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的园子教学案例及反思(祖父的园子教学实录及点评)

祖父的园子教学案例及反思(祖父的园子教学实录及点评)(1)

一:初读课文,巩固字词学习,分类积累词语】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选自萧红的《呼兰河传》。(板书课题:祖父的园子)让我们从这个“园”字说起。这个字在过去是这样写的:(板书園),再古老一些,是这样写的:(出示课件),我们俗称的大口框念“wéi”,园最初的意思是围起来的种果木的地方,你能组个词吗?

生:果园。

师:古人用字非常讲究,类别特别细致,你知道围起来的用来种菜的地方叫什么吗?

生:菜园。

师:古人口中的菜园单有一个字来讲,这个字念“圃”。(板书)我想你们应该读过这样的诗句:开轩面场圃——

生:(学生接话)把酒话桑麻。

师:是的,“圃”就是菜园的意思。那么围起来的养动物的地方叫什么呢?

生:动物园。

生:圈(juàn)。

师:古人把它叫“囿”。现在人们的人们对汉语的使用简化了,把种菜的、种花的、种树的、养动物的地方都统称为“园”,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祖父的园子”看看这园子里有什么呢?

(打开学习单,浏览课文,读写四组词语,每组教师提示两个词语,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到文中寻找同类词语摘抄下来,然后教师组织汇报)

以聊天的方式开启课文的学习,从题目中的“园”字的字体演变聊起,再聊与“园”字意思相近的“圃”“囿”,使学生初步感受汉字构字的精妙。

生:第一组词语:蜻蜓 蚂蚱 蜜蜂 蝴蝶。

师:如果让你给这一组词语起个名字,你打算起什么?

生:我觉得他们都是动物。

师:老虎、大象、兔子、鸭子,这些也是动物啊?还能再准确些命名吗?

生:昆虫。

师:很好。下一组。

生:大榆树 樱桃树 李子树。这一组都是树。

生:倭瓜 玉米 小白菜。

生:倭瓜 玉米 谷子,还有黄瓜。

师:那么这一组你如何命名呢?

生:可以是蔬菜?

师:谷子和玉米是蔬菜吗?

生:可以是食物。

师:面包、牛奶、鸡蛋,都可以称作食物……想一想,用那个词语来概括这几种会比较合适?

生:农作物。

师:你真了不起,说得好!这些统称为农作物。像这种农业上栽培的各种植物,蔬菜啦,粮食啊,可以统称为农作物。

生:栽花 拔草 浇菜 铲地。这一类是表示动作的词语。

师:你确定可以这样概括吗?想一想,这样准确吗?洗手、擦脸也叫动作啊!

生:这些都是做园艺工作会做的动作。

生:这些可以叫干农活。

师:(小结)原来,在祖父的园子里啊,有树木、有飞来飞去的昆虫、有种类丰富的农作物,还有一老一小这爷孙俩在干农活儿。

分类提取、梳理词语,概括其通称,基于学生的经验、常识,发展、提升其归纳、概括能力。水到渠成地勾勒出园子的简单图景,让学生对“祖父的园子”有一个概略的了解。词语归类的作用,在这里得以巧妙地体现。

祖父的园子教学案例及反思(祖父的园子教学实录及点评)(2)

【板块二:整体感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的写作风格】

师:通过初读课文,你发现祖父的园子是个什么园呢?

生:花园。

生:果园。

生:菜园。

师:说得都对!你能给大家读读相关的段落吗?(指名朗读,教师相机指导读正确、读通顺。)

师:祖父的园子仅仅是花园、果园和菜园吗?让我们继续来阅读,寻找答案。

师: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萧红,你了解她吗?

生:萧红,1911年至1942年,中国近现代的女作家,被称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二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1942年因肺结核病逝于香港。

师:看来课前你做了很好的预习,查找了相关资料,这个习惯很好。

师:萧红,原名叫张迺莹,萧红是她的笔名。很多作家在写作时都习惯于用笔名,例如:周树人,他的笔名叫——

生:鲁迅。

师:还有个女作家,我们也很熟悉,冰心,她的原名你知道吗?

生:(摇头)

师:她叫谢婉莹。

相机渗透文学常识,看似无意地提到鲁迅、冰心,实则隐约呈现文学天空的星座。

师:我注意到刚才同学介绍萧红的时候说到了两个时间词,1911、1942,我觉得一个爱学语文、会学语文的人绝不会只介绍这两个数字,她是有话藏在这两个数字背后的。谁知道这话应该怎样说?

生:萧红活的时间非常短,只活了31岁。

生:我觉得这叫英年早逝、天妒英才。(掌声)

师:是啊!学语文的人对数字也会特别敏感,但是我们不是只用数学的思维来思考问题,我们会把数字变成内心里可以感受到的东西。当你知道她只活了31岁的时候,你的内心感受是怎样的呢?

祖父的园子教学案例及反思(祖父的园子教学实录及点评)(3)

生:很可惜、很惋惜。

一点一滴培养学生的感受力。

师:尽管萧红活得时间并不长,但是在她从事写作的十年里,写下了近百万字的文学作品,涉及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多种文体,留给我们一笔丰厚的文学遗产,至今仍然感动着读者。有个叫季红真的人这样评价萧红的作品:(出示ppt)

萧红忠实于自己的体验和感觉,对于汉语的神奇魅力具有独特的感悟。她的语言生动单纯而又形象饱满,具有生命的质感。她以儿童般的想象力,创造出非她莫属的灵活句式,完成自由的表述。

师:请你再一次默读课文,这一次要细心体会,哪些地方的描写是有着儿童般的想象力、有着非她莫属的灵活句式,是一种自由的表述呢?(学生默读、标划、练习朗读,然后教师组织汇报)

借助季红真对萧红作品的评价,过渡到对部分“非她莫属的灵活句式”的品味,直指重点教学内容,干脆爽利。

生: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

师:这句话很有特点,你能结合课文内容再来说一说,祖父还做了什么,我也跟着做什么吗?

