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鼋头渚附近景点(无锡鼋头渚)
无锡最具盛名的景点非鼋头渚莫属。
鼋头渚是太湖中的一个半岛,因其形状酷似龟首而得名。渚上最早的人文建筑“广福庵”诞生于佛教大兴的南朝萧梁时期,位居“南朝四百八十寺”之列。至少在明代以前,鼋头渚已经成为文人雅士的燕集之所,游览胜地。民国初年,一些社会名流和达官显贵在鼋头渚建造私家花园和别墅,人气日升,逐渐形成风景名胜区。抗战时期,鼋头渚一带改称“横云公园”。新中国成立后,将诸多私家园林和别墅合并为“鼋头渚公园”。从1982年起,对鼋头渚公园进行大规模扩建,并最终形成鼋渚春涛、万浪卷雪、芦湾消夏、湖山真意、鹿顶迎晖、充山隐秀、藕花深处、十里芳径、中犊晨雾、三山映碧等十大景区。
由于我们是在网上预订的“鼋头渚门票 觉膳坊三人票”,而春节期间负责门票查验的工作人员显然来自管理层,不太了解套票的有关情况,以至于我们在入园时遇到了一点小麻烦。好在这位临时替班的管理者不是那种很教条的人,没有继续较真,我们很快就被放行了。
从充山大门进入景区,首先看到的是一个U型水湾。水湾的开口被一道纵贯南北的长堤阻断,使水湾形成一个湖中湖。那道长堤被称为“十里芳堤”,而沿湖西岸曲折向北的一条路则被命名为“十里芳径”。“芳堤”和“芳径”都因广植樱花而得名,但此时的芬芳还在依稀的睡梦中。
清冽的湖水呈现出碧蓝色,残荷在湖面上留下支离的倩影。这里应该就是“藕花深处”,只是不见藕,更不见花。
高大笔直的杉树还是一派萧索的样子,就像还未着色的画作。湖面上停泊着几条张灯结彩的游船,上面并没有游客,显然是用来点缀色彩单调的湖面的。
早春气温依然很低,但衣着厚厚冬衣的游客们依然兴趣盎然。游人中既有无锡当地人,也有随团而来的旅行者,更有我们这样专程来无锡过春节的自由行东北老客。
从湖中湖西岸的景点“充山隐秀”到鼋头渚核心景区大约有两公里的路程,沿途有许多景点,但妻女张罗着要坐景区提供的公交车,我也不好坚持。
下车的地方有一座四柱三门三楼砖石牌坊,建于1972年。从正面坊额“鼋头渚”是自左至右读来看,背面坊额应该是“山辉川媚”,而不是有些资料上说的“媚川辉山”,尽管意思都差不多。
“山辉川媚”一词语出晋代陆机的《文赋》:“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之句,在许多风景名胜地都有该词的匾额或刻石。穿过牌坊,是一条长达300多米的甬道,两侧的行道树是无锡的市树香樟;左手边山坡上遍植的杜鹃,是无锡的市花。
继续前行,即可见去往“太湖仙岛”的游船码头。因预定了在太湖仙岛的午餐,故决定先游览鼋头渚,之后再乘船去太湖仙岛。一处门楣上悬有“太湖绝佳处”匾额的所在,吸引了我的注意力,趋步向前,发现匾额的题写者是郭沫若,词句来自他的一首诗《蠡园唱答》:“何用垒山丘,蠡园太矫揉。亭台亡雅趣,彩色逐时流。无尽藏抛却,人间世所求。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在这首诗中,郭沫若采取前抑后扬的手法,把蠡园贬损得一无是处,却对鼋头渚大加赞美,让无锡人亦喜亦悲,这也是无锡人在宣传鼋头渚时一般很少全文引用郭沫若这首诗的主要原因。其实,郭沫若这首诗中涉及到鼋头渚的两句,更像是口号,并没有点出鼋头渚佳绝在何处。
旁边墙壁上,还嵌有郭沫若的另一首诗《咏鼋头渚》:“信步上鼋头,龟丘水面浮。回围横黛浪,万顷泛金沤。范蠡祠犹在,女夷风正遒。光明无上处,帆影见归舟。”刻石。诗中的“沤”字被不少人辨识为“堰”,意思虽然解释得通,但显然不在韵上。而“金沤”一词出自蒲松龄《聊斋志异·娇娜》,指大门上的金色凸起物,也就是门钉。如此一来,“沤”字不仅在韵上,而且用“金沤”来形容金色的晚霞映射在湖面上所形成的波光粼粼效果也是非常恰当的。
