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洞书院的介绍(走进白鹿洞书院)
昔人读书处,町疃白鹿场。
世道有升降,兹焉更表章。
矧今中兴年,治具一以张。
弦歌独不嗣,山水无辉光。
荒榛适剪除,圣谟已汪洋。
亦有皇华使,肯来登此堂。
问俗良恳恻,怀贤增慨慷。
雅歌有余韵,绝学何能忘。
——[宋] 朱熹《白鹿洞书院》
初听“白鹿洞”,以为是一山洞,想象着在山洞里出现了一只白色的神鹿,机缘造化幻化出一个书院,然后……
然后这个很落俗套的神话故事,终止在了庐山五老峰南麓~
庐山飘过
走进白鹿洞书院
亲临白鹿洞,才知此洞并非真的山洞,而是一山谷,由于地势低凹,四面山峰环合,清邃幽深,形如一洞,故称其为洞。
又相传书院的创始人南唐李渤,在此地养一白鹿,终日相随,人称白鹿先生,便唤此地曰“白鹿洞”。
白鹿洞北依后屏山、南接卓尔山、西邻左翼山,三山环台,一水(贯道溪)中流,有泉水之胜,无市井之喧。
“泉清堪洗砚,山秀可藏书”,当年朱熹院长所题这一楹联也是我想要说的,只是比他晚了八百余年~
白鹿洞书院始于唐、盛于宋、沿于明清,已有千年历史。
初为唐代(公元618—907年)李渤(后为江州刺史)兄弟隐居读书处,五代南唐升元四年(940年),先主李知诰在此建“庐山国学”,又称“白鹿国学”。与金陵秦淮河畔的国子监齐名。
宋(公元960—1127年)初扩建为书院,定名“白鹿洞书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完备的书院,与岳麓、嵩阳、睢阳并称 “四大书院”。
历朝历代,避不开天灾人祸,白鹿洞书院与其它史迹一样亦难幸免。
北宋末年曾毁于兵火,南宋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朱熹出任南康太守,重建书院,请名师、充图书、亲讲学,并奏请赐额及御书。
荒榛适剪除,圣谟已汪洋。
亦有皇华使,肯来登此堂。
彼时书院名声大振,著名哲学家陆九渊、王守仁等都曾在此讲学。
在此读书的历代莘莘学子也是文采奕奕,有诗可鉴——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唐]王贞白《白鹿洞》
锡名有旨感皇明,百载荒基一日营。白鹿虽无归洞迹,青衿犹有读书声。尘中讲贯似难入,静里工夫终易成。孕出庐山真秀气,宁复渭钓与莘耕。
——[宋] 钱闻诗《白鹿洞书院》
曾依岳麓听鸣泉,亦泛朱陵石鼓船。所欠平生惟白鹿,暮年来此岂非天。
——[宋] 项安世《游白鹿洞书院》
石洞蔼晴晖,高台逼翠微。
松萝常作榻,花鲜细沾衣。
不厌谈经久,深惭访旧稀。
长歌动林麓,山鸟傍人飞。
——[明]郑廷鹄《白鹿洞》
宋后书院又几经兴废,元、明、清三朝办学不断,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书院停办,宣统二年(1910)改为江西高等林业学堂。
现存建筑多为清道光年间修建,建筑体均座北朝南,依山(五老峰后屏山)傍水(贯道溪)自西向东串联而筑,石木或砖木结构,屋顶人字形硬山顶,徽派建筑风格,粉墙黛瓦,清雅淡泊,朱、墨漆色门窗,古朴庄重。
主要建筑有礼圣殿、朱子祠、明伦堂、御书阁、思贤台、白鹿洞、状元桥、门楼、牌坊等。
虽说今日书院已无读书声,但走进书院,依旧可以感受到浓郁的书墨气息,蕴含于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园林间。
亭台楼阁、曲径回廊、树木婆娑,好一处娴雅静谧的读书地,想当年在此读书的学子们该是多么幸福,诗情飞扬、思如泉涌也就不足为奇了 。
无礼不成教,“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朱熹重修书院后,首以礼德育人,设立了《白鹿洞书院教条》,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儒家思想为其教育基础,简明扼要,反映出做学问前首先学会做人的教育思想,成为南宋后七百年的教育宗旨,也是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规章制度之一。
