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十里红妆嫁妆清单(良田千亩十里红妆)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待我长发及腰,少年娶我可好?

清朝康熙年间, 浙江宁海一带有两个相距不远的村子, 一个叫湖头村, 一个叫拓湖杨村。拓湖杨村杨家的小姐, 看上了湖头村葛家的少爷, 两家缔结了婚约。

杨家小姐是杨老爷的掌上明珠, 她的嫁妆是早早就开始准备了: 红橱、礼箱、梳妆台、八仙桌、金莲桶、铜手炉……大大小小的物件儿, 一应俱全, 应有尽有。

古代十里红妆嫁妆清单(良田千亩十里红妆)(1)

有人开玩笑说: 就杨家小姐这嫁妆, 铺在地上延绵十几里, 足以将湖头村与拓湖杨村连起来了。 杨家老爷听了这话, 笑眯了眼: “十里红妆”嫁女儿, 这个排面, 咱老杨家可以有。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杨老爷想着女儿的婚事既然大操大办了, 那就要让村里村外的人都看看, 一同热闹热闹, 也好叫亲家那边知晓老杨家的实力。 于是, 杨老爷好好策划了一番女儿出嫁的排场, 等着听大家的啧啧赞叹。 谁知, 送嫁当天, 却差点儿出了岔子。

古代十里红妆嫁妆清单(良田千亩十里红妆)(2)

“十里红妆”嫁女儿

湖头村与拓湖杨村之间相距大约十里地, 中间有一个比较高的小山头, 叫鹿山。 站在鹿山的山顶上远眺, 就可以看到两个村子口进进出出的人影。

送嫁当天, 杨家大门一开, 大红的嫁妆, 一抬接一抬的往外抬, 前面的自顾往前走, 后面的接连不断, 出了拓湖杨村的村口, 沿着村路走向湖头村。 长龙一样的红妆队伍, 真是好不热闹。

村里村外的人都忙着看热闹、数嫁妆、送祝福。 杨老爷却一直有些心不在焉, 频频向鹿山方向张望。

古代十里红妆嫁妆清单(良田千亩十里红妆)(3)

原来, 杨家老爷早早的就安排了人在鹿山顶上观望, 并与之约定好了: 当嫁妆抬到了葛家所在的湖头村, 就放鸟铳炮示意, 以告知众人杨家小姐的嫁妆确实铺满了十里。

眼看着家里备下的嫁妆已经快出完了, 怎么山顶上还没有声音传来呢? 是嫁妆安排少了? 还是鸟铳炮出了问题? 杨老爷心里七上八下的。

其实嫁妆不少, 鸟铳炮也没有问题。 山顶上的人眼看着嫁妆抬进了湖头村, 却笑了笑没有放炮。 因为葛家的那位新郎官也是个聪明人, 他识破了老丈人的小心机, 就给等在山上放炮的人塞了双份红包。 于是, 眼看着第一抬嫁妆已经送到了葛家门口, 山顶上的炮声却迟迟没有响起。

古代十里红妆嫁妆清单(良田千亩十里红妆)(4)

杨家这边急了, 鸟铳炮没有响, 还得继续往外抬嫁妆。 先前准备好的都抬完了,临时准备也来不及, 杨老爷急中生智, 让人把家里的石磨、水缸、碾子盘等物件儿, 全部裹上红布, 塞进红杠箱, 当作嫁妆抬出去。

杨家这边一屋子人都忙出了汗, 院子里但凡可以凑数的东西, 统统都被抬走了,眼看再也找不出可以压箱的东西了, 山顶上的鸟铳炮终于响了。 杨老爷撑着腰, 抹着汉, 终于松了一口气。

“十里红妆”嫁女儿, 这是浙江宁海一带家喻户晓的故事。 故事的真实性不可考, 毕竟已经过去三百余年了。 但, 古代江浙一带, 女子出嫁, 嫁妆之丰厚, 由此可见一斑。