接下来游览的是一个可以独立成园的部分,称“长春花漪”。长春花漪围绕一个袖珍小湖而展开,环湖都是有几十年树龄的樱花。每年樱花盛开的时候,这里一定是花的海洋,花的漪澜。
一座建于1936年名为“长春”的单拱石桥横亘在太湖和袖珍小湖之间,如长虹卧波,似明月映照。在赏樱的季节里,长春桥注定是最理想的衬景,必定是游人最趋之若鹜的地方。
袖珍小湖的南北各有一座临水敞轩,南为“绛雪轩”,北称“涵万轩”,都是赏花的理想去处。
在绛雪轩西南湖岸上,有一座四柱三门三楼牌坊,临水一面的坊额为“横云山庄”,背水一面的坊额的为“具区胜境”。
“横云山庄”是鼋头渚景区在抗战时期的名称,而“具区”则是太湖的古称。《尔雅·释地》中载:“吴越之间有具区。”牌坊前有石阶探入湖中,形成一个小码头。如果有船只在此靠岸,船上的人穿过牌坊,会看到一块一人多高的太湖石。
这块太湖名“古云石”,因其状若一作揖迎客的人形,故又称“迎宾石”。此石是无锡著名实业家杨翰西在1918年构建的“横云山庄”的旧物,在此已经竖立了100多年。
牌坊西是一个小水湾,几座曲桥和亭台跃离水上,给单调的水面赋予了美感。
攀上几十个台阶,即来到了鼋头的头顶。迎面一块石头上刻有“鼋渚春涛”四个大字,落款是“刘春霖”。刘春霖是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状元,也是中国科举史上最后一位状元。但据刘氏后人回忆,“鼋渚春涛”这四个字其实是由刘春霖的儿子刘元譔代写的。而“鼋渚春涛”碑刻的原刻已经在“文革”中毁坏,现在刻石上的“鼋渚春涛”四个字集自民国年间上海著名书法家唐驼为鼋头渚“花神庙”题写的对联:“春色斗燕支天教万紫千红都归主宰;涛声吼鼋渚地胜十洲三岛合住神仙”。落款用的仍然刘春霖原题。
转过来看刻石的另一面,是“鼋头渚”三字,落款是“敦世”。这“敦世”姓秦,是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举人,梁溪七子之一,秦观的三十一世孙。
鼋头上高耸的六棱灯塔始建于1924年,1982年进行了加固和翻新,重建了顶部的重檐琉璃瓦顶,并以金山石贴面,高度也有所增加。
灯塔墙壁上嵌有一方《鼋头渚灯塔铭》刻石:“生愁善哉!一鼋天浮光明,大放照微四周。措迷有路觉痒,无爱勒铭于此。敢告行舟。”书写者是杨寿枢。杨寿枢为无锡人,清末曾官至光禄寺少卿。
灯塔前方有一株树龄应在百年以上的三叉黄连木植根于山石之间,这应该是鼋头渚最西端的一株高大乔木,也是灯塔最忠实的陪伴。
沿鼋头的南缘东行,一个小水湾临水崖壁上可见“明高忠宪公濯足处”刻石。这里所说的“明高忠宪公”是指明代东林党代表人物高攀龙。高攀龙为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曾与顾宪成等人复建“东林书院”,官至刑部右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谥号“忠宪”。该刻石出现在抗战胜利之后,题写者是无锡籍人士朱松黯。
刻石下面是高攀龙的一首诗:“马鞍岭上振衣,鼋头渚边濯足。一任闲来闲往,笑杀世人局促。”这是高攀龙《水居漫兴》十五首中的第十二首,是其在五里湖畔筑水居赋闲时的诸多诗作之一。
相邻的另一个小水湾的崖壁上是鼋头渚的标志性刻石“包孕吴越”。史载,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无锡县令廖纶携友人船游至此,仰望绝壁,突发感慨,遂书“包孕吴越”四字,并着人镌于崖壁之上。太湖是江浙一带的母亲湖,“包孕吴越”是对太湖千百年来养育了吴越人民的由衷赞美。在“包孕吴越”刻石旁侧,还有“横云”二字,亦是廖纶手笔。廖纶工书法,擅诗文,书有颜柳风度。这两个小水湾绝壁耸立,多有雾气弥漫之时,故被称为“横云石壁”。