生: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就戴一顶小草帽。

生:祖父铲地,我也铲地;祖父浇菜,我也浇菜。

师:就在这一老一小的这样的劳作和生活当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什么呢?(师生合作读)

生:我能感觉到作者的童真童趣。

生:我能感受到作者和祖父形影不离。

生:作者就像祖父的影子一样,而且作者喜欢祖父,祖父也很爱她。

师:你能把这种感觉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再次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生: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学生读得很有激情)

师:你读得非常好,但是每个人读的感觉会不一样。如果让我来读,我可能会读得和她不一样。我会读得轻一些,因为花刚刚睡醒,还没那么精神。虫子在说话,还不想让别人听见。谁来替我读一读?(指名读,读得很轻柔)

师:你们觉得谁读得好?

生:都好。

师:你真会评价。每个人对文字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所以借助朗读要表现出来的画面和情感就会不一样。关于读出感受,我们很难评价谁好谁不好,关键要看他是否读出了心中所想,读出了眼里的画面。

指导学生通过想象将文字转化成画面,读出属于自己的感觉,强调切己的阅读体验;在这里,读也成为一种表达,表达自己的所想所感。

师:课文中不是光讲了花、鸟、虫子,还提到了很多事物,蜜蜂啊,蝴蝶啊,玉米啊,甚至土墙啊,你能用文字让这些东西也活起来吗?请你打开学习单,再来默读课文,完成第二题:仿照这个句式来写几句话——什么怎么样,就像什么似的。

生:(默读、仿写,然后汇报:教师提出两点要求1.读的同学如果发现自己所写的内容和别人重复了,就要赶紧想怎么改;2.听的同学要对他们的文字进行评价,哪儿好?哪不好?如何改进。)

生:蝶儿飞了,就像在跳舞似的。

生:蜜蜂落在花上了,就像小毛球似的。

生:蜻蜓拍打翅膀了,就像呼唤同伴似的

生:鸟儿叫了,就像在唱歌似的

生:柳树绿了,就像刚染了头发似的。

生:小羊跑了,就像百米跑步似的。

师:这样的说法好像太夸张了,难不成是小羊受到惊吓了吗?(笑声)谁来帮他改一改?

生:小羊跑了,就像要去参加运动会似的。

生:蜻蜓点水了,好像在和溪水说悄悄话似的。

师:园子里面有溪水吗?你们怎么看这句话?

生:蜻蜓点水了,好像和水缸说悄悄话似的。

师:哇,你好有农村生活的体验啊,你告诉大家,那个水缸是用来干嘛的呀?

生:平时可以接雨水,然后用来浇菜。

生:蝴蝶来了,就像在给大家展示新衣似的。

生:我觉得这句话换一种写法更好:蝴蝶飞来飞去,就像模特在台上展示新衣似的。

祖父的园子教学案例及反思(祖父的园子教学实录及点评)(4)

生:玉米熟了,好像身上挂满了黄宝石似的。

生:我写的和**差不多,我就不念了。(笑声)

师:敢于大胆承认、不回避自己的问题也是需要勇气的,为你点赞。

生:蜜蜂飞了,就像在花丛里玩耍似的。

生:小草出来了,就像在和春天打招呼似的。

生:雪下了,就像蒲公英的种子在风中飞舞似的。

生:黄瓜结了,就好像在比赛长个儿似的。

生:下雨了,就像云宝宝在哭似的。

生:玉米成熟了,就像笑开了花似的。

师:你说的是爆米花吧?玉米成熟什么样?可以怎么说?

生:玉米成熟了,就像龇着牙咧嘴笑似的。(掌声)

生:蜜蜂飞了,就像搞一场飞行比赛似的。

师:很好,看来他从那位讲小羊赛跑的同学身上受到了启发。

生:知了叫了,就像在发牢骚似的。

师:你为什么不说知了的叫声像在唱歌呢?

生:因为那样很俗。(笑声)

师:“俗”是一个原因,还有其他的原因吗?

生:因为知了的叫声不好听,是噪音,不能用唱歌来形容。(掌声)

平等和谐的师生互动,幽默、力道的评价语言,联结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启发了学生的反思,引导了想象的合理性,发展了学生的感受力。

师:刚才你们写了那么多生动的富有想象力的句子,都得益于萧红的语言给我们的启发,把这几句话背下来可以吗?(学生背诵)

师:你们怎么能这么快就背下来了呢?

生:因为我们记忆力好。(笑声)

师:是的,你们正值人生中记忆力最黄金的时候,这个时候背诵东西不光记得快,而且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忘。

生:我觉得还有个原因是萧红的语言的魅力让我们受到了震撼。(掌声)

师:你的发言也让我们受到了震撼,你看,听课的老师们都把掌声送给了你,谢谢你!

生:还有第三个原因就是这几句话有特点,都是说谁怎么样,然后像什么什么似的。

师:好极了,我们要善于发现语言的规律。好,刚才我们汇报了两处语言有特点的地方,还有第三处吗?

祖父的园子教学案例及反思(祖父的园子教学实录及点评)(5)

生: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儿从墙头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飞走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教师从字义的角度指导学生“结”的读音,与学生比较读,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师:这段话的确非常有特点,你一下子就会发现有个词语在这里反复出现——

生:愿意。

师:是的,接下来我请四位同学比赛着读,看谁更“愿意”(指名读)

师:读到这里,你还只能发现祖父的园子就是花园、果园和菜园吗?

生:还是个乐园。(教师板书:乐园)

顺应学势,问题应时应势而出,将学生的感受、认识引向深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