古代十里红妆嫁妆清单(良田千亩十里红妆)(5)

古代女子出嫁, 娘家为何要准备丰厚的嫁妆

女子出嫁, 娘家陪送嫁妆, 这一风俗, 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 《诗经·国风》中就有描述卫国女子出嫁画面的诗句:“以尔车来, 以我贿迁。”大意是说: 你驾着马车来接我, 我带着嫁妆去你家。

到了战国时期, 这一风俗越发普及, 嫁妆的内容也越发丰富。 考古人员曾在战国楚墓中发现, 墓主人的嫁妆里包含猪和狗。 因为猪和狗在那个时期, 也是家庭财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十里红妆嫁妆清单(良田千亩十里红妆)(6)

再往后, 男方送上聘礼, 女方回以嫁妆, 基本成了婚嫁风俗里的常态模式。 上到皇室贵胄, 下到平民百姓, 只要有婚嫁之喜, 基本都遵循这个模式。 陪送嫁妆几乎成了嫁娶的必备条件。

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 有五个女儿。 每个女儿出嫁, 他都陪送一笔丰厚的嫁妆。 据说到了最后, 为了给小女儿凑足嫁妆钱, 苏辙将家里的宅子和田地都卖了。

古代十里红妆嫁妆清单(良田千亩十里红妆)(7)

在古代的女子来说: 在家从父, 出嫁从夫。 嫁出去的女儿, 敬的是夫家的祖宗, 不再算是娘家人了。 既然如此, 女子出嫁的时候, 娘家人为何要举全家之力, 为其准备丰厚的嫁妆带去夫家呢?

第一个原因, 女子出嫁之后, 娘家人再难以时时予以关心和照顾, 嫁妆准备周全了, 可以让她在夫家的日子过得更好一些。 用不上的嫁妆和压箱之物, 也可以在必要时换了银钱贴补家用。

第二个原因, 一对新人的结合, 代表的是两个家族的联姻。 女方嫁妆的丰厚, 也彰显了娘家的实力和诚意。 刚结婚的时候, 新娘子和婆家人彼此不熟悉也不了解, 丰厚的嫁妆可以帮助新娘子稳固在婆家的地位, 毕竟谁也不愿意得罪一个背后有靠山的人。

古代十里红妆嫁妆清单(良田千亩十里红妆)(8)

《红楼梦》里, 王熙凤能够在贾家当家作主, 除了她本人的聪慧和泼辣, 靠的就是她的嫁妆和她娘家给她的底气。 王熙凤和贾琏吵架的时候就曾经说过让他去看看她的嫁妆, 比一比之类的话。

第三个原因, 古代交通不便, 再加上各种深宅内院的规矩限制, 出嫁的女儿回一趟娘家不容易, 有的甚至是出嫁之后再无相见之日。 见不到思念中的亲人, 睹物思人也是一种安慰。

尤其是行事受阻, 心情低落的时候, 看一看从娘家带来的物件儿, 或许就能找回曾经熟悉和心安的感觉。

古代十里红妆嫁妆清单(良田千亩十里红妆)(9)

第四个原因, 新娘子虽然将嫁妆带进了婆家门, 但婆家的人是不能随意动用这些嫁妆的。 若是哪个婆家敢肆意侵占儿媳妇的嫁妆, 是要被世人所不齿的。

若是这样的事情发生在官宦之家, 为官之人恐怕还要遭受御史的弹劾。 若是恰巧碰上皇帝心情不畅, 被斥责停薪降职也是有可能的。

从这个层面上来看, 古代女子享受自己嫁妆的所有权和支配权, 也是受官方保护的。

古代十里红妆嫁妆清单(良田千亩十里红妆)(10)

若是婆家之人实在太过分, 女子在婆家的日子没法儿过了。 无论是和离还是被休, 女方都可以带着自己所有的嫁妆离开夫家, 不存在财产分割问题。 即便这个媳妇死了, 她的嫁妆也只能由她的子女继承, 丈夫或者婆婆都无权置喙。

