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幼儿教师学习正能量的故事(世上的浪漫有千万种)
社大学员与孩子一起表演的亲子操《快乐小猪》
在太行山深处,有一块四面环山的盆地,名字叫侯兆川。在这里的一个广场上,每年6月2日都会有一场庆典演出。连续四年,每一次的庆典,就像是一场盛宴,方圆十几里的乡亲们,早早地就开始了祈盼。为这庆典演出的是乡亲们心中的大明星——当地幼儿园的老师与村妇、老婆婆、老爷爷们。
这听起就像是一个传奇故事,或许你可能不相信。但从2015年开始,记者连续三年都亲临庆典现场,用镜头、用文字记录下了这个小山村一个又一个的浪漫之夜。
社大讲师表演的舞蹈《美落子》
每年,记者都会看到,孩子们使劲儿地鼓掌,因为台上有妈妈的身影;宝爸们整场举着手机,骄傲地为自己的妻子录像;婆婆们不管是下雨、刮大风,都不肯离开,为的是要看最后一个有儿媳表演的节目;村民们老老少少都来赴这一年一度的盛会,大大的广场上人满车满。
学员丈夫们录下了妻子最美的时刻
晚会现场赤脚看节目的父女俩儿
为什么每年都要有一场庆典?谁办的呢?为什么要办?
社大:一所以幼儿园为依托的乡村社区大学
这个传奇的故事,发生在河南省辉县市的西北部,西平罗乡侯兆川文化教育中心(侯兆川文化教育中心,简称川中)。这场庆典是由第七届河南教育名片学校——川中幼儿园举办的,为的是庆祝川中社区大学的成立。
这是一所什么样的大学?
川中社区大学是全国唯一一所以幼儿园为依托的乡村社区大学。
由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孙庆忠和因病去世的2014河南教育年度新闻人物、川中幼儿园原园长张青娥发起创办。社大从创办之初,就明确了她的属性:社大既不是家长教育学校,也不是农民技术学校,而是成人终身学习的公民学校。
孙庆忠和社大的学员们一起交流
社大的讲师,由一支义工团队来担任。义工团队里,既有孙庆忠、刘晓红(河南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教授)等大学教授,但最主要的还是川中幼儿园的20位年轻教师们。他们正努力以自己微薄的力量,唤醒山区百姓的意识;以“让社大学员拥有体面而有尊严的幸福人生”为愿景,打造社区大学的幸福课堂。他们致力于引领学员“做学习型家长,实施科学育儿;做智慧型成员,营造和谐家庭教育;做建设型村民,打造和谐社区;做有梦想的新人,带头创业致富”,给即将凋敝的乡村带来生机和活力。
学员们谈在社大学习的感受与收获
社大学员,来自幼儿园周围村落里的农民。从握着锄头、打着麻将转向拿起画笔、编织作品,从心里没底的自卑到登台表演的自信,他们明白了生活不是只有柴米油盐酱醋茶,也不是只有麻将和扑克,还有诗和远方。通过社大课程的学习,他们感受到的是一种有品质的生活。
社大学员中,不仅有年轻的妈妈,还有这样像常福志、牛书民、李保花的爷爷奶奶们
川中社区大学里的每位学员,通过不断学习知识,提高意识,自我改变,以己化人,改变家庭,改变周边,改变社会。让人与人之间平淡的相遇充满着温情,让琐碎的生活拥有了意义,实现生命的悄悄变革。
庆典:成为村民们人生中最浪漫的时刻
(请把手机横过来看)
庆典晚会现场
65岁的学员王合月、秦移英分别为大家表演了剪纸和诗朗诵。当主持人采访王合月时,不善言谈的她对着话筒说:“很高兴!”爽朗真切的笑声引得观众哈哈大笑,这是称赞的笑声,更是对她能走进社大课堂、获得新生的充分肯定。
“太紧张、太激动了!我的毛笔字首秀成功了!”学员刘佳兴奋地说,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她一共参加了四个节目,亲子舞、广场舞、毛笔字秀和朗诵。她书写的“进川中社大,享幸福人生”,表达了每一位学员的心声。
图右上右数第二位就是王合月老人
今年庆典晚会的主持人之一,是学员锁志梅。她说:“在没有社大之前,一个村妇做梦也不会想到,这辈子还能拿起话筒主持一场晚会,是社大给了她满满的自信。”
庆典晚会由社大讲师余兰和学员锁志梅(右)主持
学员王志纯一家表演的歌曲《让爱住我家》
“这台晚会,不是山村媳妇和农民的孩子们在舞台上的一次短暂的欢悦,而是社大一年心力成果的展演,是一种精神世界的外化,这才是人生当中最浪漫的时刻。”孙庆忠说。
节目集锦
学员白秋英的感受
学员李保花的感受
