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怎么知道北京中轴线(说文解字中北京中轴线的发展)

《说文:丨部》: “上下通也。引而上行读若囟,引而下行读若退。凡丨之属皆从丨”

译文:“丨(gun三声),上下通彻,引长笔画向上行,读音像“囟”字,引长笔画向下行,读音像“退”字。大凡“丨”的部属都从“丨”

《说文》部首,象形字。

古人是怎么知道北京中轴线(说文解字中北京中轴线的发展)(1)

《说文:丨部》: “中,内也。从囗;丨,上下通。”

译文:“中,纳入。从囗;丨,表示上下通彻。”

《说文》丨部,象形字,今仍为丨部。

古人是怎么知道北京中轴线(说文解字中北京中轴线的发展)(2)

“中”是个象形字,其甲骨文字形是一面直立的旗帜的样子,中间的一竖是旗杆,向右弯曲的四条线是旗帜上的飘带(旗游),而中间的“口”形就表示“中间”之意。“中”的本义为内、里。

由内、里之义引申指内心。曹操《短歌行》:“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诗句的大意就是内心泛起忧伤,一直不曾断绝。

由内、里之义又可引申为中间。如傅玄《短歌行》:“蟋蟀何感,中夜哀鸣。”这里的“中”字,是半、一半的意思。所谓“中夜”就是半夜。

由“中间”之义又引申为不偏不倚、适合等意思,如“百发百中”,形容射箭或射击非常准,每次都命中目标。也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办事成功,绝不落空。

中饱私囊的“中”也是取其中间的意思,出自《韩非子》

春秋后期,晋国的执政大臣赵简子派税官去收赋税。临行前,税官问赵简子:“这次收税的税率是多少?”赵简子回答道:“不轻不重最好。税收重了,国家富了,但老百姓穷了;税收轻了,老百姓富了,但国家穷了。你们如果没有私心,这件事就可以做得很好。”这时,有个叫薄疑的人对赵简子说:“依我看,您的国家实际上是中饱。”赵简子还以为簿疑说自己的国家很富呢,十分高兴,还故意问簿疑是什么意思。薄疑直截了当地说:“您的国家上面国库是空的,下面百姓是穷的,而财富都到了中间那些贪官污吏的私人腰包了,他们都富了。”赵简子听了这话十分吃惊。

古人是怎么知道北京中轴线(说文解字中北京中轴线的发展)(3)

北京中轴线在元代正式形成,位置在今旧鼓楼大街的中心线及其向南的延伸线,越过太液池东岸的宫城中央,到了明代,统治者将北京中轴线向东移动了150米,最终形成现在的格局。

建立中轴线,目的是为强调封建帝王的中心地位,正如中国之名,意为“世界中央之国”一样。城市总体布局以中轴线为中心,左面为太庙,右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后面为市场,即“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因此在城市布局上成为世界上最辉煌的城市之一。

北京中轴线南起外城永定门,经内城正阳门、中华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穿过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坤宁宫、神武门,越过万岁山万春亭,寿皇殿、鼓楼,直抵钟楼的中心点。这条中轴线连着四重城,即外城、内城、皇城和紫禁城,好似北京城的脊梁,鲜明地突出了九重宫阙的位置,体现封建帝王居天下之中“唯我独尊”的思想。

新中国建立后,对天安门进行了改造,后来的申奥成功,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将中轴线进行了北延至安林匹克公园。

1949年开国大典上使用的旗杆即在中轴线上。

陆续拆除了长安左门、长安右门,中华门,使得天安门广场扩大到现在的规模。广场中央建造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东西两侧则是基本对称的人民大会堂(西侧)、中国国家博物馆(东侧)。毛泽东逝世之后,在原中华门的位置建造了毛主席纪念堂。

1990年,北京在二环路钟鼓楼桥引出鼓楼外大街,向北至三环,这条路成为北京中轴线的延伸。西边建造了中华民族园,东边则是奥体中心。

北京申奥成功后,中轴线再次向北延长,成为奥林匹克公园的轴线。东边建造了国家体育场“鸟巢”,西边则是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这两个建筑一圆一方,体现了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思想。

再向北,穿过奥林匹克公园,到达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该公园中间的仰山、奥海均在中轴线上。

中国含有“中央之国”的意思,从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来看,中心的思想、中正的意识是深入人心的,是融化在几千年的中国思想文化建设中的,同时也是中国文化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中,就是中心、中正、对称。中心就是核心,中正就是不偏不倚,中心明显;对称就是左右对称,维护或衬托中心。所以我们叫中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