还有一个原因,古代家族观念极强,一个家族里的女子出嫁, 若是嫁妆太少不够看,族人也会觉得面上无光, 甚至会影响到族中兄弟姐妹的婚嫁姻缘。因而,家族里的姑娘要出嫁,族中亲戚们也会慷慨解囊, 馈赠物品和钱财, 添作陪嫁。

基于上述各个方面的原因, 女子出嫁, 娘家但凡实力允许, 都会为其准备丰厚的嫁妆, 确保女子出嫁之后, 生活无忧, 不用仰人鼻息过日子。

古代十里红妆嫁妆清单(良田千亩十里红妆)(11)

古代女子的嫁妆, 都有哪些讲究

古代女子出嫁, 有一个流程叫“发嫁妆”。 发嫁妆的过程既是把嫁妆从女方家送到男方家的过程, 也是一个公开“晒嫁妆”的过程。 明眼人看一眼红妆队伍, 就能判断出所送的嫁妆是否真的丰厚。

稍有底蕴的人家, 打家中女子出生起, 就开始为她攒嫁妆了。 毕竟有些宝物可遇不可求, 即便有钱也不一定能买得着。 那么, 古代女子的嫁妆, 都包括哪些物品? 又有哪些讲究呢?

综合一般情况来看, 古代女子出嫁, 娘家准备的嫁妆, 大差不差, 基本可以分为以下四大类。第一类是家具,例如:床、衣橱、桌椅这些;第二类是日用小木器,例如:烛台、棒槌、果盘这些;第三类是女工用品,例如:针盒、熨斗、苎丝架等;第四类则是婚嫁服饰和配件。

古代十里红妆嫁妆清单(良田千亩十里红妆)(12)

当然, 娘家为出嫁女子准备的嫁妆, 都是为了满足女子出嫁之后的生活所需。 所以无论经济实力强弱如何, 准备的嫁妆基本都是这四大类物品。 只不过, 同样是床, 材质和规格不同, 档次也就完全不一样了。

就像现代的女子出嫁, 娘家说陪嫁一辆车。 这车可以是奇瑞QQ, 也可以是Q7。说起来都是代步车, 但嫁妆的贵重程度, 一眼就分辨出来了。

总结起来, 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穷富悬殊, 厚薄不一。”如果女方家实力雄厚, 她可以陪嫁“十里红妆, 千亩良田”; 如果女方家没有那个实力, 她想讲究也讲究不来。

古代十里红妆嫁妆清单(良田千亩十里红妆)(13)

婚礼是一种仪式, 仪式就难免要注重一些形式化的东西。 因而, 古人为女子准备的嫁妆, 除了注重实用和价值之外, 也会讲究一些美好的祝福和寓意。 由此就有了六大件和七小件之说。

像六大件里的妆匣、拔步床、压箱底这些, 讲究的就是一个实用性, 而七小件里的痰盂、红尺、铜盘及鞋这些, 讲究的就是一个美好意头。

条件再好一些的人家,女子的嫁妆除了明面上的实物,压箱底的银票,可能还会有地契、房契、铺面、庄子等等。还有高门大户的女子出嫁,贴身丫鬟也是要随同出嫁的,这也算是陪嫁。

古代十里红妆嫁妆清单(良田千亩十里红妆)(14)

例如《红楼梦》里, 王熙凤嫁到贾府的时候, 身边就有四个陪嫁丫鬟, 平儿就是其中之一。 后来, 平儿还做了贾琏的通房。

还有一些地方因为特定的风俗, 还会为新娘子准备一些外人无法理解的嫁妆。 例如广东大埔一带曾有陪嫁棺材板的婚俗。 而浙江宁波一带, 则曾有嫁妆中必备“凶服”的风俗。

