都是计算……”
这款尚未问世的App暂时命名为“娜娜”,那个同学的名字当中有个“娜”字。
冯妮娜希望完成之后,能先在学生群体当中推广,如果受欢迎,就去找投资基金。
“创业成功?没有太多的想法,可能会去环游世界吧,但常态肯定是继续宅着。”
夜色降临,临上出租车时,冯妮娜挥手告别:
“谢谢你请我吃扇贝和鱿鱼,刚才你问我创业成功先干什么,我现在想到了,要先把我爸妈这几年给我的投资还回去。”
■专家访谈
什么环境才是对创新更好的扶持?
从“宅”到“创业”,这是一个静与动的巨大转变。
冯妮娜觉得,玩游戏做主播其实是一种静态,如今的创业则是动态,从静到动,自己变化不小:“玩游戏的时候,我只想着游戏,不会去想太远的事情。现在创业了,我可能就要想得更多。”
陈砚也感觉到了这种变化,之前宅在家里,他不会去想花钱的多少,而自从有了小店之后,他开始计算自己日常的开销。“创业阶段,能省则省。”
“从宅到创业,背后是整个社会思潮的改变,同时也是文化的变迁。”经济学家宋清辉在接受新文化记者采访时表示,宅文化的具体表现为现实中追求私人空间和专注事物,通过网络与人交流获取信息。这种文化是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而产生发展的,具有典型的现代化特征。
宋清辉认为,互联网催生宅文化的同时,也给创业文化或者说创新文化带来了土壤。先一步创业成功者,已经成为新榜样。带动了越来越多的青年投身创业潮,走上创业之路。
在这种思潮和趋势的带动下,宅男宅女逐渐告别宅生活,开始创业或渴望创业,意愿是强烈的,但如何引导其成为实际行动,并且是具有可操作性的行动,是当前面临的共同难点。
“中国几乎每个城市,都建立了或者正在建立自己的青年创业园、电商集聚中心、青年创新基地等,还有那些创投机构和平台。”宋清辉说,这些青年创业园或创新基地,把本地区的电商或微商聚集到一起,形成规模效应,同时提供一些诸如免租金、免费培训等服务,确实看起来很美。但青年们的创业意愿和创业模式,绝不仅仅是电商或微商那么简单。单纯的买进卖出,也不该成为青年创业的主流。
“看起来社会各界都很重视,但真正能得到发展所需的技术、资金,或者发展战略等,只是少数中的少数。”宋清辉说,这种帮助对青年创业群体作用有限。
“所谓创业或创新,核心在于一个‘创’字。就是说,很多产生于青年思想当中的项目,完全是新概念新思路。对于这些新东西,恰恰是要大力扶持的。而当今中国创业门槛越来越低,创业环境越来越宽松,但整个社会对创业和创新的扶持力度还不够。”宋清辉说,青年是最能接受新鲜事物、最具天马行空想象力的群体,如何鼓励青年去创新,去创造,让这些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变成实实在在的行动和操作,才是整个社会包括政府部门需要去引导和扶持的,“我建议相关部门应该建立起一种帮扶机制,这机制不仅提供办公环境,帮忙组织货源,还要有一些更实质的举措,比如帮助青年把点子变成项目,比如对一些比较好的想法提供前景分析等。”
陈砚的故事
宅在家里研究“宅”走出家门开店铺
“你知道‘宅青’现象的根源是什么吗?”在自己的婚房,陈砚对刚刚坐下的记者抛出了问题。
他一边泡茶一边自问自答:“‘社会排斥’这个概念,是法国人勒内·拉诺在1974年提出来的。简单说,就是个人无法与社会融合,并且被排斥在主流文化及生活秩序之外。”
陈砚递过茶杯:“社会排斥有不同的面向,对于青年人来说,可以归纳为三大类别:制度性排斥、文化排斥和人际交往排斥。”
……
4月23日下午,乘了两个多小时客车刚到岫岩还没来得及吃午饭的新文化记者,此刻就被灌上了普洱,坐在欧式沙发上跟陈砚有了如下对话:
“你宅在家里,就是为了研究宅的根源?”
“不是,我是先宅后研究。”
“那么多宅男宅女,没听说谁想到要研究宅的根源。”
“我宅了两年,突然觉得我这种行为是不是具备着某种社会属性,就开始研究,看了很多书和材料。”
“你大学是什么专业?哲学?社会学?”