学员李佳微的感受
年刊:记录社大学员生命变化的过程
“当我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年刊封面上时,我真的是心潮澎湃。年刊里的每一篇文章我都认真地读,每一段文字我都看了一遍又一遍,真的爱不释手。”学员白永飞说的年刊,便是这本30多万字的关于乡村教育实验研究的《川中社区大学年刊》。
连续两年,川中社区大学出版了两本年刊,共计50万字。
年刊装帧设计庄重大方,很有学术味。可有谁会想到,编撰这本年刊的竟然是中师毕业的幼儿教师和从小生长在山村的农民。这里,不仅记录了张青娥带着一群喝着西北风的精神贵族们,在山区办优质幼儿园的创业历史,还记录了社大创办这3年来走过的既艰辛又充满幸福的发展道路。
记者拿到年刊,首先阅读的便是《成长纪事:社大的陪伴》这个章节。这里收录的都是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们写的文章,朴实的语言,包含着真挚而热烈的感情,记录下了他们在社大学习的幸福点滴。看到精彩之处,记者总是大声地读出来,分享他们的幸福与快乐。
学员们以激动的心情迎接《川中社区大学年刊》(2017卷)的揭幕仪式
2016年9月入学的学员王洋,她把社大称为梦开始的地方。“最初来社大的目的很纯粹,一是为了打发时间;二是为了散心,清扫心中的雾霾。没想到,学员不仅有准妈妈和年轻辣妈级别,更有爷爷奶奶级别的,他们的思想挺超前的,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学无止境、知识无国界。我的同学郎晓云变化是最大的,她歌唱得好,话说得溜,句句都可以说到点子上,孙教授当着全体学员的面赞赏她,她的一些经典金句时常被拿来引用。说真的,我对她又崇拜又羡慕,希望通过我的努力变成第二个她,甚至超越她…… ”
孙庆忠与社大校长郭文艳一起为新的年刊揭幕
王洋所说的郎晓云,是2014年3月入学的老学员。“我年纪轻轻的就成了两个孩子的妈妈,带宝宝、下地干活、做饭,生活的压力很大,平时靠打麻将来麻痹自己。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就会愤怒暴躁,对孩子发脾气。但上了社大,每次听完课感觉自己浑身充满了力量。老师教怎么教育孩子、探索家乡历史、各种精彩的舞蹈与手工制作,社大让我们这些普普通通的人变成了文化人。”郎晓云说,没有上社大之前,自己就像一棵即将枯萎的小草,是社大像一缕阳光照进了她的生命里,让她焕发了生机。
学员们拿到社刊后赶紧找找自己的名字在哪里
“每当看到社大学员能够和孩子一起走进学校学习,煞是羡慕。当看到社大的学员会跳舞、会画画、会写毛笔字,她们的神采都和一般的家长不一样。他们的脸上写着自信和骄傲……于是,我想参加社大的心情更为急切了。”学员崔文莉说。
“我是一名50多岁的奶奶,平时在家就是带带孩子,做做家务,没事的时候喜欢打麻将。自从上了社大,我的生活就变得多姿多彩:唱歌、跳舞、插花、谈心、画画……每次的课程都让我感觉到非常新鲜。”学员郭彦玲说。
在年刊上找到自己的名字,魏玲真开心
“社大的生活叙事与口语表达、乡土文学选读、美工、烹饪与家乡美食等课程,我都非常喜欢。特别是孙庆忠教授的‘心灵环保与幸福人生’课,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健康而有意义。刘晓红教授的‘育儿知识’课,让我们懂得了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家长。”学员陈丽云写道。
刘玉昌大爷说,我的文章有两页呢
“我们班家长微信群和朋友圈一下子被年刊给刷屏了,他们在讨论着文章,讨论着社大,讨论着要结伴参加社大。作为社大的老师,我心中充满了幸福感与成就感!”教师房玉苹兴奋地对记者说。
郭彦玲、李佳薇婆媳俩的文章一起上了年刊
川中幼儿园园长、社大校长郭文艳说:“对于我们这个年轻的团队来说,出版年刊是一件挺不容易的事情。30多万字的稿子如何编辑、如何排版,起初我们都不知道。好在有义工汪德辉和刘军奎老师的帮助,还有教育科学出版社的徐杰老师给我们做编辑。封面设计上,孙教授更是亲自把关。每当期盼已久的年刊印制完成时,我们如获至宝地捧在手心里,这上面记录了社大人一起走过的日子,有泪水、有汗水、有辛酸、更有快乐和幸福!”