什么是“凶服”? “凶服”就是公婆去世之时儿媳妇要穿的麻衣。 大喜的日子, 为何要准备这个? 新媳妇一进门就等着婆婆去死吗? 不明当地风俗的人, 可能会觉得十分晦气。 但若是当地的公公婆婆看到了这份嫁妆, 就会夸赞亲家想得周到。

古代十里红妆嫁妆清单(良田千亩十里红妆)(15)

古代的嫁妆多是要靠人力抬到夫家去的,所以关于嫁妆的多少, 有一个量化单位叫“抬”。 一般家底丰厚的人家, 有女子出嫁, 嫁妆都会凑够六十四抬。 因为六十四抬为一整数,称为全抬。

而实力稍差一些的人家, 若是凑不够六十四抬嫁妆, 也会想方设法凑个三十二抬,这就称为半抬。

当然, 嫁妆的丰厚程度, 也能光数抬数。 例如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 墨兰和明兰的嫁妆都是128抬, 但是墨兰的嫁妆里有三分之一都是虚抬。

古代十里红妆嫁妆清单(良田千亩十里红妆)(16)

为何江浙一带, 嫁女如此阔绰

古代新娘子出嫁都要坐花轿, 花轿也分三个等次, 其中万工轿属于头等。 有一档名为《国家宝藏》的电视节目, 曾经为全国观众展示过浙江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万工轿。

看到美轮美奂的万工轿, 人们不自觉地就会想到 “良田千亩,十里红妆。” 古代江浙一带, 嫁女如此阔绰, 这是为什么呢? 究其原因, 大抵可以归结为六个字: 有实力,被允许。

据《三国志》里的描述,南京是孙权建都建业之地。也就说在汉代的时候,江浙一带就是人口比较稠密的地方了。

古代十里红妆嫁妆清单(良田千亩十里红妆)(17)

浙江湖州,古称乌程,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古代能够穿戴丝绸的人,就相当于现在有能力消费驴家品牌女包的人。奢侈品消费群体的所在地,生活水平肯定是相对比较富裕的。

再者,江南河道稠密,灌溉方便,自古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因为物产丰富,且水运陆运畅通,江浙一带也是商业聚集地。

北方作为政治中心,人们疲于应付权力争斗和战火厮杀,而江浙一带因为长期远离这些战火纷争,一代一代积累的财富,也比较容易保存下来。

古代十里红妆嫁妆清单(良田千亩十里红妆)(18)

以上种种因素,造就了江浙一带自古以来就是富庶之地。富庶的家庭,有实力和底气为出嫁的女子置办丰厚的嫁妆。

据说江浙一带“十里红妆”嫁女儿的习俗, 还与宋高宗赵构有关。 当年赵构逃亡到浙江宁海一带, 恰巧被一位村姑所救。 救命之恩, 以身相许。 赵构当面许诺, 若将来登上帝位, 必来迎娶村姑。

古代十里红妆嫁妆清单(良田千亩十里红妆)(19)

后来赵构真的当上了皇帝, 也准备兑现自己的承诺, 但村姑却不愿入宫为妃, 于是将当时的约定告知了村邻。 当赵构到来的时候, 村里家家户户都挂起了同样的围裙, 赵构无从分辨到底哪家的女子, 才是当初救他的那个村姑。

迎娶村姑之事只好作罢, 与此同时, 赵构留下圣旨: 浙东女子尽封王。

古代十里红妆嫁妆清单(良田千亩十里红妆)(20)

古代天子的车驾称为銮驾, 后来, 銮驾也用来代指帝王出巡时的仪仗队。 赵构的一句“浙东女子尽封王”, 让这些女子在出嫁的时候, 都能享有半副天子规格的仪仗队。

“十里红妆”风光大嫁, 这是天子赋予浙东一带女子的权力。 在天子的鼓动之下, 江浙一带的厚嫁之风, 逐渐形成了定式。 “良田千亩,十里红妆”, 家家户户嫁女皆如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