自朱熹后,白鹿洞书院一时文风士习之盛济济焉,彬彬焉,尊师礼贤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根基,也是古人崇尚的人格品质,礼圣殿、朱子祠、思贤台等,便是后人祭祀、礼拜先贤的地方。
走进礼圣殿,在其石墙上嵌有石碑和孔子石刻画像及其弟子的牌位,画像前设祭台供后人祭拜瞻仰。
礼圣殿东侧的朱子祠竖有朱熹石刻画像,东厢设有碑廊,内嵌自宋至明清古碑一百二十余块,既有朱熹的手书真迹,也有明代状元罗洪先署名紫霞真人的《游白鹿洞歌》。
这些名迹,笔锋庄重遒劲,运笔娇若游龙,是弥足珍贵的书法艺术品,也是研究古代书院教育体制的重要历史资料。
御书阁在朱子祠前,与礼圣殿并列,是一座两层楼阁,是清康熙帝赐给书院匾额及古书后,由南康知府周灿请建。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刘少奇曾住在御书阁从事革命活动。
阁前有传说中朱熹亲手所植的桂树两株,也有人说是清代建造“御书阁”时栽种。
我更愿意相信传说,因为加入了想象的空间意境更加曼妙。
明伦堂至今保留着古代学堂的式样,正面讲台上贴着当年朱熹院长亲定的《白鹿洞规》,亦即《白鹿洞书院教条》。漆色木质桌椅依稀可见当年学子们读书的情景,沿墙竖立的碑刻记载着书院的兴衰史迹。
明伦堂后有一石洞,内置一白色硊式石鹿,为明嘉庆十四年(1535)南康知府何岩命人凿置,并作《石鹿记》,是现书院仅存的明代实物。
白鹿洞本非洞也无洞,是明嘉庆九年(1530)由南康知府王溱祭山开洞,并撰写《新辟石洞告后土文》,了却了白鹿洞有洞有鹿的心愿。
白鹿洞顶是思贤台,为现代按清制修建楼阁,登高望远,是后人思贤明志之台。
白鹿园里有白鹿,在书院后面的一个山坡上,很容易被游人忽略错过的一片幽静之地,所幸被喜欢“探秘”的女儿发现,带我走进一探。
庐山的每一处山山水水都令人怀念,树木葱茏流水潺潺古意浓浓,白鹿园因白鹿的味道更添自然田园气息。
想当年白鹿先生李渤在此养鹿读书,古代文人的生活总是被经营得那么有情怀,富有诗意,再想想混迹于物质洪流中的现代人,嗟叹兮,时光在流逝,载不动精神的船。
依依惜别白鹿和书院,道别贯道溪和五老峰,默默吟诵——
长歌动林麓,山鸟傍人飞。
雅歌有余韵,绝学何能忘。
白鹿虽无归洞迹,青衿犹有读书声。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
附:《白鹿洞书院学规》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右五教之目。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学者学此而已。而其所以学序,亦有五焉,其别如左: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右为学之序。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若夫笃行之事,则自修身以至处事、接物,亦各有要,其别如左:
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右修身之要。
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右处事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右接物之要。
从中可以看出,白鹿洞书院倡导了德育为先、学以致用、“兼容并包”、“穷理求真”的教育思想和学术氛围。深刻地提示了读书问学的根本路径和方法论的精髓。至今是我们学习、修身、做人的思想根基,也是教书不育人、实用功利主义的现代教育所缺失的精神内涵。
多么希望现代教育能够借鉴、传承书院文化,厚实人本精神,真正做到“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