学员孙丽丽对年刊爱不释手
年刊中一个又一个的故事,带着泪,带着笑,甚至还带着些傻气,却真实地记录了社大里每一个人的成长足迹和生命变化,这将是他们人生当中最宝贵的一页。而乡村社会的悄然变革,就是在这生命的无声变化当中发生的。
义工团队:一群“精神贵族”的生命价值
川中社区大学之所以得到农民们的爱戴,是因为有一支喝着西北风的“精神贵族”义工团队——川中幼儿园的教师们。
来看看他们走过的历程:
2012年6月,新园建成后,张青娥带着她的团队放弃暑假的休息来到了川中,开始布置教室环境。偌大的幼儿园没电没水,没一张桌椅、没院门、没厕所。晚上女老师都不敢喝水,怕半夜上厕所。早上洗脸要端着盆到很远的工地接水。即使是这样,也没人叫过一声苦。面对千头万绪的工作,老师们每晚都要加班到深夜。几位带着孩子来的老师,忙得顾不上孩子,好几次孩子们竟然躺在纸箱板上睡着了……
他们用了两个月就将新园布置完成。9月新生报名火爆;不到半年,河南省园长国培班莅园考察,并被确立“国培计划”幼儿园教师培训项目实践基地。
2013年9月24日,“2013美丽乡村教育”评选获得入围奖,评委会给的评语是:幼儿园努力通过教育留住农民,重建乡土,并用乡村的自然与社会资源培育健全人格、用教师的奉献成就了乡村的优质教育,为探索乡村教育之路做出了卓著贡献。
团队的成员和孙教授在一起
2014年5月30日,川中社区大学成立。开启了乡村教育的悄悄变革,承担起了平民教育与乡土重建的责任。既要做学员,又要当教员,对于大多数没有上过大学的幼儿教师来说,困难可想而知。既然选择了,就没有退路,面对困难,他们及时召开教研会,商量对策,各取所长,共同探讨,先后开设了国学、舞蹈、手工、生活与健康等18门社大课程。
2014年11月27日,第七届河南教育名片评选,在第一次组织的幼儿园组评选中,川中幼儿园作为十所当中唯一的乡村幼儿园荣获“河南教育名片”称号。
2015年6月2日,“川中社区大学成立一周年庆典晚会”成功举办,开启了每年一次的属于侯兆川乡亲们的盛典模式。“今夜飞扬的歌声让川中嘹亮,今夜爽朗的笑声让川中激昂,今夜纯真的友谊让川中感动,今夜明亮的灯光将未来照亮。今夜无眠,美好时光让我们共享……”每年,《今夜无眠》的歌声都会在侯兆川的上空回荡,一个又一个的浪漫之夜,成了侯兆川乡亲们心中无法忘却的记忆。
《陈鹤琴文集》读书分享会
2016年5月 27日、2017年6月2日,30万字的《川中社区大学年刊》(2016年卷)和20万字的《川中社区大学年刊》(2017年卷)出版。年刊不仅记录了社大成长的足迹,更记录了这群精神贵族们的心路历程,以及他们在专业成长上的长足进步。
2016年5月底,孙庆忠邀请台湾辅仁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行动研究在华语界享有盛名的夏林清教授,在百忙之中带着她的团队来给社大开心理工作坊,指导川中幼儿园老师们如何开展行动研究。
夏林清教授在川中幼教团队中开展心理工作坊
2017年1月,孙庆忠教授为川中社大义工团队制订了“五步培养法”:第一步写观察日记,第二步想读书,第三步会读书,第四步写文章,第五步写专著。希望通过5至7年的时间,让他们在服务乡村、服务社会的同时,获得全方位的专业上的提升。
从去年6月开始,团队全体成员用一年的时间共同阅读了《陈鹤琴文集》,并写下了读书笔记收录在2017卷的年刊里;从今年1月开始,他们从写观察日记入手,走上了教育专业写作之路。
张靓的日记本照片
当开心果张靓把厚厚的一本黑皮笔记本摆在大家的面前时,在场的人发出一片赞叹!她记录了从2017年1月至今整整半年的观察日记,没落过一天。有对孩子日常生活观察的记录与反思,有对教学方法的思考……大家计算了一下,若每篇500字,180天,可就是近10万字的教育随笔啊!