在“包孕吴越”崖壁的上面有一座方形重檐攒尖顶楼阁,称“飞云阁”。该阁始建于1931年,现存建筑为1996年翻建。阁门上有一联:“汪洋千里文如其人;突兀壹楼下临无地”。
阁内存有文征明《太湖》诗刻石:“岛屿纵横一镜中,湿银盘紫浸芙蓉。谁能胸贮三万顷,我欲身游七十峰。天远洪涛翻日月,春寒泽国隐鱼龙。中流仿佛闻鸡犬,何处堪追范蠡踪。”
循山间石径东行,有一卷棚顶方亭横于路中,亭额为“憩亭”。
亭内石碑上刻有明代无锡籍画家王问题写的一首古风《湖山歌》:“我歌湖山君莫讥,巢许夔龙谁是非,秋风萧萧吹客衣,嗟今之人胡不归?具区之上,兰榜荆扉,青猿屡啸,白鹭群飞。峰峦映兮潭岛,水溶溶兮烟霏,心无忧乐,道无行回。白云与之俱,卷舒随天机。平分四时,孰知其春秋兮?但见花香而草腓,海日欲暝,鸟倦人稀,有酒盈缶,稻熟鱼肥。颓然一卧,露下渔矾,地洵美而非远,嗟今之人胡不归!”王问,字仲山,无锡人,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进士,初授户部主事,迁本驾郎中,后归隐于太湖之滨,不复仕。此诗碑为明代原碑,原存于王问别墅中,曾遭损毁,后被移来鼋头渚筑亭保护。
石径前方现出一座十字脊楼阁,因建于1928年,而该年是农历戊辰年,故得名“戊辰亭”。该阁为当时江苏等地社会名流捐资所建,功能类似今天的会所,如今辟为茶室。戊辰亭初建时为两层,1972年改建为三层,更为兀立,是观览湖光山色的绝佳之处。
与戊辰亭相隔不远,有一座长方形敞亭,是来往游人歇脚小憩的好地方。亭内临湖一面开有三个方窗,透窗望去,即是三幅真山真水实景画。中间窗口上方悬“共羡轻鸥”匾额,两侧的一副对联“谁能胸贮三万顷;我欲身游七十峰”选自上文提到的文征明《太湖》诗。
敞亭对面有一个用石块围成的小池,内有细流涌出,此乃“一勺泉”。在旁侧石壁上,还留有王问等人留下的“源头一勺”等刻石作品。谓之“一勺”,是极言其水流之小,所聚之水,一勺即可舀尽。而“有源之水聚而为一勺,散而为三万六千顷”的说法则过于夸张,因为“一勺泉”不可能是太湖的唯一源泉。
从一勺泉旁边拾阶而上,黄墙黑瓦的所在就是“广福寺”。广福寺的前身为建于南朝萧梁时期的“广福庵”,原在鼋头渚后山。1924年,实业家杨翰西将现在广福寺所在的地皮捐献出来供僧人修建寺庙,并把广福庵迁移至此,始称“广福寺”。因觉得该寺过于“年轻”,故未进寺游览,只在寺门前略作停留。广福寺的素斋颇有名气,但到此时不是饭点儿,也只好错过。
广福寺门前一处石壁上可见“劈下泰华”刻石,据说也是王问手笔。
穿过一座两边门额分别为“聆涛”和“听梵”的歇山顶小门楼,即进入了“万浪卷雪”景区。
石阶在山岭上时上时下,最终把游人引向了湖边。一道石砌长堤在湖水中扭出优美的弧线,一座单拱石桥镶嵌在曲堤中间,这就是“万浪桥”。
曲堤和万浪桥均修建于上个世纪30年代。据说在湖中风浪较大的时候,湖水拍打曲堤和石桥形成的浪花如北风吹雪,“万浪卷雪”之名由此而得。冬末春初,应该是太湖比较安静的时候,风平浪寂,波澜不惊,万浪卷雪的奇观自然也不得见。
远处石壁上镌有“风景这边独好”几个大字,落款的篆刻印章上分明是“东风劲吹全球红”。从语气上看,这显然是那个年代留下来的刻石作品。
游览完万浪卷雪,本应该原路返回,继续游览万方楼、七十二峰山馆和江南兰苑等景点,但却跟着一帮游人走上了与鼋头渚相连的苍鹰渚,白白浪费了差不多一个小时的时间。毫无意义的一大圈绕下来,不仅走了冤枉路,而且还在不知不觉中走出了景区。好在鼋头渚景区南门的工作人员非常通情达理,很顺利地就让我们重新进入了景区,使我们的游览得以继续。
重新恢复的游览因距离在太湖仙岛预定的午餐最后截止时间越来越近而变得脚步匆匆,途中的景观多数都是一带而过。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