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驾苏州一日游最佳路线攻略(上海人周末开车去苏州)
四月的江南,有太多好吃的东西。
上海人到了这个时节,喜欢周末组团去苏州吃面。
除了常年写在点餐台竹片上的面,一年只供一季的时令特色,叫人心心念念。
春末有三虾面,精巧清鲜。
盛夏有枫镇大面,清爽落胃。
秋天有蟹粉面,考究销魂。
冬日有羊肉面,鲜香暖心。
春江水暖,要不要跟着我去苏州吃一碗面?
上海人喜欢吃面,可是老上海喜欢的多是苏式面。 苏州人的家底,叫上海人来谈,多少有点班门弄斧的嫌疑。
再来,上海好吃的老字号面馆虽然不少,但追根溯源起来,除了苏锡帮,还有淮扬、安微等地的老底子撑着。 一座移民城市里的好滋味,是各地口味的糅合。
但上海人还是最最喜欢苏式面。对苏帮面的情结牵连着往日,那是城市的旧梦。这几碗家常面,大约一家一户都有与之相关的记忆和故事。那是平淡岁月里的珍珠。
一
上海老一辈人爱吃面,那是随了苏州人。
楼下卖面,楼上自备机器压面。像这样讲究的面馆,上海找不出几家了。
这种龙须面,煮的过程特别具有观赏性。小时候的面馆,煮面的窗口一般都是开放式的。隔着半截玻璃,就能清清楚楚师傅们煮面的“奇妙三分钟”。
煮面的师傅惯常是穿一身白衣服,收下客人从玻璃窗口递进来的小票,瞄一眼,把小票放进小碗里,转身就去煮面。一碗面所需的面条分量,随手一抓便是。面条成团被投进大铁锅里,用很长的面筷快速地拨散面条。铁锅旁装着水龙头,师傅总是看准时机,打开水龙头往锅中加冷水。加了冷水,就又要用面筷拨一拨面条。再煮开,师傅就会用面筷把面条全部捞拨进漏勺。
最好看的部分就在此时:师傅们将漏勺里的面条朝着空中用力掼两掼,面条上的面浆就已经全部甩去,并且面条像用木梳梳过一样,整整齐齐。
面条利落码入事先已经装有汤的碗中,微微露出汤的表面,就好像鲫鱼背一般挺括好看。
这种传统的苏式面造型,现在已经很少有师傅能做得好看。
我曾经在家里练习过许多次,借着筷子帮忙能摆出个大概。但加了面汤就一副趴手趴脚的松散模样,完全无法叫我沾沾自喜。
而现在外面的面馆,多数已背弃传统。就连许多老字号,如今也是“一团乱麻”就端上桌。这真让人丧气。
家门口的鸿瑞兴。去年还用塑料碗,现在已经统统改用一次性纸盒。
如果说汤底和面条是一碗好苏式面的底子,那么浇头就是这一碗的门面了。
焖蹄、爆鱼、爆鳝、香菇面筋、素交、辣汁肉丁……都是一年不间断供应的常规品种。
我外公最喜欢的焖肉就是苏式面中最经典的浇头之一。
这焖肉其实外婆做得也很好,只是费些工夫。
一整块上好的五花肋条先用盐涂抹均匀,然后用重石压在肉上至少5小时,让猪肉纹理间的血水全部出来。处理好的猪肉洗净表面的盐然后焯水。另起一炖锅,下葱姜大料以及老抽、绍酒和糖,加入猪肉小火慢炖,直至酥烂而不失其形。这做好的焖肉浸入热面汤,肥肉一抿就全部化掉。这就是它最好吃的时刻。
写到这里,蓦然发觉已是仲春。周末的时候真想去苏州朱鸿兴吃一碗散着隐约酒酿香气的枫镇大面了。
二
上海这座城市,越来越好吃了。
新派的年轻人,不需要守着什么美食的家底,每天都有新奇的口味与饮食理念来供养。
本帮浓油赤酱的大肠面和猪肝面自有拥趸;复兴苏杭老味道的“一面春风”隐在吴兴路上,素雅洁净,安静地看食客往来;多年来凭着一碗半筋半肉牛肉面开出许多分店的“吉亨面馆”为台湾面在上海的普及付出了诸多努力。重庆小面、郑州烩面、日本拉面……在上海,几乎能够吃到全世界的面条了。
好吃的东西那么多,谁还在乎这些老规矩呢。
那种挂念着一碗苏式热汤面的日子,也就一去不复返了。
面馆推荐
朱鸿兴老店的枫镇大面,我最喜欢。老店终归是有看家本领啊,让人服气。
这块肉是真销魂啊。
过了端午长假的苏州,裕兴记(西北街店/十全街店)、御面斋的三虾面还是让人期待。虽然端午假里裕兴记的表现一塌糊涂,但至少前几年去,出品都很不错。
籽虾一直能供应到至少9月份。照我妈的话说,“有得好吃了”。所以吃一碗好面别着急,慢慢来。
西北街店三虾面
十全街店三虾面
如果暑假来上海,一面春风、逸桂禾值得尝试。
注:逸桂禾并不是苏式面馆,为上海传统阳春面面馆。走进去是走进旧时光。东西是老味道。
用这种木筷子的店家很少了。最近一次看到,是在人气颇旺的“上只角”餐室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