因为忙于庆典晚会的排演,张靓的已经嗓子哑了。只听她说:“我今年35岁,5 5年后,到我40岁的时候,一年两本,希望我能拿出10本这样的教育笔记,作为生日礼物送给自己。”记者真心佩服这个充满了无限能量的开心果。
开心的张靓
孙庆忠把社大讲师团队称作义工团队,他们真的就是义工,除了正常的教学外,还要付出很多休息时间做社大的工作;没有分文报酬不说,甚至还要从自己的口粮里省下钱来办社大。
这群姑娘们、小伙们,离开城里的家,来到山区,做着常人做不到的事情,他们为的是啥?
房玉苹:艰苦付出当然有,但相比而言,在这个平台上得到的是自我价值的提升和幸福的传递。面对这些收获,所有的艰辛都不重要了!
郭文艳:社大的每个人都是一颗播撒爱和幸福的种子。大家努力以一己之力改变自己,并尝试影响他人,实现生命的悄悄变革。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把不敢想的事情变成了现实,把不可能的事情变成了可能。
宋琪:最初的想法就是想让山里的孩子,享受与城里孩子同样的教育资源。源于真诚,源于善良。在不断地探索和追求中,真诚和善良逐步生成了一种教育情怀,想要努力带动更多的人追求幸福和过有品质的生活!
又到了送孙教授离开的时刻了,大家都依依不舍
曹菊芳:社大的义工和学员教学相长、共同进步,形成很强的团队凝聚力。每个人都是一团幸福的小火苗,努力地去感染着周围的乡民,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李素美:人生旅途中,最清晰的烙印是伴着社大前进的脚步。感恩社大教会了我们最初的“舞步”,让我们站到华丽的舞台来展示自己的自信;感谢义工团队孙教授、刘教授的扶持和鼓励,让我们在最美的年华遇见最美的自己。
魏楠:如果没有相遇,我觉得不会有心灵与精神上的冲击。虽是平凡人,我们却拥有着不平凡的故事、不平凡的资源、不平凡的人生。感恩生命,感恩社大,感恩遇到的所有,让我们拥有这么多的不平凡。
王魏魏:遇见“你”,注定了我的生命将不一般。“做可以影响乡村文化的教育,让快乐充满每一个家庭”的事情,怎能不为之自豪?为了“鲜花”满川中的那一天,我们一直在努力着。
张靓:经历就是一种美丽。对梦想的追逐、学员的转变、自我价值的体现,社大这段经历亦是与众不同的美丽。在努力唤醒自我意识的同时,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我们执着地行走在乡村教育变革的路上,不忘初心,亦是美好。
王彦:社大是一个有魔力的地方,任何人走进来都会因温暖而变得自信,从中得到自我提升并寻求到幸福的价值。把心中的爱传递,接力正能量,让更多的人来体验这个神奇的魔力。
王琳:已行走二百里的我们,看到学员们用认真学习的态度和认真的行动力,来影响他们的孩子,或许这就是我们能坚持走两千里的动力。
余兰:在22岁的时候,我遇到了川中,遇到了社区大学,认识了孙教授。我第一次给爷爷奶奶们上课、第一次参与庆典、第一次写文章出年刊…… 再过10年20年忆青春时,我努力的人生,不一定完美,但一定精彩!
明年庆典,再见!
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乡村教师第一有农夫的身手,第二有科学的头脑,第三有改造社会的精神。他足迹所到的地方,一年能使学校气象生动,二年能使社会信仰教育,三年能使科学农业著效,四年能使村自治告成,五年能使活的教育普及,十年能使荒山成林,废人生利。这种教师就是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
当作为实体村落的故乡渐行渐远,作为精神的故乡也不复存在之时,村民们是否还能拥有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正如郭文艳所说,社大里的每一个学员都是一粒种子,社大“把种子埋进土里”,用温暖的教育、美好的情怀去滋润他们,让他们过上幸福的日子。
川中幼儿园的教师们,大胆创新、潜心实践,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教育奇迹。在记者眼中,他们正在成为改造侯兆川乡村生活的灵魂。
原载:《教育时报》
作者:张红梅
重要声明:本原创作品,著作权属《河南教师》微信公众号(jiaoyushibao)所有,媒体或公众号转载时,请务必注明出处,否则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
微信ID:jiaoyushibao
长按二维码进行关注
觉得不错,请点赞↓↓↓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