“哈,都不是,我是数控专业,标准的理工男———咱接着说,美国有个社会学家叫莫顿,他认为个人要是缺少文化包含的目标以及社会认可的手段,就会产生退缩心理,就会导致个人躲避与现实社会接触的机会,这是文化排斥……”
“你的宅属于文化排斥?”
“不,我属于文化排斥和人际交往排斥。”
“……”
“当然也有一部分制度性排斥。但那是以前,我研究明白宅的社会属性之后,我就不宅了。”
为什么宅?
忽然觉得外面的世界没意思
陈砚今年30岁,结婚前跟父母生活在一起。
大学毕业前,他身上丝毫没有“宅”的苗头———他是足球队的主力,还参加了学校的诗社,偶尔写写春花秋月的句子。
毕业后,陈砚在沈阳和鞍山换过几份工作,突然觉得外边的世界特没劲,就回到家中,足不出户。
为什么会觉得外边的世界没意思?陈砚自己也说不清楚,“有一天下班回到宿舍,就觉得工作很没意思,特别想回家。然后就回来了,不愿意出去,也不想什么找工作找对象的事。”
陈砚喝了口茶水,慢条斯理地说:“我没觉得在家无聊,就是觉得外边特没意思,不管是逛街、吃饭,还是上班,都没意思。”
宅在家里的陈砚生活并不闭塞,他会上网看新闻,看体育赛事,但很少玩游戏和看电影。
在家人看来,这孩子一定是遭受了某种打击,或者出现了心理问题。几番盘问,总是引起陈砚的不快。观察一段后,家人发现他似乎没有轻生的念头,言谈举止也并无异常。
陈砚父母住在老小区,周围都是老邻居。陈砚宅在家里,极少出门,邻居们都以为,这段时间,他是在外地工作没回家。
最久一次,陈砚半年多没走出家门,头发盖过了耳朵。
陈砚自己总结,两年“死宅”的生活带给他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思考。“我一直都是理科生,不像学文的那样喜欢思考人生。”
陈砚第一个思考的问题就是,自己目前的生活状态,也就是“宅”,是具有普遍性的,但这种普遍性的背后,是不是还有某些社会属性。
陈砚在网上读了大量社会学书籍和论述,还在一些付费网站下载了数百篇文献和论文。
终于,宅在家里的第三年,陈砚觉得弄清楚了宅的社会学解读。“就是我之前说的,根源是社会排斥。”
说说创业
最难点:赚到第一个100万
在研究宅的时候,陈砚出了趟远门———去武汉拜访一个论文作者。对这段经历,陈砚只回答了8个字:武汉之行,拒绝谈论。
“有一天,他突然跟家里人说,要去武汉找一个人。好像是一个女硕士,她的毕业论文很吸引他。”陈砚的小舅是介绍陈砚与记者认识的人,他讲述了陈砚武汉之行的大致过程:待了半个多月,给家里来电话说,要结婚,和那个女硕士。
“家里人蒙了,就让他先把女孩带回来再说。”又过了半个月,陈砚自己回到岫岩,对武汉的经历闭口不言,其他方面表现正常。
又宅了一段日子,陈砚就像一下子睡醒了,找父母要了一笔钱开始创业,筹备开一家餐具店。后来,他认识了现在的妻子。
“我在网上认识了一个朋友,他家有生产骨瓷餐具的厂子。我拿货很便宜,而且可以货到付款。”陈砚的首次创业,只经过半个月的筹备就开始了,他在比较繁华的地带租下一间门市,改建装修之后开张,经营中高端骨瓷餐具。
“前三个月的利润只够给营业员发工资,房租水电就是干赔。”解雇了营业员,陈砚亲自上阵。遗憾的是,收效甚微,因为价格因素,进店询问的多,掏钱购买的少。
骨瓷餐具店开了两年,房租到期后,不得不离开原址。陈砚租下了一家超市的门厅,缩小了经营规模。
成功者们做分享时,常常会着重讲赚第一个100万的过程。陈砚尚未成功,却也感受到了积累首个100万的艰难,“其实开这个小店是为了积累原始资金,我心里有一个更好的项目,启动资金大概需要100万。”
这个“更好的项目”,依然藏在陈砚的脑子里,没人知道究竟是啥。
新文化记者 袁静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